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大明春色 (西风紧)


  ……张盛搜捕中秋节的盗贼时,在一家当铺、竟有意外的收获。
  他在附近的当铺里,发现了一只宋代官窑的瓶子,觉得眼熟,当时就给收缴了。过了两天,张盛才查出,以前抄杨士奇家的时候,搜到过同样的一只瓶子;两厢对比,果然几乎一样。他又让精通古董的文官查验,确定这两只古董是同一窑出产的瓷器。
  于是张盛逮捕了当铺掌柜,审问来源,顺藤摸瓜查到了瓷瓶乃从江西的当铺分号运来、已经是当死的古董。锦衣卫立刻派出人马,前往江西分铺。
  杨士奇的独子杨稷,总算露出了马脚。过了几天,锦衣卫信使便从江西加急奏报,杨稷已被逮捕。
  废太子东宫故吏杨士奇出身贫寒,本人是个既守规矩又很谦逊的文人,颇有名望;其洞明世故,常能直言,为上位者进了很多中肯的谏言。他自己大半辈子谨小慎微,儿子却完全不同。
  废太子“非法登基”之后,杨士奇成为高炽身边的心腹谋臣,地位尊荣。其子杨稷也愈发嚣张跋扈,开始干一些欺男霸女的歹事。
  杨士奇只有个独子,自己吃苦半辈子,便尽力让儿子锦衣玉食,打骂也舍不得下重手,且自然要想办法给儿子通融关系;杨士奇确实人缘很好,每次都能收拾烂摊子。却让杨稷愈发胆大。
  有一次杨稷与人玩斗鸡赌钱,因为自己的鸡被啄死了,与人发生了一点小口角,竟然带着家丁把对方打得遍体鳞伤、活活殴打致死。应天府将杨稷逮捕归案,杨稷当众叫狱卒好吃好喝供着他,因为过不了几天他就得出去了。
  果不出其然,杨士奇与张皇后的亲信宦官沟通之后,应天府便巧做安排,修改了卷宗;刑部复议也假装不知。不到一个月,杨稷便回家了。
  而那苦主王家的人,收了杨士奇一笔抚恤费被迫和解,受官吏遣送回乡。不料那王家新寡的媳妇连氏非常执着,竟拿着当年太祖皇帝发的《大诰》本子,一路到了京师,到刑部衙门擂鼓喊冤。
  刑部便将连氏逮捕入狱,既不问罪,也不释放,关到了朱高煦带兵进京那年、才被放了出来。她依旧在京师住着,时不时举着《大诰》拦轿喊冤。
  太祖下旨印的《大诰》有一个神奇的功能,朝廷几乎每家都发过一本,并许诺庶民:遇到官吏欺压百姓、冤案等情状,任何庶民都可以拿着这个册子当路引用,直达京师告御状,大明皇帝必为民做主(太祖认为他的子孙后代,和他一样大权在握);关隘守卫、巡检等人不得阻拦。
  明太祖非常痛恨欺压贫苦百姓、贪赃枉法的官僚,曾经因为一两银子就把一个官员剥皮填草了。县衙门外告诫贪官的浮雕、官府大堂外的御制石碑文字,无不在展现太祖的政治理想。
  然而时过境迁,如今早已不是严苛刑罚的时期,只剩那本《大诰》、依旧如宪法一般有充当告状路引的功能。
  但即便新君继位,刑部也无法为连氏伸张正义;因为杨士奇被软禁之后,杨稷已经跑了。无须连氏伸冤,锦衣卫、三法司的人也在搜查杨稷。
  那杨稷躲到了江西一个非常偏僻的山村,又有杨士奇的一个好友庇护,锦衣卫查了三年都没查到。这回露出蛛丝马迹,纯粹是杨稷自己以为风声过了、跑到县城里典当东西。他一个过惯了好日子的纨绔子弟,估计忍受了三年粗茶淡饭的日子挺不容易的。
  朝中闻讯杨稷被逮,立刻就有六科给事中、都察院的官员上书,细诉杨稷犯法三十余条。有各种各样的事,甚么调戏良家女子,打架斗殴,非法持剑,毁坏国营伎院公物(旧院、金陵十六楼等),闹市驰马,侮辱官员……实在是能犯的事都犯了,最大的一件还是杀人罪。
  接着便有言官弹劾杨士奇,主要是谋反罪、徇私枉法罪、收受贿赂罪,以及一些逾制的可大可小的事。
  朱高煦这时才知道,这个杨稷原来干了那么多坏事。很微妙的地方是,杨稷被抓之前,朱高煦完全没有收到过弹劾杨家父子的奏章。
  朱高煦忽然想起来了,有一次他当着朝臣的面,随口说了一句“杨士奇贤明,朕不忍杀之”,大有过几年要启用的意思;应该造成了很多人的形势误判。
  而最近锦衣卫忽然调集大量人马,快马直扑江西将杨稷捉拿归案,其阵仗很大,大伙儿似乎才如梦方醒!
  洪武时期,官场就有人说高阳郡王狡诈,今日一看,臣僚们无不恍然大悟。
  吕震张鹤等废太子时期的官员,也急忙上书痛陈杨士奇的罪状,恨不得马上与其划清界限。这让吕震在士林的名声一落千丈,因为永乐朝时期,吕震还因为与废太子关系太近,遭太宗警觉逮入诏狱反省。
  朱高煦拿着一叠弹劾杨士奇的奏章,左思右想,决定堆到柔仪殿的一副架子下面,暂时留中不发。
  永乐初年的血雨腥风、大明朝十余年间的两次大规模内战,到此时余震才稍稍平息,朱高煦不能轻易再让朝廷兴起风浪。
  他得让满朝官员真正相信,以前的仇恨已经过去了,他朱高煦绝对不会秋后算账。
  次日御门听政的时候,朱高煦便当众说道:“杨家父子罪状,朕已知晓。从今往后无论多久,诸臣不得再提,违者严惩!”
  许多官员都高呼:“圣上圣明!”其中喊声最大的,反而是积极弹劾杨士奇的官员。
  朱高煦执政以来看了很多以前的卷宗,也大概明白本朝的立法、司法完全是两码事。立法量刑非常重,只要把杨士奇的事弄到明面上说,牵连很快就会扩大化,很多本身就有关系的人、都要倒霉。杨士奇是废太子的亲信,只要在洪熙朝做过官的大臣、有几个完全与杨士奇毫无关系的?
  而这种莫名兴起的朝政风浪,根本就毫无益处。


第八百三十二章 一个错误
  在没有与任何大臣商议的情况下,朱高煦下令翰林院写了两道圣旨,其中一道送往刑部、大明央行、内阁宣读;另一道给行人刘鸣。
  第一份是让央行的长官、或次级长官替代进入内阁决事,内阁扩充为十人;在刑部增设“工商法提举司”,长官为正四品提举,另有编修、参议等几个官职。
  提举司负责修订工商法令,但每条法令通过,要经廷议决定。职权还包括复审各地的工商业、财产纠纷、借贷等财富相关的案件。受刑部尚书薛岩、两个侍郎的节制。
  第二份则是表彰刘鸣在日本国有功,将他调往刑部,升任正四品工商法提举司提举,主持立法。
  上回朱高煦增设“大明央行”,并任命宋礼为长官,也是当场决定,没有与谁商议过。但这回,情况似乎有点不一样。
  刘鸣那份主张“与时俱进”的奏本,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时间并不长,很容易便挑起了朝中大臣的敏感神经。夏元吉、蹇义、吕震、解缙等等一干文官,当天就表现出了对此事的抵触情绪。
  至于前两天还有的“废太子”旧案的风波,忽然之间就被人们抛诸脑外。
  次日御门听政时,蹇义便上奏:“行人刘鸣,武德年己丑科三甲进士出身,至今不过两年有余,或不能担当四品之职,圣上三思。”
  朱高煦不置可否。
  翰林院的解缙立刻站了出来,径直说道:“圣上,刘鸣此人既无资历,也不见有过人之才。不过是揣摩上意、阿谀奉承之辈,写了一篇奏本,便平步青云,走的是钻营的路子。朝廷一开终南山捷径,上下诸官皆效仿之,岂是好事?还望圣上收回成命。”
  顿时不少人都向解缙投去了赞赏的目光,恨不得竖起大拇指,情况非常难得。
  朱高煦道:“圣旨已传视诸官,撤回则有损朝廷威严。”
  他的话说得轻描淡写,但心头已有火气。稍微忍耐了一下,朱高煦又想:解缙只是敢说,他就算不说,看样子有些官员也是这个意思。
  反正不管是蹇义、还是解缙,都不能抗旨,圣旨所言之事仍得执行。朱高煦便没多说,就此算了,然后叫大臣们各司其职,起身离开了奉天门。
  有些朝代的中后期,皇帝对官员的人事权不再完整;可以杀官、罢免官员,但没法仅凭圣旨提拔官员;朝廷中枢官署,甚至可以把皇帝的圣旨打回去。
  然而大明初的情况不一样,朱高煦延续的是太祖、太宗的规则。皇帝有乾坤独断的大权,想封谁做甚么官,一句话的事而已。
  朱高煦没有太祖的精力、将所有权力都握在自己手里,但是他心头很清楚:不能轻易放开三样大权,人事、兵权、财权。
  所以他懒得理会解缙等人,通过这件事、倒可以提醒官员们:皇帝有绝对人事权。
  ……吏部尚书蹇义今天没有去内阁,派吏部左侍郎去了。他守在吏部衙门里,等刘鸣前来领任命状、官服、印玺、安家费等规定的东西时,蹇义便授意下属,找理由拖延推诿了过去,叫刘鸣明天再来。
  各衙门的办事效率本来就不高,吏部没说不给刘鸣办,拖延个三两日实属正常。
  但此事显然无法一直拖延下去。因为洪武年间的中书省已经被裁撤了,六部尚书、理论上只有诸事的执行权。蹇义根本没有权力拒绝执行中枢的决策,抗旨是最蠢的法子。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