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回到明初当王爷 (渤海郡公)


  朱振呵呵一笑,也没有避讳,将心中的计划和盘托出。“从隋朝开始,帝国将科举取士作为选拔人才的重中之重,一定程度上摧毁了世家对权利的垄断,给了寒门鲤鱼跃龙门的机会。但是如果细数走上高位的官员,大多数其实还是世家子弟,或者说是足够天才的子弟,而所谓的努力占有的比例实在是太少了。所以我将隋唐、宋元的教育制度姑且称为精英制度,这种制度的核心就是要么你足够
  优秀,要么你的父母长辈足够优秀,其实一定程度上,还是世家影响着天下。但这天下之大,普通人何止万万,愿意努力改变自己命运的人,又何止千万。”
  教育制度的好坏,哪怕是在后世,也是社会上一直争论的问题。
  而应试教育更是饱受诟病,被喷得一无是处。
  甚至一些普通人也跟着天天瞎喊,素质教育,素质教育。
  只能落后久了,对于外面的东西,过于羡慕,而忽视了自身的优点。
  中国孩子没自由,这是全世界公认的事实。
  家长更喜欢让孩子们课余时间参加补习班,或者练书法、学国画、玩乐器、背古诗等等。
  虽然现实生活根本用不到这些,但家长们普遍认为文采风流是很有必要的。
  可普通家庭就算是再努力,又能让孩子接受多好的素质教育?
  一架钢琴,就未必是一个普通工薪家庭买得起的。
  一个养马场,哪怕是中产之家,也不敢胡思乱想。
  至于培养孩子,学习下驾驶飞机之类的,更是想都不敢想。
  所以应试教育确实存在缺点,但是也有他足够大的有点,那就是他足够公平!
  一直到七十年代之前,国内的受教育程度还是一个低到让人发指的程度,谁都知道国家想强大、经济要腾飞就需要无数的人才,可是念书的人都没有几个,又哪里有人才所以,国内的教育制度就必须反映国庆的需要,那个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不是外星殖民的高科技理论,我们要的是大批大批的知识分子来填补
  无数的岗位。
  原子弹有一颗就足够了,我们需要更多的是有学历的普通人,充斥到改革大潮中的各个岗位。
  正是这种特殊的国情,国内的高校成为将知识分子当作流水线产品从而生产的工厂。那不是落后,而是面对现状的一种无奈的妥协,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的规律就决定了那样的一种教育制度,哪怕有人强硬的将其扭转为欧美一般的精英教育制
  度,最终照样还是得被社会的潮流强势逆转。
  某种程度来说,教育制度也是一种社会需求,有市场才会有产品,这是历史的必然。
  现在的天下,以及未来的天下,跟后世建国之初的社会形势非常相似。
  最重要的一个共同点识字率太低。
  一个国家如何才能长盛不衰。
  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国民素质。日本和德国挑战全世界,被大伙联合起来围殴,又是拆光工厂又是扔原子弹,搞得一清二白身无分文。结果呢人家分分钟强国兴邦,经济仿佛坐火箭一样雄起,照样还是
  世界强国。
  凭借的是什么、
  不是卖稀土不是卖市场,人家凭借的是国民素质。
  只要老百姓的素质在,就永远都是世界强国。
  这就是教育的重要性。
  而中原现如今施行的教育制度,就极度相似于后世欧美的精英教育,培养出来的都是优秀的高端人才,是各大世家门阀今后的顶梁柱。
  但是这样的人才,对于华夏的强盛其实并没有帮助。
  想要让华夏真正强大起来、哪怕明日朱振这一伙人死绝了,另立一国照样世世代代领先全世界,就必须推行全民教育而“水师学堂”的设立初衷,就是这样一个面对全民招生的理想。学子从民间来,然后回到民间去,不指望他们对当今时局立刻产生多大的影响,只要民间的有识之士一点
  一点的躲起来,终有一天会量变引发质变。
  世家是阻碍社会进步的毒瘤,但是这颗毒瘤却是寄生在动脉之上,轰轰烈烈的下刀子割去,后果必然是两败俱伤,甚至是不可承受之痛。
  朱振对于世家的态度是坚决取缔打击,他心中有猛虎,但是他理智的明白这个过程要相对温和。
  所以他搞教育,他搞纸张,现在又高全民教育,潜移默化之中,世家门阀必将渐渐的消亡。这是社会发展的大势,更是历史的必然,无可阻挡。
  张旭听着朱振娓娓道来,震惊得目瞪口呆,就连手中的雨伞歪了雨水打湿了肩膀都浑然不觉。
  太震撼了。
  这小王八蛋的脑子是怎么长的,难道这世上当真有生而知之者,一出世便是宰辅之才。
  性格暴躁的朱元璋,少有的在玄武湖忍气吞声了许久,终于在秋意袭来的时候,返回了金陵城。
  公爵府里,炭盆散发着淡淡的竹香,窗外的寒风掠过落尽树叶的树梢,发出“呜呜”的尖锐声。
  刚刚结束了一场大战,与陈友谅打的难分伯仲,朱元璋心情说不出好坏,将手下几位得力干将留下,说是有大事商量。
  大殿内温暖如春,朱元璋坐在主位,命宫女给面前的数位大臣奉上香茗,君臣齐齐的喘了一阵气,冻僵的身体方才缓和过来。
  朱元璋饮了一口热茶,活动了一下手脚,问道:“北方可有紧急的战报?”
  西边儿的陈友谅还在酝酿情绪,东边儿的张士诚已经通过朱振表达了善意,南边儿都是些土鸡瓦狗不值一提,所以眼下让朱元璋真的担心的便是北方。
  大元当年驰骋天下,可不是靠吹牛皮,而是靠得真真正正的实力。
  如今东吴的实力越来越强,不可能在继续做墙头草了,跟元人表达自己的态度,已经是必然的事情了。
  徐达肃容道:“启禀国公,目前境况尚可,不过最近王保保那边儿蠢蠢欲动,我们需要派遣精兵强将早做防范。”
  朱元璋点点头,并未多言。之前自己对于徐达和常遇春谁能为帅这个问题犹豫了许久,现在看来,还是徐达好一些,不仅仅是徐达在战争中大局观比常遇春要强一些,还在于能够做到未雨绸缪,有
  备无患。
  不然以目前东吴东西两线开战的境况来看,一个纰漏,王保保便有可能率军南下,打自己一个措手不及。
  朱元璋继续问道:“朐县的市舶司可有新的奏报?”
  市舶司这件事情,之前朱元璋根本就没有在意,在他看来,一群商人,再怎么折腾,难道还能上天?
  但是等到朱振将市舶司红红火火的搞起来。
  朱元璋才知道,同年的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到底有多深远。
  自己一个靠种田、放牛、念经长大的人,如何知道商业的威力?
  眼下不要说是自己,便是整个东吴,江南,甚至整个华夏,都将目光聚焦在了朐县。宋濂起身恭声说道:“回禀国公,昨日便有公文送达,盱眙县伯在文中提及一切顺利,已经有三百多家商户申请了资质,其中二百五十三家已经颁发了营业执照,已经收取保证金五百九十万两,第一个月的税收尚在统计之中,预计有我五十万两左右,待到审核之后,即会押解进金陵,缴纳入库。”


第526章 段位太低,显得俗气
  很多人都以为李善长是文臣之首,其实这是错觉。李善长之所以可以掌握大权,声名在外,第一是因为他是朱元璋的老乡,备受信任,第二是因为李善长作为朱元璋文臣,局中调和文武关系,处理后勤非常出色,有点类
  似于萧何。
  但若是真的论文臣地位,他比不过宋濂。
  就连朱元璋也经常说,宋濂是自己的文臣之首,大家要多向宋濂学习之类的话。而宋濂也绝对是优秀中的优秀,本身自己就肩负着世子殿下的学业,同时也处理各种重要的公务,甚至在朱元璋在玄武湖矿工期间,宋濂这位处事最为公允的部下,还承
  担着应天的户房事物,地位远在李善长之上。
  但宋濂其实是个儒士,真正的作用有点类似于朱振手里的叶兑、张旭这样的大儒,属于政治正确的招牌。
  而宋濂真正的工作内容是主持贤人馆、礼贤管,这种庶务根本不是宋濂喜欢做的。
  不过朱元璋执意让他去做,宋濂也不好推辞。
  不能说,我就是名气大,但是你让我干实际工作,我做不来吧?
  这也太打江南四仙的脸面了。
  有个天天混吃混喝的刘伯温,就已经够可以了。
  人家刘伯温起码还会出谋划策,自己就不一样了,只会文化课,传出去丢人。谁料自己一上台,工作竟然被李善长时期要简单的多,首先是因为自己跟刘伯温关系不错,文人集团对于自己出奇的配合,跟刘伯温关系不错,导致淮安也异常的配合自
  己。
  起码之前说不鸟李善长就不鸟李善长的那种事情没有再发生过。而最近最大的利好,则是朐县市舶司的顺利运营,这就好比给朱元璋直接开了个大钱庄,根本就不用投入什么成本,每个月就可以有几十万两银子的收入,这都超过了朱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