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韩四当官 [校对全本] (卓牧闲)


  “跟谁筹?”关捕头下意识问。
  “跟各州县的那些秀才筹,本地乡绅照理说也应该出点力,毕竟能念得起书、能考上举人的全是他们的子弟,可以说这是我们巴县乃至重庆士林的盛举,我估摸着这银子应该不难筹。”
  “顾老爷出面张罗,我们帮着跑腿?”
  “嗯,我就是这个意思。幺妹儿去打酒了,等会儿我们不能贪杯,吃完捎午就一道去柴家巷把信给顾老爷送去,听听顾老爷咋说。”
  “行,我听你的。”
  ……
  不出韩秀峰和费二爷所料,赋闲在家的顾老爷看完段吉庆和关捕头送来的书信,不是老怀甚慰而是格外欣喜。
  他怎么也没想到无心插柳柳成荫,一封书信竟让韩四做上了会馆首事,并且韩四这个首事做得有声有色,居然筹到了两千两银子。不光打算翻建会馆,还打算翻建好之后勒石为记,以垂永久。
  人活一世,不就是图个名声!
  人家一提及四川会馆就会自然而然想起乾隆年间的涪州翰林周煌,要是重庆会馆翻建一新且勒石为记,人家再提及重庆会馆同样会自然而然想起他顾忠政,毕竟会馆是他当年在京城牵头倡建的。
  顾老爷越想越激动,放下吉云飞的信笑道:“二位,志行果然没让老朽失望,为人光明磊落,做事勤勉且重乡谊,翰林院检讨吉博文、璧山举人费初名在信里对志行是赞不绝口,你们脸上有光,老朽脸上也有光!”
  “顾老爷,志行能有今天,全赖您老提携。”
  “是啊是啊,要是没您老保荐,他哪做得上会馆首事。”
  “老朽保荐归保荐,但要是人品不好、办事不力,就算有老朽的保荐,在京为官的几位同乡也不会让他做这个首事。说到底还是段老弟你有个好女婿,关班头你有个好侄子!”
  段吉庆被夸的心花怒放,不禁笑道:“不怕顾老爷笑话,晚生之所以把女儿嫁给志行,就是看志行是个好后生。”
  顾老爷微微一笑,随即沉吟道:“从草图上看,翻建扩建是要花不少银子。吉博文在信里也说了,志行给老朽修书求援实属无奈之举,甚至为此纠结了好几天。其实他无需如此纠结,翻建扩建会馆乃我重庆士林之盛举,虽远在京城但我们重庆府辖下十四州县的学子理应出力。”
  段吉庆很清楚这会儿不管出多少,女婿将来都会加倍赚回来,立马拱手道:“顾老爷,晚生不才,愿捐十两!”
  “好,太好了,正所谓上阵不离父子兵。”顾老爷满意的点点头,接着道:“会馆乃老朽当年念我重庆府举子进京应试却无下榻之所而牵头倡建,现而今要翻建扩建,老朽自然要再出一份力,捐银那是理所应当,但光凭我们的微薄之力显然不够,还得群策群力,从长计议。”
  “顾老爷,您老拿主意,晚生和关班头听您老差遣。”
  “段老弟,本县有哪些乡绅你晓得吧?”
  “晓得,本县的晚生全晓得。”
  “有一个算一个,帮老朽给本县的诸位乡绅写请帖,写完之后劳驾关班头连同老朽的名帖一并送去,请他们后天中午来望江楼吃酒。”
  “晚生先打个草稿,您老先过过目,要是行就那么写。”
  “不着急,听老朽说完,”顾老爷笑了笑,接着道:“老朽等会儿就去拜访府台、学台,拜访县父母和教谕,翻建会馆乃我巴县乃至我重庆府之盛事,府台、学台和县父母、县教谕理应襄助。”
  “顾老爷所言极是,翻建会馆不只是我家志行,也不只是您顾老爷的事,是我们巴县乃至重庆府的盛事,府台、学台、县太爷和教谕是应该知晓。”
  “不光府台、学台、本县父母和本县教谕,其它州县的县太爷和教谕也不能坐视不理。我们后天先在望江楼宴请本县乡绅和本县生员,共商会馆翻建扩建之大计,然后再一道去江北、去璧山、去江津、去长寿、去永川……十四个州县散厅挨个儿走一遍!”
  “顾老爷,挨个走一遍自然好,只是这一遍走下来得一两个月,志行说等殿试放榜之后就动工,我们这边来得及吗?”
  “段老弟,老朽晓得你为志行着急,但也应该晓得翻建会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怎么也得半年乃至一年才能翻建好,况且会馆公账上有两千两,采买材料和开工的银钱应该是够的,所以我们有的是时间。”
  “这倒是,您瞧瞧我,真是急则生乱!”
  “急就对了,谁让志行是你的乘龙快婿呢。”顾老爷笑了笑,又道:“总而言之,我们尽力,能筹多少算多少。等这一圈走下来,把筹款期间的一应花销刨去,全托票号汇给志行。谁捐多少要登记在册,等会馆翻建好要勒石为记,所以账目要分明。”
  “志行是晚生的女婿,晚生要避嫌……”
  顾老爷暗想眼前这位不愧为府衙的兵房经承,既会做事又晓得官场上的规矩,不禁笑道:“既然段老弟要避嫌,那老朽就另找人来负责账目。”


第一百三十六章 亏缺铜斤案(一)
  来京会试的举人要是按出身可分为汉人、满蒙、汉军和宗室,据说顺治朝时开科取士还分满汉两榜。但在韩秀峰看来进京应试的举人只有两种:一种是家境殷实,口袋里有银子的;一种是家境贫寒,身上没几两银子的。
  何恒、刘山阳和任禾无疑属于不差钱的主儿,既担心赶考路上生病,又想早些来熟悉和适应京城的环境,更想见识见识天下才子的风采,所以提前了两个多月,不在乎这两个多月的花销。
  前天刚风尘仆仆赶到京城下榻会馆的江北厅杨举人、铜梁县贺举人、荣昌县鲍举人和綦江县曹举人一看就晓得没啥钱,四人约帮,一个家人也没带,行李也不多,要不是他们背的竹框上插着“礼部会试”的旗子,真以为他们是穷秀才而不是举人老爷。
  不管他们有没有钱,只要来了就得热情接待。
  韩秀峰收下馆费就让潘二上街打酒买菜,设宴为他们接风。
  钱俊臣虽然为人不怎么样,但该守的规矩还是守的,见会馆只剩下三间状元房,刚来的四个同乡住不下,主动收拾行李搬走了,把西厢房给腾了出来,搞的刚来的那几位非常不好意思。
  帮他们安顿下来之后,会馆又恢复了平静。
  离会试只剩下十来天,就算天塌下来也不能影响院子里的七位举人用功,包括何恒、刘山阳的三个家人在内,所有人别说大声喧哗,连走路都蹑手蹑脚。潘二每天没别的事,就坐在院门口驱赶那些喜欢在胡同里嬉笑打闹的小孩和边走边吆喝的小贩。
  以前喝的是院子里那口水井的井水,水质不好,又苦又涩。
  七位举人眼看就要会试,所以不能再喝会馆的井水,现在吃的喝的全是花钱买的“甜水”,连一日三餐韩秀峰都让大头做清淡点,绝不能在这个节骨眼上让他们吃坏肚子。
  一切为了会试,为了会试的一切。
  韩秀峰甚至专门去了一趟省馆,跟张馆长请教会试前还有哪些注意事项,然后回来帮几位举人悉心准备……事无巨细,能想到能做到的他几乎全想到也全做到了,何恒、费二爷和刘山阳等举人看在眼里感激在心里。
  韩秀峰不晓得别人是怎么想的,一切准备妥当之后心里突然变空荡荡的,坐在门口听着院子里那抑扬顿挫的读书声,再想到自给儿过去一个多月所做的一切,心中一阵酸楚,竟不由自主涌出两行泪。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直到此时此刻,他才发现自给儿是那么羡慕读书人。不是羡慕人家满腹经纶,因为只要肯学也能跟人家一样通晓经史子集,而是羡慕人家可以参加科考,可以科举入仕。可是他不管多用功也没用,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子孙后代。
  潘二发现不对劲,下意识问:“四哥,咋了?”
  “没啥,眼里进了沙子。”韩秀峰缓过神,连忙揉了揉眼睛。
  “京城咋这么大风沙!”潘二掸掸腿上的灰尘,嘀咕道:“我真想不通皇上为啥非要住这儿,这儿有啥好的?冬天冷的要死,开春这么大风沙,听二爷说夏天热的要死。街上又脏又臭,连个茅房都找不到,水也不好。”
  “京城是没我们老家好。”韩秀峰心不在焉地敷衍道。
  “不是没我们老家好,是比我们老家差远了!四哥,不怕你笑话,来前我以为京城有多繁华,以为京城人个个有钱。结果来了才晓得穷人比富人多。你看看城外的那些人,一天只吃两顿,一个个面黄肌瘦,穿得破破烂烂,跟叫花子差不多。”
  “我们四川是天府之国,京城跟我们四川自然没法儿比。”
  “所以我想好了,先跟你学咋做官,学会之后就去吏部投供,花点银子补个缺做一任官就卸任回乡……”
  潘二正憧憬着美好的未来,胡同口来了一个熟悉的身影,韩秀峰连忙起身迎了上去。
  “志行,这么大风沙,你们坐门口做啥?”
  “二爷他们不是在里头用功吗,我担心胡同里的小孩打闹,就和长生一起守在外面。”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