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楚氏赘婿 (百里玺)


  “小臣请求,改革‘岁举制’,推行‘量材而授官’!”
  “小臣请求,兴办太学府,养天下贤士!”
  “臣献上千名儒生请愿书,这些儒生乃是大楚百郡千县的代表,盼改岁举制,请求朝廷恩准!”
  董贤良拱手,双手高举一份厚厚的请愿书,上面全是红色的拇指印,呈交皇帝陛下。
  光是按手印,就占了十页纸。
  这是他回到金陵城之后,在昨夜组织金陵儒生们请愿的一次秘密行动,高度保密。尚未来得及登上《大楚邸报》,自然也不被外界知晓。
  皇帝项燕然微微颔首,面无表情。
  董贤良呈上一份千名儒生请愿书,请求改制。看来还是用了心思,全力以赴了。
  接下来,看丞相府那边如何应对了。
  丞相府的众大臣刚开始不以为意。
  董贤良再怎么巧舌如簧,一个个小小县令的言辞,他们也能堵回去。
  但是听到最后,众臣们的神情不由动容。
  董贤良居然拉上了千名儒生,代办天下千县的儒生们写下一份请愿书。这意味着他不是代表自己说话,而是代天下儒生说话。
  这可是大事,朝廷必须给一个答复。
  丞相府,谢胡雍主相、王肃副相等,相视一眼,派一个低级朝臣来应付董贤良这个县令,肯定是不行的。
  长史谢煦出列,正色道:“皇上,岁举有大利,也有小弊,这些利弊先不谈。
  但臣以为,这是大楚祖制。太祖定下来的规矩,乃是我大楚立朝的根基,岂能说改就改?
  难道因为饭不可口,就把锅砸了?
  吃饭砸锅,这显然是不妥当的。
  岁举,乃是大楚二千石郡守以上官员和侯爵以上,举荐出仕,方能参加殿试,通过陛下考核为官。
  天下儒生们觉得岁举有失公平,觉得自己比举子更出色。这完全是他们的幻觉。
  二千石郡守以上官员所举荐的举子,无不是出自大楚大族,自幼在老师的指教下的勤学之辈。
  他们家族拥有书籍无数,自幼读书万卷,跟着家族长辈开拓视野。这眼界,这见识,又岂是贫寒儒学能比的?
  臣以为,不可改!”
  立刻,便有一名御史跳了出来,道:“勋贵、官员举荐之人,几乎都是亲族子弟,难免私相授受,有失偏颇。选出的举子,日益平庸。
  臣以为,当请大楚德高望重的长者,不偏不倚的当世大儒,为中正之人,聘请为‘中正官’,由中正官评定天下各色人才,为朝廷选人才。
  臣提议,‘岁举制’改‘中正制’。遴选天下贤能之人,量材而授官。”
  这是儒派官员这边商量许久,已经有了初步的想法,便是将“岁举制”改成“中正制”。
  依然是举荐,但是举荐人的身份必须要改掉。
  让大楚威望最高的当世大儒,担任举荐人。
  这样既能服众,保证足够的公平,又能确保大量的儒生们被举荐入朝,出仕为官。
  但是,这相当于剥夺了门阀勋贵们的举荐权,他们岂能忍。
  立刻有官员跳出来反驳,“哼,中正?就能避免私相授受?未必吧。
  如孔大人这般大儒,不也举荐了自己的两名亲传弟子!连孔大人都做不到中正,何人谈得上中正?!”
  “孔大人举荐的两名弟子董贤良和晁方正,他们二人都非门阀士子,乃是寻常儒生,却高中今年殿试第二、第四名,可见孔大人正是举荐贤能之辈。举贤不避亲,除了孔大人,谁人能做到?!
  但是其余二千石官员和侯爵‘岁举一人’,举子尽是庸碌之辈,这就是偏袒豪门大族。天下寒门之族,哪有出头之日?!”
  御史台的御史们,和丞相府的众臣们神情激动,对骂起来。
  太尉府的武官们倒是极其沉默。
  太尉李荣不发话,除了军务之外,很少会发表自己的意见。其余武官,自然不敢随意开口。
  楚天秀站在朝堂上,有心投入这场激烈的战斗,却没有机会,心中憋的慌。
  咋就没人问问我的意见呢?
  我可是殿试第一名啊!
  当我这小昏侯犹如透明人一样,唉~!
  这朝堂派系之争就是这样的残酷,之前把他当成靶子来批判,现在干脆不理他,当他是个小透明。


第137章.137 你批臭小昏侯,我洗白小昏侯!

  金銮殿上。
  御史台官员和丞相府的官员们,一个个轮番上阵,围绕着“岁举制”和“中正制”,花样百出的各种对骂。
  皇帝项燕然百无聊赖,听的有些犯困。
  这些对骂,他已经听了半个月,耳朵都起茧子。
  众朝臣们就不能来点新鲜的骂法?
  或者干脆一点,拿出个结果来也行!
  年仅十四岁的太子项天歌,正经危坐在太子座席上,却是津津有味,充满了好奇。
  他原本觉得跟自己无关,是两派朝臣的争斗,自己只是来看一场大朝争的热闹。
  可是被小昏侯一番“教唆”,忽然想看两派官员的站队立场。他不由仔细听,仔细品,这两派官员的意图。
  太子惊喜的发现,自己居然看懂了。
  两派官员所争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举荐权”。
  谁有资格来举荐举子参加殿试?!
  按照之前的“岁举制”,只有王侯公卿和二千石以上官员方,有举荐的权力。
  他们几乎清一色都是门阀勋贵派,或者是郡县的顶级豪族,占据了大楚官员的绝大部分。
  而儒派官员对此极为不满,提出改制,要用“中正制”——以当世大儒为中正官,来取代王侯和二千石以上官员,举荐人才参加殿试,入朝为官。
  如此,才能让更多的儒生,进入朝堂。
  依然是举荐制。
  只是举荐权换了人。
  这涉及到巨大利益的转移,从门阀勋贵让渡给儒派。
  门阀勋贵派自然不会轻易的让渡出这庞大的利益,他们又不傻,凭什么要把自己手里的举荐权,让给大儒。
  御史台这一波气势汹汹的冲锋,再次被丞相府众官员们给无情的挡了回去。
  以金陵十大门阀为核心的丞相府,根基太过深厚。三公九卿级的高官,至少占了十一个之多。
  从谢胡雍主相、李荣太尉、王肃副相、太常卢梓、郎中令崔浩然、大农令杨褚、少府萧恭望...哪个不是王侯门阀?
  仅有御史大夫孔寒友一人,是儒派官员领袖。
  任由御史台如何叫骂,丞相府这边一口咬着反对改革祖制。
  儒派的根基在大楚郡县的中底层,在朝堂上势单力孤,根本无法撼动门阀勋贵。
  太子项天歌琢磨着,这两派官员的确都是为了他们自己的利益而战,似乎并没有考虑皇帝的意思。
  照这样下去,恐怕今日的大朝争,儒派依然要无功而返。
  太子瞧了一眼父皇项燕然,父皇在宝座上神情淡漠,也不知在想什么。
  ...
  御史大夫孔寒友陷入了艰难的抉择之中。
  御史台官员势力还是太弱,在朝堂上人数太少。一旦丞相府众官员们上下一致咬定“岁举制”没问题,反对改成“中正制”,他根本没有办法。
  可是,皇帝已经下了死令,今日必须攻破岁举制。
  否则,第一个上书的董贤良就成了冲锋陷阵的牺牲品,肯定逃不了阵亡的命运。
  丞相府必定事后算账,董贤良丢了县令的官职事小,只怕命都保不住。而皇帝也不会去管董贤良的死活。
  他必须要批倒“岁举制”,必须要彻底证明“岁举制”不行。拿下战功,皇帝才会保董贤良。
  这需要一个源头。
  最好的源头,就是殿试优甲“小昏侯”。
  只要把小昏侯批倒,批臭,批的臭不可闻。那么,其他举子们连小昏侯都不如,自然全是一群庸才,把整个岁举制都会臭掉。
  这是唯一有机会,破掉岁举制的突破点。
  但是,御史们一旦攻击小昏侯,小昏侯手里可是有《大楚邸报》。小昏侯自己的战斗力也相当的彪悍,他反咬一口怎么办?!
  必须让小昏侯保持沉默,让他不开口。
  孔寒友下了决心,他伸出一根指头。
  执行一号方案!
  很快,旁边的御史便将这个暗示,传递了出去。
  ...
  楚天秀在金銮殿下众臣之中,正在百无聊赖之间,忽然旁边一名官吏朝他眨了眨眼,袖内递过一卷纸来。
  楚天秀纳闷的接过来,打开一看。
  正是他和董贤良谈的第一份协议,上面已经按了董贤良的手印。
  小昏侯保董贤良,而董贤良要欠下一个人情。这是董贤良的“卖身契”,一旦签了,就欠他小昏侯一份“天大的人情”,日后必须还。
  里面还夹带了一张小纸条,“小昏侯,若在朝堂上有言语得罪之处,还请勿要怪罪!”
  楚天秀笑了笑。
  那三份协议早给他不就得了,他早就开炮,助儒派轰击岁举制了。非要在这朝堂形势紧迫下,才肯交出这第一份协议来。
  “行。我闭嘴,你们随便骂!”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