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牛吏之帝王崛起 (天下九九)


  这一次招生让皇帝陛下的官仓之中增加了几十万石粮食。而郡里也有样学样,陆续建立郡学,当然学费比起太学低了许多,不过也使郡中府库充实了不少。
  这是皇帝与郑深研究制定的教育致富的路径,与小皇帝在郑县招兵的路数如出一辙,充分利用了世人望子成龙的心理,狠狠地宰了学生家长一刀。
  除了教育致富外,还有许多其他的充实府库的法子,如赐建石阙,也受到豪强的欢迎,朝廷鼓励民间向朝廷捐献钱粮,如捐献达到一定的数量,便授予其“高贤”称号,以后郡县长官每年要定期上门拜访慰问,并且由官府授权其建造石阙,以表彰其为国贡献的功绩,使之传于后世。
  如果贡献的粮食达到一千五百石,皇帝陛下会亲自下旨,赐其建造石阙,相当于勒石记功。
  与此同时,民间自行建造石阙的行为被禁止,这种旌表的方式被官方垄断,需要官府授权方可施行。
  这种方式极其受大商巨贾的欢迎,商人在汉朝地位低下,虽然家资巨万,但是社会地位并不高,时常遭到官府的歧视,赐建石阙法一出台,便有许多大商向朝廷捐献,金额巨万,都受到皇帝亲自赐建石阙,赐号“高贤”。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这么想,当然也有人不以为然。
  京兆杜陵豪强陈太公,有良田数百顷,家资巨万,听说了赐建石阙法,嗤之以鼻,说道:“这不过是朝廷敛财之法,一个石阙有什么用?”
  面对其儿子要入太学的请求,陈太公也不置可否,说道:“家中自有名师,足够教授尔等,花费不足太学学费之一成,何必非要入太学读书?”
  他的儿子们当面不敢顶撞,背后却都偷偷地叫他“老榆木疙瘩”。
  陈太公凭经商致巨富,有头脑,擅算计,自认绝不会被皇帝和官府的花招骗到。
  他每天只在自己家的豪宅之中养尊处优,丝毫不为外界风波所动。
  直到有一天,听到家人议论,说是邻村的高太公,因为捐献了五百石粮,得到郡中赐建石阙,尊其为“高贤”。
  当天县令亲自登门慰问,官差来了不少,有锣鼓队吹吹打打,好不热闹,村中的里正也跟着脸上有光,对高太公愈发看重,这时县令说了句话:“既然贵地有高太公这样的高贤,何不索性改名为高村,这名称流之后世,使后人皆知高氏世代为本地之高贤大德。”
  县令发话了,里正立即附合,当即将其所住之村命名为高村,高氏一个原本的商户竟好像成了当地名门,每日上门拜访之人络绎不绝。
  高太公一见,觉得这事也不错,说道:“莫不如我再多捐些钱粮,将这乡更名为高乡,岂不更好?”
  众人一听齐声附和,高太公便准备钱粮,又要贡献。
  陈太公听了这事,突然一改往日的淡定上,拍案大怒道:“想那高家,从前不过是我家的伙计,背主单干,挣了些钱,此时竟如此嚣张,竟要骑到旧主家头上去?这好好的乡为什么非要叫高乡?要改也该叫陈乡!”
  陈太公当即去寻乡三老理论,乡三老说人家出了钱,他也没有法子,唯一的法子是陈太公也出钱粮,两人较量一下,这个乡的名称由他们贡献多寡来定。
  高太公已有了高村,对于高乡是有则更好,无则也可接受,陈太公却是势在必得,当即表示要捐献粮食两千石,条件只有一个:将这乡改名为陈乡。
  当时各乡都在推行捐献,互相攀比,县令也以各乡捐献来称量乡里的政绩,乡三老正为比不过别的乡而烦恼,听陈太公一说,当即大喜,立刻应承下来。
  两千石粮食虽然不少,对于家资巨万的陈太公来说,却也不是件了不得的事,他家的田都是亩产五石以上的良田,光地里每年的产出就不下两千石,何况他家的主业是经商。
  没几天的功夫,陈太公准备好了粮食,一直接入长安城,交到府库,京兆尹亲自登了陈家的门,称其为“高贤”,并带来皇帝的圣旨,为陈太公赐建石阙,并将乡名改为陈乡。
  陈太公心里别提有多痛快,虽然花了许多钱粮,可钱粮就是用来花的,留着也吃不了喝不了,还不如物尽其用,为他们陈家搏取更高的社会地位。
  石阙建成后,陈太公又准备钱粮,要送他的两个儿子进入太学学习。
  “你们去了不要逃学,莫要玩闹,要好好读书,争取得陛下青睐,做皇帝的贴身近臣,将来飞黄腾达,那么我们陈家就当真要改头换面了。”
  两个儿子点头称是,带着父亲的殷殷嘱托,赶着粮车进了长安城,开始了他们的太学生活。


第184章 以德以威
  刘钰问郑深道:“子渊,难道关中的豪强这么没有实力吗?太学才报名了三千多人,太少了!朕的石阙也还剩了许多,都没送出去。”
  “陛下,臣以为豪强之心尚在犹疑,许多人并没有真心归附,此时不只要用德,还须加之以威。”
  “朕也想着,要给那些不识相的人一点颜色看看,杜阳和漆县一带的杜、马、李、刘数家豪门连堡自守,不奉号令,就拿他们来立威吧!”
  关中临近帝都,向来是权贵聚集之地,豪强遍地,他们或把持一乡一县,或在大郡呼风唤雨,在地方上极有话语权,尤其自从王莽末年大乱以来,豪强们建造坞壁,招募青壮,用以自保,形成了一个个半军事化组织。
  刘玄入主长安,代替了新朝的统治,豪强们纷纷投效,没料到刘玄立足不稳,只维持了一年多就政权瓦解,害得豪强们蚀了本钱,等到刘钰进入长安,豪强们未免有些迟疑。
  虽然左冯翊和京兆各地大多已归附,但是右扶风的豪强没有见识过赤眉军的实力,虽然在其入主长安之后,也有许多人投效,但相当一部分地方豪族尚在观望,生怕这一次又押错了宝,蚀了本钱。
  刘钰早在入长安后便派人晓谕各地,要他们重新投入大汉的怀抱,在传旨使者之后出发的是官方宣讲团,团员是从三辅征召的德高望重之士,有许多是胡子花白的老者,这些人乘车四处去宣讲,将皇帝的仁德晓谕四方,事实证明这种宣讲团效果还是不错的。京畿附近迅速归心,宣讲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但是仍旧有不少豪强阳奉阴违,还要骑墙观望,尤其是右扶风,最严重的当属杜阳和漆县附近,因为靠近边郡,距长安相对较远,以杜、马、李、刘四个当地豪强为首,以种种理由阻止官府进入坞壁,不奉官府号令,几乎算是与朝廷公然对抗。
  这种行为如果放之任之,朝廷威信将受到严重损害,其余豪强将有样学样,若其他人都群起效之,那刘钰的旨意便出不了长安城了。
  此时的右辅都尉还是更始朝的原任严本,因及时投诚而得以保留原职,皇帝命其剿灭杜阳和漆县豪强。
  严本亲自到了杜阳附近,征集附近县的青壮一万人,迁延一个月,却无功而返。
  严本回报说豪强势大,坞壁地势险要,凭郡兵难以攻破,请皇帝调集羽林军及南军北军精锐进剿。依严本的说法,数县豪强联手,兵力足有两三万人,依山排列着数座坞壁,地势险要,难以攻取。若想连根拔除,至少要派兵五万。
  因为当时正值隆冬,不宜动兵,这事儿便就此搁下了,等到过了年,天气稍微回暖,皇帝便又提起此事,要派兵去杜阳,与郑深、杨延寿及兵曹尚书罗由等人商议。
  罗由道:“各营器械完备,训练充足,足可动兵。”
  皇帝道:“依严本所说,贼兵有两三万人,据堡自守,要剿灭至少需派兵五万,诸卿怎么看?”
  杨延寿道:“右辅都尉无功而返,想必会对敌势有所夸大,这是常情,杜阳和漆县两地,皆不是大县,两县加一起人口不过五万,即便收留些流民,两县也不可能有两三万人,据臣估计,贼兵顶多有一万余人。”
  罗由道:“杨尚书说的在理,若是一万多贼兵,五千羽林军足可应付,只是他们若据险自守,在堡中不出来,那就不太好办了。”
  小皇帝道:“不怕他们在堡里不出来,朕自有办法,只是,五千羽林军真的够吗?”
  此时郑深开口了,“陛下出兵,若只是为了两县豪强,五千兵足矣,若是有别的图谋,则五千兵大大不够。”
  “子渊知我!”刘钰笑了,“朕欲待春天麦收之后,进兵陇右,必要先拿下漆县。”
  杨延寿道:“两县豪强敢如此对抗朝廷,定有隗氏从中捣鬼,此番进兵,或许不只要应对两县豪强,若是安定和天水两郡出兵相助,就可能打成一场大仗。”
  刘钰点点头,“这个不可不防。”
  罗由却道:“隗氏来救更好,羽林军擅野战,正可截击其援军,先行灭敌威风。”
  “这倒是个法子。”刘钰心道,这正是经典的围点打援战术,羽林军强攻坞壁不太在行,野战打援倒是很有优势。
  皇帝最终决定派大军前往漆县,但对于领军将军的人选却有些迟疑,他手下的少年将领,比较出色的孙易和王虎都已经去了前线,刘彪暂时被雪藏,公孙准、崔秀和张允都在陇西前线,田无忌和穆弘都在长安,但是都只能领一部之兵,不足以单独领军。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