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儒家书籍只占了其中的一小部分,仅仅七八题而已。
反而其它先秦三教九流,各派的书籍太多了,足足占了四十多题。
这,明显有悖于他担任主丞相,施政的一个终极理想,“废黜百家,独尊儒术”。
这是董贤良在殿试上的对策,更是他这个老师,孔子后裔一直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独尊儒学”,这是他最重视的核心。
岁举制、中正制、科举制也罢,都是手段而已。
这份县试考卷,明显是和“独尊儒学”背道而驰,跟他这个主丞相的施政理念对立。
孔寒友道:“小侯爷...这科举章程,严密而谨慎,本丞相也没意见。但是这县试考卷,是不是再考虑一下,简化一下?”
“孔大人的意思?”
楚天秀道。
“考题过于庞杂...考《诗》、《春秋》等自然是合适的。还涉及到《老子》、《庄子》,甚至还有《孙子》。
这些本丞相也无话可说。
考题里面,居然有《山海经》这种方士著作的神话书籍,考夸父追日、大禹治水...这不大好吧。
本丞相以为,大可不必如此。过于庞杂,对童生求学不利,增加了极大的负担。
去除杂芜,留下精华便可。”
孔寒友斟酌道。
“大人的意思,是只考儒科,只用儒家经典书籍?”
楚天秀不由笑道。
“差不多是这个意思吧。儒科...之多再加上黄老学说,挑选五本左右即可。
天下学子大多贫寒,买五到十本书苦读,便至少十多两银子的开销,已经是不小的负担。光是录取童生的县试,便要反复看数十本书,这不太现实。
况且,童生乃是最低等的科举录取,也不求他们闻达于诸侯。日后,在县里开个私塾教授学生什么的,十本书的学问足以!”
孔寒友一笑。
跟聪明人说话,就是轻松。
小昏侯无疑是极为聪明的人,当然一听就明白他的真正意思。去除其它学派,留下儒学主支便可。
楚天秀转头看向御史大夫王肃,道:“那王大人的意见?”
“我倒觉得问题不大。童生虽不效命于帝王,但是学问多一些,总归是好事。自己不广学博闻,如何教好学生?”
御史大夫王肃抚须笑道。
县试的考题繁杂一点有什么关系呢?
反正门阀勋贵的士子们买得起书。
就算一本书一千枚铜币一两银子,那数十本、一百本,那也不过是一二百两银子的开销。
金陵城的门阀豪族,谁家里的书房,没有上百本的藏书啊?
以前竹简藏书不便,需要好几个大屋子来专门堆放竹简书籍,现在全抄录成纸书,一个小书架就放下了。
考的书籍多了,士子们读书辛苦一点,仅此而已。
除了极少数游手好闲,不看书的纨绔士子之外,大部分士子都能通过童生的考核。
至于儒生们买不起太多的书,只能看五到十本儒书,答不上这些博杂的题目,落选了。
这关他什么事,关门阀派何事?!
王肃这个门阀勋贵派的领袖,开心都来不及呢,哪会替儒生们操那么多心。
“不错,王大人所言正是!单考儒科,太过简单。还是考全科为好!”
楚天秀不由微微点头,“童生是大楚皇朝未来的基石,看书尽量博杂一点为好。
主相大人,考题简单,固然是方便了考生。
但是遴选不出足够出色的人才,那也是白费啊!科举,是用来为皇帝选才的,不是照顾学生方便。才干,涉及到所有方面,自然是全科为上。”
“...”
孔寒友默然的看着小昏侯、王肃,两人一唱一和,心在滴血。
王肃,这位黄老大臣,不喜儒学,明里暗里打压儒学。
小昏侯楚天秀,这个前朝楚君后裔...更不知学了些什么,几乎什么都懂,喜好鼓捣各种稀奇古怪的东西。
他们两个,这是...要抄儒家的根基啊!
儒家派系最大的根基,就在郡县之地。
孔门弟子好为人师,儒家子弟在各县广办私塾,各地的富户、地主家子弟,学的基本都是儒学,出来便是儒生。
其它流派的学说,因为没有儒生在私塾去宣扬,变得越来越少。
这科举县考一开,童生为了当官,至少要读三五十本各种三教九流的杂书。
黄老之学、法学、兵家、纵横家学说,各家学说都要考,定然会影响到学生...一夜间,怕是各个学派又大量冒出来了。
这天下儒家子弟,都变得不纯了。
独尊儒术的大业非但无法完成,反而会让儒家学派的大好形势,化为乌有。
这才,仅仅是科举第一轮县试而已。
后面,还有三轮“郡试、国试和殿试”...更别提小昏侯会变出什么花样,打压儒学。
孔寒友深吸一口气,心头寒颤。
他忽然察觉出一些小昏侯推行科举制的真实意图。
小昏侯的这一手太狠了!
心狠手辣啊!
这哪里是“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分明是要“废黜尊儒,广纳百家”。
这要是被小昏侯给搞成了,他孔寒友不但主丞相白当了,更要成了儒家学派和孔门的千古罪人!
他为了让儒派大兴,才支持科举制选才。
可是科举制最后把儒家学派给干掉了,那就成天大的笑话了。
“这份县试考卷事关重大,本丞相拿去请示皇帝,问问意见。单考儒科,还是考全科,还是让皇帝来决定吧。估摸,需要一些时日的功夫。”
孔寒友道。
“行吧!”
楚天秀起身,向两位大臣告辞。
孔寒友已经察觉到县试考题对儒派不利,定然要竭力反攻...不过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门阀勋贵派为了确保自家士子出仕,定然不会站在儒派这边。
无非是主动趴下,和被打趴下的区别而已。
第161章.161 丞相大人进宫告状!
孔寒友带着小昏侯起草的这份《县试考卷》,回到自己在金陵城的一座孔府,想和董贤良商议一下。
他越琢磨这事,越感觉不对劲。
当初,小昏侯对他说,实行“科举考试制度”比“中正制”好多了,允许读书人自荐,对天下儒生有大好处。
他这才全力支持科举制,并且作为回报,支持小昏侯当了科举主考官。
可是,万万没想到。
小昏侯的真正伏笔,居然埋在“主考官”上。
县试考试的内容,是“全科”?
还是独取“儒科”?
这可以轻易的引导大楚皇朝一百余郡一千余座县城,十数万读书人的风向。
一旦考“全科”,那么曾经萧条落寂的三教九流各家学派,必然会再次复苏。
孔氏门徒经营许久,独尊儒术的千秋大业即将露出一道曙光,却要毁在小昏侯的手里。
早知如此,就不该许诺让小昏侯当主考官,以至于今日陷入巨大的被动。
“董贤良呢?”
孔寒友问道:“让他看看这份县试考卷,出点主意。”
孔府老总管连忙道:“老爷,董贤良这几日都在玄武庙,说是在和李自然研究什么火药配方。已经多日未曾来孔府了。”
“研究火药配方?...此乃技之末,方士、匠人的小术。我们儒家学的是治国治民的大术,他去研究这些干什么?”
孔寒友皱眉,有些不快。
董贤良虽是他的弟子,但是喜欢看杂书,研究阴阳、五行、法家、道家等各家学派。
但是,董贤良看杂书的目的,是以儒家为核心,心存吞并和改造各家学派为己用,实现“尊儒”之心。
而不是真的去学其它学派。
孔寒友自然也就不太反对了。
“董贤良说...火药为何能做到天雷一般的威力,宛若天神下凡,却为凡人所用。里面可能有天地大道,阴阳至理,他要研究出其中奥秘。”
老总管迟疑着说道。
自从董贤良去了一趟平王府,回来,就变得神神叨叨,老是念叨着“阴阳、火药什么的,凡人也能拥有神仙之力,那老天爷岂不是没用了?!”
家主的弟子,果然并非常人。
“算了,不管他了。老夫还是去一趟皇宫,亲自跟皇上说说此事。”
孔寒友摇头。
...
当日,孔寒友进了一趟皇宫,将小昏侯的《县试考题》当面呈递给了皇帝,并且说了自己这个丞相的意见。
“臣以为,这份县试考题,设计的太过于博杂了,涉及到数十本杂书,考题纷乱,三教九流学说,有颇多的矛盾之处,对童生十分不利。
最好,是简单一些,挑选几本私塾教学最常见,最经典的《诗》、《春秋》、《论语》、《公羊》等等儒家学说,作为标准考题教材就行了。”
可是,孔寒友看皇帝脸色,非常失望。
皇帝项燕然看了县试考题和意见,面无表情把《县试考题》还给了他,居然没态度。
什么都没说。
显然,不太支持他的提议。
相似小说推荐
-
汉阙 (七月新番) 起点VIP2020-08-01完结 蓦然回首千年,汉家宫阙依旧!时值汉昭帝元凤三年,朝中权臣当道,外有匈奴未灭,丝路不绝如缕...
-
三国有君子 (臊眉耷目) 起点中文VIP2020-08-04完结返回汉未,变成徐州市刺史陶谦的长子,陶商。我爹是讨董诸侯之一,董卓想弄死我和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