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我大哥叫朱重八 (南城二爷)


  李善长话音落下,杨宪在后说道,“推行新政之时,两地的驻军不可轻撤,地方武装不可过盛。湘鄂二地,汉蛮杂居,不得不防!”
  朱五连连点头,这年月的湘地鄂地人民十分彪悍,动不动就跟人拼命,打不过往大山里钻,谁也没辙。
  “而且,这两地一直施行的是蒙元的两税法,征夏秋两季钱粮。原来官田一亩八升六合,民田一斗两升........”
  一斗四十斤,十升为一斗。
  这么算其实大元的粮税并不是太高,但是凡事不能只看纸面的数字。这年月一亩上好的田地亩产才多少,最好的田精心伺候,仔细的施肥,还要老天爷给面子,不过两担,差不多两百四十斤左右。
  能产两百四十斤的土地大多数不在百姓手里,百姓贫瘠的土地要是一斗两升,那可真是要了命了。等于平均一亩地三分之一的产出归了国家,去了这些,就算农人的田地是自己的,不用交高额的租金。
  可还有徭役,还有绢,布,麦,等税。百姓为了不徭役,还要交高额的税摆脱徭役,把农作物换成钱,交给地方官府。在经过商人的盘剥之后,勤苦种植的东西不就不值钱了。
  如此算下来,农民身上的负担简直就是N多大山。如此繁重的赋税之下,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把田地交给不交税的大户,寺院,官员,士绅,甘愿做佃户。
  长此以往不但贫富相差悬殊,而且国家失去最主要的自耕农财政收入,地主集团越发的膨胀,国力不断的在衰退。
  农业时代的国家,想要社会稳定就一定要有大量的自给自足的自耕农,这些人耕种田地缴纳赋税,同时还是很好的兵员。
  没有自耕农这个国家的中流砥柱阶层,在面对动乱的时候,掌权者就没有足够的动员和组织能力,要钱没有,要兵没有,然后士绅大户还不鸟你,怎么整?
  朱五现在可不是当初刚来这个世界时的小白了,这么多年一直恶补各种知识,自从当了汉王之后也没少读历朝历代的得失,还有各种史书著作。当然,他看的都是刘伯温等儒家学者标注出来的。
  不然,那些没标点符号的玩意,杀之乎者也可要了他的命。
  金宋都是两税法,元也是。但元之初的两税法,其实金宋都要轻许多,完全算得上德政,但是后来随着统治阶层的崩塌,制度开始变味儿。
  在朱五心中他总是不自觉的把金元等朝代和清相比,尽管他不喜欢辫子,但是越是读历史就越承认,继承了明朝各种制度并且有所改进的清,能有二百多年的国运,不是走了狗屎运。
  清朝的稳定在于他有大量的自耕农,尤其是雍正的改革制度。但是在和席老头探讨的时候,老头说雍正的制度其实是脱胎于张居正的一条鞭法。
  雍正的改革推翻了过去的弊端,使得隐藏的人口出现在户籍上,并且清朝比较狠,皇上基本上不讲道理了,你丫不听话,杀之。
  过去在明朝不肯交税的士绅阶层,大官僚大商人,面对他们的屠刀不得不的恭恭敬敬的奉上。
  国家税收有了保障,人口滋生,还有大量的无主田地被官府抄没,而且为了避免土地兼并这个毒瘤,他取消了过去的人头丁税,收取田税。
  自耕农家里田地没有那么多,只要有劳动力辛勤劳作交了田税,自家的日子也能过得不错。老百姓就是这样,只要日子能过得下去,他们就满足不会折腾。
  对于过去历朝历代的士绅免税集团,清朝皇帝的做法是,老子不管你是谁,你家有多少地,就给老子交多税,不然,宰你丫的没商量。
  华夏历朝历代对于商人的税收也是比较宽松的,因为商人居无定所,所以很容易偷税漏税。到了清朝,商贸限定在规定的区域之内,大商人不交税就等着抄家,谁敢不交。
  大量的自耕农,和大量的商税关税使得国家的经济提升,社会稳定。
  后来晚清时期,土地兼并不可避免的出现,江南的土地兼并也到了一个极为严重的地步,后来爆发了太平天国。
  可是话说回来,太平天国把南方都打烂了,可也从另一方面替清解决了这个土地兼并的问题,人口减少了地自然就多了。所以,清又苟延残喘了几十年。
  如果没有一次次的外敌入侵,清朝当权者要不停的把巨大的财政压力,转化到百姓头上,增收那么多苛捐杂税,导致社会结构不稳,导致各方阶层离心离德,说不定他还能坚持。
  “再加上其他赋税,两地百姓早已不堪重负,所以我大汉天军一到,各地箪食壶浆。”
  朱五脑中一边想着学到的历史中的得失,一边听着杨宪说话。
  “推行新税法和清查人口田亩是德政,但是操之过急不可,两地百姓饱受战乱,当先以稳定人心为要紧!”
  杨宪继续说道,“所以,臣请奏主公,斗胆请主公免除鄂地湘之中,战乱频发之地的赋税,给百姓休养生机的时间,同时百姓得到了主公的仁德,推行新政,事半功倍!”
  免税?
  文臣们相互看了一眼,低下头默不作声。
  那可不是一州一县的地盘,而是两个行省之地。当初汉王吞并淮西诸地之后,因为濠州是汉王的老家,定远和州是汉王的福地,所以这几个地方才减免了一年的赋税。
  但是现在,你杨宪一开口就是两省........
  鄂地战乱频发,徐寿辉曾经是天下第一批造反的,他的天完曾一度席卷鄂地和湘地的一部分。后来元廷调集了百万大军,在这个地方反复的厮杀,一打就是好些年。
  当真是民生凋敝,城池残破,而且由于战争地方的豪族更加横行。
  朱五的手指不住的敲打桌面,众人等着他出声。
  “杨宪!”
  “臣在!”
  “你说这些,老成谋国之言!”
  杨宪是大汉中实干派的代表,从江浙一带到江西的屯田和军垦,还有人口田地的清查工作,都是他带着那些实干派的官员们尽心尽力做成的。
  这些日子,朱五去过京城之外,光是京城玄武湖一侧,屯田就高达七百多万亩,还有那些流民安置田,河堤上的清淤田,等等。这样的臣子,在平时的存在感很低,可是在建设上的成就非常的大。
  “臣,只是实话实说!”鬓角有银丝的杨宪继续说道。
  “传旨!”
  朱五一说话,书记官拿起了笔墨。
  “杨宪于农事有大公于国家,加封杨宪为襄城伯!”


第467章 国庆
  “臣......”
  群臣和杨宪都愣住了,后者更是不可置信一般。
  开国之时朱五说过,非军功不得封爵,文官们除了李善长谁有爵位?可是现在,杨宪居然得了一个伯爵?
  “我曾说过,这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让百姓们吃饱!”朱五正色的带着微笑说道,“可是我也知道,说的可能是大话。但是你不一样,你什么都没说过,却一直在默默的做着。”
  “我还不是汉王之时,你投入我的麾下,从占据金陵开始,你就开始兴建屯田,安置流民,开垦荒地。从开垦田地,到分发良种,到给百姓组织耕牲畜,为了给百姓农铁制的农具,你没少和各部打官司。”
  “你所作的一切,我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天下人,也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我听说赣省汀州的百姓,因为你清查田亩,发放土地组织屯田,自发的给你建了生祠!”
  见杨宪要开口,朱五打断他,“这是好事,百姓爱戴你也等于爱戴大汉的德政!”
  杨宪不到四十的年纪,常年在田间奔走,不辞辛苦没日没夜。虽说有些功利心,可是当官的谁没有功利心呢?蓝衣人战战兢兢的把汀州百姓的举动奏报上来。
  可在朱五看来,这不是什么大事。
  天下无农不稳,一个杨宪带领一群实干派,迅速的让大汉境内的百姓安定,迅速让农业恢复生产并且爆发出勃勃的生机,别说立生祠,就是立庙,朱无都赞成。
  “不但是你,你是屯田安置使,你下面那些出力的官员们,有功的也奏报上来。我要大大的嘉奖,奖赏。”
  “你们的功劳,不亚于那些开疆拓土的将军们。打仗要死人,而你杨宪做的,却是活人的功德!”
  “该赏!”
  朱无话音落下,杨宪泣不成声,“主公!”
  当日他一介穷苦书生,于乱世之中投奔过江而来的朱五,心中未尝没有侥幸之心,他成功了,登上了大汉的高位,成了朝廷的大臣。
  可越是位高,看到那些流离的百姓越是不忍心。他不是淮人,更不是江浙的士人,只能靠着苦干才能在大汉立足。
  现在他所作的一切,得到了百姓的爱戴,得到了君王的认可,心中百感交集,再也控制不住的眼泪。
  “你先别哭,我还没说完!“朱五继续笑道,“杨宪加户部大臣头衔,为鄂湘两地安置使,全权负责屯田,农业,新政,钱币的事宜。”
  群臣错愕,杨宪原来还在李善长等人之下,现在因为屯田一事,虽然是虚衔可也代表着挤进了大汉最为重要的权力中心。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