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如点了点头,没有说话。
与此同时御史大夫刘秉已经领着一千余人在南安渡口等候迎接陇国丞相张如。
这一千余人一士兵、礼仪乐队等等,规模挺大。
今日渡口周围的渔民也未出江打渔,而是站在周围等着。若是没有士兵拦着至怕他们都挤过来了。
此时的刘秉心中还是有几分激动的,他去陇国之时来来回回都去过西京但未能见到陇相之面,有些许的遗憾。
尤其是当他到达上京之后看到上京城一派繁华的景象便派人出去打听,一打听才知道陇帝秦议上位之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而这些改革皆是由这位陇相提出来的。
一时刘秉很是震惊,这位陇相究竟是怎么样的一个人?竟有如此本事?
这马上要见到真人心里不免有几分激动。
如此人物若能使他指点大梁一二必能使大梁繁华。
同时也有几分担忧,不知道这位陇相好不好相处?
刘秉众人目视江中,突然一个黑点出现,随着时间的过去这黑点也慢慢推进,待近了才看清楚是接陇国丞相的官船。
刘秉大喜,终于是来了。
一招手一将走到他跟前,刘秉对其道:“传令,奏乐。”
“遵命!”
接着铙、钲、句(gōu)鑃(diào)、铎、铃、钟缓缓奏响了优美的旋律。
铙是青铜打击乐器之一。
钲形似钟而狭长,有长柄可执,口向上以物击之而鸣。
句、鑃是一种青铜打击乐器,形状与编钟有些相似。
官船越来越近,这时船上的张如易凌国他们也听到了乐声。
梁国乐器的声音张如还是比较熟悉的,不像陇国的那样豪放。
如果把陇国乐器奏响的音乐比做将军,那梁国乐器奏响了音乐就是书生。
船快要靠岸的时候刘秉见二人站立在船头一人是苏集另一人身着陇国官服又年轻必定是陇相张如。
但当刘秉看清楚张如容貌的时候他愣住了,目光紧紧顶着张如看。
心里暗道:不可能,绝不可能。
刘秉对徐平安一点都不陌生,此时见站头站着的陇国丞相张如竟与徐平安非常的像一时心里很是震惊。
但又一想徐平安已投江自尽怎么可能会到陇国做丞相?他知道徐平安有些才华但若说他就是陇国丞相他是不相信的。
而且陇国丞相叫张如,不叫徐平安。
心里暗道一声:难道这个世间真有如此相似之人?
这个时候船已经靠上了岸,刘秉引着御史台的一众官员大步迎了上去。
苏集见刘秉过来便对张如说道:“陇相,下船罢!”
张如环顾四周,当年没有看清楚但他记得自己是从渡口下面投江的。
渡口还是那个渡口,但人早已经不是当年的人了。
张如易凌国苏集一行缓缓下船,刘秉压下心中的震惊大步迎上,拱手笑道:“刘秉见过陇相。”
张如亦是笑道:“刘御史不必如此,张如此来是与贵国商议破夏之策,何必要如此大张旗鼓呀!”
刘秉一笑:“陛下得知陇相要来老早便命我等准备迎接陇相。陇相乃当世之大才,我大梁亦是礼仪之邦若不如此只恐世人皆骂我大梁矣!”
张如笑而不语,其中意思依然明了。
刘秉仔细观察着张如,张如笑道:“刘御史,可是觉本相有何处不妥吗?”
观察的太出神未想被张如发现,笑道:“陇相与一人着实很像。”
“可是徐平安?”
刘秉一惊,陇相怎么知道徐平安?莫非他真是当年的徐平安?
疑惑问道:“陇相知道徐平安?”
张如笑道道:“前者苏大人已经说过了。”
刘秉恍然大悟,笑道:“陇相与众位将军赶路辛苦刘秉奉陛下之命已备好了点心,陇相与众位将军休息片刻咱们便进京。”
“事有轻重缓急,想必贵国陛下已经等得着急了,依如看这点心就算了吧!”
点心什么的他现在没有胃口,易凌国估计看都不想看。
刘秉点头,道:“便依陇相之言。”
随即命人撤了点心,苏集也命士兵将马牵来。
这个时候周围一众渔民纷纷议论。
“那就是陇国丞相。”
“果然很年轻呀!”
“是啊!”
“听说他是咱们梁国人,也不知道是真是假?”
“就是不知道这位陇相能不能帮助咱们大梁打退夏国。”
“不好说呀!”
士兵牵来马,刘秉示意张如上马。张如对他一点头,一步上马。
见张如上了马其余人也纷纷上马。
驾!的一声直向江凌而去。
第四百二十一章 徐平安?
南安渡距离江凌城三十余里众人策马奔行,于正午到达江凌城下。
一众官员站立城下,见迎接陇相的队伍走来大步迎了上去。
张如抬头看着江凌城微微一笑,时隔八年江凌城倒是没有一点变化。
众官员见中间一年轻男子骑着一匹黑马又见他身着陇国官服便知其是陇相张如,但见这位陇国丞相与大将军徐温之子有些相似众人皆是疑惑。
却也未将张如与徐平安联系在一起,只觉天下之大有些人容貌相似也是有的。
为首之人参拜刘秉张如,其后之人随之。
刘秉说道:“速去禀告陛下,陇相已到。”
“遵命!”
这人后退几步一步上马,先张如刘秉一步去报刘成。
待此人去后刘秉命一队骑兵前面开路,接着便与张如骑马入城,身后亦跟着一队骑兵。
易凌国在张如左后,苏集在刘秉右后。
此时的江凌城热闹至极,道之左右人山人海,楼上窗户上亦是有不少人观看。
有普通老百姓亦有富商地主,还有一些达官显贵家的公子小姐。
此时,张如一行走过一家酒楼。楼上一身着华丽,容貌漂亮的女子看着下面走过的张如。
“小姐,骑黑马的那个就是陇国丞相张如。”
女子跟前的一个丫头说道,这女子一点头目光就没离开过张如。
“和传说中的一样,真的很年轻呢!”
道旁的百姓也是惊讶,纷纷议论。
“你们看,和咱们大梁刘御史一齐走的那个就是陇国的张丞相。”
“确是年轻啊!”
“大丈夫当如张如是也!”
“小女天资聪慧,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就是不知道这位张丞相成没成家?”
旁边之人皆笑,一人道:“人家乃一国之相,岂会看上你家女子?”
“你这话可就说错了,天下谁不知道咱们大梁的女子才貌双全?”
“说的不错。”
众人议论的声音不大,不过这道嘛!不是太宽有些话张如还是听到了。当然,百姓说的不错,梁国女子确是九州之最。
有人曾言,梁女有三好:体柔、身轻、易推倒。
基本上个个能歌善舞。
队伍缓缓向前而走,人群仍然在议论。这时一老者看着马上的张如,皱着眉头眯着眼,一直从远处看到跟前突然对跟前之人说道:“这位陇国丞相和咱们大梁徐将军有点像呀!”
一听老者这话众人这才发现这位陇相确是和他们大梁当朝大将军有些相似。
这一发现使围观之人大为惊讶!
忽然又一人道:“徐大将军有一子名为徐平安,我曾见过他,与这为陇国丞相实在是太像了。”
“不会吧?”
“真的!”
“难不成这位陇国丞相是徐平安?”
这人摇头:“应该不会,听说徐平安失足跌入落凤江了。”
“那就肯定不是,跌入落凤江必死无疑。”
这几人之言被他人听到又说与他人,越传越离谱。
有人说陇国丞相就是大将军徐温之子徐平安。
也有人说这陇国丞相是徐平安的鬼魂。
反正各种说法都有。
人群之中有一位与张如年纪差不多的男子也在看着张如。
这男子身着一身白衣,身长八迟容貌甚佳。目光紧盯着张如,突然大喊一声:“平安!”
听到这个声音张如余光一扫见一男子在人群中吃力的向前挤。
时隔八年多张如仍然记得他,他叫宋欢小时候的玩伴,一起在学堂读过书关系最为要好。
他父亲宋参是徐温挥下大将,战功赫赫。
当初听说徐平安对公主无礼他很惊讶,后来仔细一想觉得不可能便求他父亲向陛下说一说结果被宋参打了一顿并不许他出府。
那个时候宋欢也才十五六岁情急之下便要父亲去求陛下,没用考虑太多。
这个事情关呼皇家颜面谁出头谁就得死,没得商量。
张如置之不理,那宋欢又叫了几声。这个时候刘秉一直观察张如发现张如没有一丝变化,便确定张如不是徐平安。
如果张如是徐平安刚才宋家公子那一声他一定是要回头去看的。
宋欢仍然挤着人群大声叫着“平安”刘秉暗道一声:这小子也太不懂事了。
害怕陇相不悦刘秉一挥手两个士兵将宋欢给拿住。宋欢无奈,只得看着张如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