周耀宗神情低落的说道,“如果真像那些官兵说的,我们到了北京城只能替高迎祥收尸了。”
他竟然是这样想的!
现在,张翰总算是明白周耀宗良苦用心了。
周耀宗的心里明的跟镜子似的,从高迎祥被抓的那一刻起,他就已经做好了两手准备,一手准备就是找到其他农民军兄弟,让他们从官兵手里救出高迎祥。
另一手准备就是替高迎祥收尸。
现在,当周耀宗得知高迎祥已经被押往北京城之后,他更明白自己该做什么了。
北京城是什么地方,那可是大明王朝皇帝所在的地方,更是守备森严的地方。
虽然此时天下的农民军很多,但是还没有哪一支农民军胆敢去北京城下晃悠。
作为最著名的农民军首领高迎祥被送到了北京城,等待他的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周耀宗心里明白,张翰自己也很清楚。
第464章 力挽狂澜
北京城。
一匹快马一路疾驰来到北京城南门,“速开城门,陕西巡抚有重要军情禀明皇帝陛下。”
这一次,陕西巡抚孙传庭变聪明了,他没有用奏章的形式向皇帝报告自己抓获高迎祥的消息,而是采用“马上飞递”的方式向皇帝报告了自己抓获高迎祥的消息。
“马上飞递”这种传递消息的方式一般情况下用于边关向皇帝传达战事,现在孙传庭采用这样的方式向皇帝禀明情况,足见他费了多大的心思。
人都是会变得,只要是智商在正常范围内的人,只会越变越聪明;当然也知道趋利避害,让事情向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
孙传庭就属于这种人,他虽然喜欢干活,但人家也不是那种低着头就知道拉车的人。
不看方向,万一拉到沟里去那可就彻底完了。
能够在北京城看守城门的士兵也也是有颜色的人,看到这种情况他们当然知道事情的重要性了,于是便立即打开了城门,放快马进来。
快马进城之后一路向紫禁城方向跑去,来到紫禁城外,继续高喊,“陕西巡抚有重要军情禀报皇帝陛下,请速速开门。”
于是乎,这匹快马一路飞奔把消息带给了崇祯皇帝和他的大臣们。
这个时候已经是崇祯九年的七月下旬了,全国各地的奏章每天在崇祯皇帝的龙案上堆积如山,但是崇祯皇帝始终没有找到令他满意的奏章来。
此时他正愁眉不展的坐在大殿上,听着大臣滔滔不绝的陈述各自的看法。
唉---,实在是太乏味了,一点新意都没有。
这样的论断听的越多,越发影响皇帝陛下的判断力。
“启奏陛下,陕西巡抚800里急报。”
啊?
陕西又出事了。
听到消息的崇祯皇帝原本紧皱的眉头上多了一丝忧虑,“呈上来。”
虱多不痒,帐多不愁。
在崇祯皇帝看来,反正陕西已经成了一个烂摊子,它还能烂到什么地方去?
太监把陕西巡抚的急报递到皇帝手上。
崇祯皇帝打开急报慢慢的看,看着看着,他的眉头舒展了,阴郁的脸上也有了笑容,再后来崇祯皇帝竟然哈哈大笑。
甚至是发狂的笑了。
啊?
一直以来阴郁的皇帝竟然发狂大笑了。
难倒他真的不合适了?
一般情况下乐极生悲,悲愤到了极点也会开怀大笑。
在大臣们看来,皇帝陛下这种情况应该属于第二种,濒临神经的边缘。
大臣们望着皇帝那种失态的样子,心情更加复杂了,也沉重了,于是对皇帝宽心的说道,“陛下请放宽心,陕西的事情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崇祯皇帝根本就没有听他的建议,继续哈哈大笑而且笑声越来越放肆。
完了完了,皇帝这一次彻底完了。
“陛下为何发笑?”首辅温体仁说道。
“大喜事,大喜事啊!我大明王朝终于出现了天大的喜事。”崇祯皇帝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高兴地大声说道。
大喜事?
在大臣们的记忆中,崇祯皇帝登基九年来从来就没有遇到过什么喜事,今天竟然出了喜事?
一定是眼瞎了,看错了,或者说是上天怜悯这个可怜的皇帝给他一点点喜悦的事情,就当是哄小孩一样哄哄他。
“陛下,到底发生了什么高兴的事情,说出来让臣子们也跟着高兴高兴。”温体仁壮着胆子说道。
崇祯皇帝把陕西巡抚孙传庭的急报让太监交给温体仁,随后对他说道,“大声念出来,让大家们都听听。”
温体仁打开急报大声念到,“崇祯九年七月,陕西巡抚孙传庭率军在黑水峪全歼贼首高迎祥贼兵六万多人,并一举抓获贼首高迎祥、刘哲、黄龙等人,高贼队伍彻底覆灭。”
真是一个令人兴奋的消息,大臣们听完这个消息之后震惊之余,个个都像神经病人一样手舞足蹈,“真是一个大快人心的消息,只要抓获了贼首高迎祥,其他贼兵就会望风而逃,天下从此太平矣。”
听着大臣们的赞扬之声,崇祯皇帝站起身自信满满的说道,“朕一定能够力挽狂澜。”
好多年了,朕每天都说“不想当亡国之君”,这一次终于实现了。
在此后的几天时间里,紫禁城乃至于整个北京城都充斥着欢乐的气氛。
皇帝、百官以及百姓们翘首以盼,等待孙传庭押解着高迎祥来到北京城献捷。
在所有人的期盼中,陕西巡抚孙传庭不负众望终于把高迎祥带进了北京城里。
金銮殿。
在众人的注视的目光中,陕西巡抚孙传庭终于走进了大殿。
从三月到七月仅仅过去了四个月的时间,对于孙传庭来说比四年时间还长。
四个月时间过去了,孙传庭满头的黑发变灰白了,人也显得老多了。
这还是那个主动请缨的孙传庭吗?
没错,他就是孙传庭,如假包换。
“臣孙传庭拜见皇帝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见到崇祯皇帝之后,孙传庭跪倒在地高呼万岁。
“爱卿平身。”崇祯皇帝对孙传庭说道,“爱卿前往陕西仅仅四个月时间,就抓获了贼首高迎祥,朕甚是高兴。”
崇祯皇帝对孙传庭这几个月的表现表示认可。
如果天下所有的官员都能够像孙传庭这样,我大明王朝还有什么可担心的。
“臣孙传庭能有这样的功劳乃是皇帝陛下和诸位大臣支持的结果,我只是尽了一个做臣子的本分。”孙传庭谦虚的说道。
本来,崇祯皇帝是要重赏孙传庭的,本打算对他加官进爵。
可是转眼一想,如果把孙传庭这样的人从陕西调出来,那么陕西这副担子谁来挑呢?
其实,从得知孙传庭抓获高迎祥的那一刻起,崇祯皇帝就一直在想这个问题。
百思终得其解。
最后,崇祯皇帝还是决定让孙传庭继续担任陕西巡抚这个重要职务。
幸好孙传庭是一个爱干事的人,当初他之所以从顺天府来到陕西就打算为国家尽力,为百姓谋利,为天子分忧。
“爱卿这次抓获了高迎祥,为我大明朝除去了心腹大患,还望爱卿再接再厉,继续追剿其余反贼,还我大明朝朗朗乾坤。”崇祯皇帝对孙传庭说道。
说来说去,说的都是责任,一点都没有说到孙传庭的前途和命运。
“臣孙传庭牢记陛下圣训,鞠躬尽瘁,不辜负皇帝陛下对臣的厚望。”孙传庭毕恭毕敬的说道。
听完崇祯皇帝和孙传庭的对话,在场的大臣们终于放心了。
原来皇帝还是希望孙传庭继续在陕西干活,没有打算把他调到北京城里来当官。
看来我们的位置还是稳当的。北京城里的大臣们放心了,孙传庭肩上的责任更大了。
第465章 凌迟
中国古代的刑罚中,有许多刑罚可以称之为酷刑。
其中在酷刑之中又以凌迟处死最为典型。
这种杀死人的方式之所以被称为酷刑之最那是因为这种杀人的方式非常特别。
让受死的人求死不能,求生不成。
凌迟也称陵迟,即民间所说的“千刀万剐“。凌迟刑最早出现于五代时期,是最残忍的一种死刑。共需要用3600刀,并且要在最后一刀,也就是说第3600刀要将罪犯刺死,才能算凌迟成功。
早一刀,晚一刀,都不算成功。
由此可见,任何一种工作都不好干,原以为杀人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没想到杀人也是一个技术活。
特别是执行凌迟这种任务的时候,杀人就成了技术含量非常高的工种。
要想在3600刀的过程中把一个人杀死,执行凌迟任务的侩子手也算是技术工作人员。
没有一点真本事,还真的不好完成这个任务。
商量完孙传庭的工作任务之后,现在该说一说如何处死高迎祥了。
在对付高迎祥这件事情上,大明王朝君臣的意见是一致的,那就是一致同意采取凌迟处死。
至于在什么地方杀死高迎祥,还真不是大家想象中的北京菜市口。
因为菜市口是清代杀人的地方,明代杀人的地方是西四牌楼。
相似小说推荐
-
从特种兵开始的军旅生涯 (木怀春) 起点VIP2021-05-28完结53.38万字 8435总推荐雇佣兵江朝在执行任务期间意外身亡,重生我是特种兵世界(包含我是...
-
牛吏之帝王崛起 (天下九九) 起点VIP2021-05-31完结161.5万字 1.6万总推荐“来孩子,抽个签,抽中了你就是皇帝了。”“我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