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形结构:底尖上阔、首昂艉高+横舱壁 船形影响船速和船体的平稳。郑和宝船采用的是底尖上阔,首昂艉高的船形。郑明说,这种船形在恶劣海面控制平稳的性能较高,而且当时在船的底舱压载了土石,稳定性可以说在当时首屈一指。为了进一步提高稳定性,郑和宝船还使用了梗水木和两舷披水板。这种面向船舷方向的木板可以进一步减小船体向两侧晃动的幅度。郑明告诉记者,研究发现,郑和宝船还根据不同船型和航区在船的主尺度比例设计上也有所不同,以兼顾快速性和稳定性。大抵运输船更强调平稳,而兵船更强调速度。郑和宝船的船体结构还有一个当时独一无二的设计就是设有多道横舱壁。用木板将船内隔成不同船舱,并且彼此密封。这样不仅加强了船的结构,而且具有分舱水密抗沉作用。这种设计还有利于分类载货。例如茶叶、丝绸、各国进贡宝物都可以分开存放。
船用装置:开孔舵与巨锚
船在海面航行主要靠船舵控制方向。郑和宝船的船舵采用可以升降式,可以根据需要调整舵叶入水深度。船在深水区航行,遇到大风浪或者乱流的时候,将舵叶下缘降到船底以下,可以使舵不受影响;而在浅水区航行或者锚泊时候则可将舵提升到高位,不致搁浅损伤舵叶。而且郑和宝船的船舵是平衡舵。这是继承宋代的发明,操控比较轻便,而明代又进一步发明了开孔舵,既能够保持舵效,又使得操舵更加轻便。
在郑和宝船上,带爪木杆石锭(锚)与带横棒多爪铁锚等,普遍用在海船上,还制作了特大型铁锚,这在世界造船历史上都是领先的。
郑明介绍说,早在汉代,中华木帆船建造工艺就使用榫接铁钉综合技术。明代船舶工艺发展有锹钉、铁锔、铲钉、蚂蟥钉等使较复杂的木结构可以通过各种船钉拼合、挂锔上卡加固,从而使中华古木帆船的尺度、吨位、性能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编辑本段]郑和宝船的五大疑问 郑和下西洋的漫漫之旅给后辈们留下许多未解之谜。传说中的大号宝船究竟长得什么样?这样的 “海上巨无霸”(长138米,宽56米)是怎样制造出来的,它又是如何航行的?原海军装备技术部部长、海军工程大学教授郑明为记者剖析了有关郑和宝船的五大疑问。
疑问一:大号宝船是否存在?
据史料记载,在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中,最大的宝船长44丈4 尺,宽18丈,载重量800吨。它的铁舵,需要二三百人才能举动。按照今天的测量方法来看,这艘宝船长将近138米,宽56米。一些学者认为如此巨型的木帆船在中国明代不可能出现。另外,有专家认为,明永乐年间,朱棣施政办公的大殿———奉天殿(太和殿),是当时最大的木结构实体。其大小也不过宽 63.96米,深37.20米,高35.05米。而大号宝船上仅船楼的面积就大大超过了它,从封建的宗法礼仪上讲,作为宦官的郑和乘坐似乎有僭越之嫌。
实际上在中国古代,宫殿的营造法式是有严格的等级界限,而舰船则被视为海上的移动城池,属于军事设施的一种,两者并不具备可比性。
对此,原海军装备技术部部长、北京郑和下西洋学会副理事长郑明认为,大号宝船是存在的,但没有出海。郑明认为,大号宝船并不是一种实用的船只,它不应该是下西洋船队中的一员。那么大号宝船存在的意义在哪里呢?他推测,大号宝船不被郑和使用,但作为皇帝御用的可能性很大。
疑问二:大号宝船有多大?
学术界对大号宝船“长44丈4尺,阔18丈”的尺度仍存质疑。有学者认为,郑和宝船的长宽比例不协调。“长44丈4尺,阔18丈”,长宽比大致为 2.4666∶1,比例之小使“宝船”看上去简直就是一个方盒子,现存的中外船舶绝没有腰身如此之“粗”的,这也使人对宝船的形状产生怀疑。
根据史料《南船纪》(明·南京工部营缮司主事沈棨著)、《三宝太监下西洋记》(明·罗懋登著)记载以及泉州等地出土的船体实物来看,中国古代海军舰船的长宽比在2.5~2.8之间,多属于宽短型。
宝船究竟有多大?这还有赖于实物考证。南京中保村明代宝船厂遗址是目前国内已知唯一的明代官办造船基地遗址。1957年,有村民曾在南京宝船厂遗址发掘出一根长11.07米的舵杆;1965年,又在遗址地捞出了一段长2.21米的绞关木,据专家考证,两米多长的绞关木,需要五六个人一起操作,能够绞起 500公斤左右重的铁锚。2003年到2004年间,物馆在对中保村明代宝船厂遗址第六作塘考古发掘时,又发现两根长度分别为10.1米和11米的木舵杆。但这些尚不足以精确推算出造船厂船只的准确规模,只能印证史料记载的明代海船的巨大规模。
具体尺寸按照英国学者米尔斯推算,宝船排水量3100吨,可载重2500吨。根据中国学者唐志拔计算(数据载于他的著作《中国舰船史》第七章),宝船排水量应该达到5000~10000吨,而根据1985年集美航专、大连海运学院、武汉水运工程学院合作,按照造船原理和中国式木帆船营造法式将宝船复原后,核算最大好宝船满载排水量约22848吨,取之方型系数0.43,可载重9824吨(见彭德清等编著的《中国航海史》第四章)
------------
第四百六十四章 萧铣投降
周绍基拍着胸脯保证,大魔国的水军天下无双,愿意立下军令状,出去斩杀文士弘。
李靖思索片刻,自己带领大军守营,让周绍基率兵击文士弘。两军在请江口一场大战,文士弘仗着兵力充足;周绍基仗着兵精船利。两军绞杀在一起一直打了一天也没有分出胜负。
这是士兵的素质显现了出来,文士弘的精锐已经有些混乱,力不从心;而大魔国的军队依然在有条不紊的战斗。
李靖看到机会乘其混乱挥军出击,大破文士弘军,获舟船 400余艘,斩杀及溺死者近万人。
周绍基紧追着文士弘不放,追至枝江以东的百里洲,将文士弘的部队团团围住。
在强弓硬弩和霹雳弹的帮助下,周绍基再败文士弘军;最终文士弘军全军覆没,文士弘也被生擒活捉。
周绍基压着文士弘来见李靖,李靖亲接其绑,劝说文士弘投降。文士弘感岂诚意,噗通跪倒在地道:“败军之将,得将军厚爱,不敢不降。”
李靖大喜,大魔国的陆军将领人才辈出;但是水军却一直跟不上发展的需要;程知节长长为此长吁短叹;以至于连梁梦龙都不得以时常上阵。今日收复了文士弘,肯定能很大程度上缓解这一情况。
李靖二话不说就将文士弘安排在了周绍基的账下。周绍基对文士弘的加入表示热烈欢迎。文士弘对周绍基道:“周将军,这一次水战是文某人败了,不过我倒是很想领教一下周将军的武艺,希望将军不吝赐教。”
周绍基哈哈笑道:“我也听说过文将军的英名,不过我周绍基的一身本事都在水上,特别是海战比较擅长。我也希望在海上能够领教文将军的勇武。”
二人说完一起哈哈大笑。
李靖乘胜率大军直逼江陵城下,将江陵包围。此时江陵城只有数千守卫,剩余的都已经被遣散回家。这些人根本守不住偌大的江陵城,萧铣只好把他们集中到内城守卫。把外廓完全让给了李靖。大魔国顺利的占领了水城,俘甲兵4000余,缴获大批舟船。
李靖认为,萧铣所占地域很广,现深入其腹地,如攻城不下,敌援兵四集,就会进退两难。因而下令将舟船散弃江中,任其飘流,以迷惑援兵。
萧铣躲在江陵城中,手下只有数千士兵,这时候他才后悔自己不该贸然的解散手下士兵,致使手上没有可用之兵。大梁的疆域广阔比其他大魔国或者李唐有过之而无不及,要想一时半会儿就把各地的驻军都调过来也是痴心妄想。
和萧铣有同一想法的交州总管丘和、长史高士廉、司马杜之松前往李靖处投降。萧铣听闻之后认为自己大势已去必败无疑,对其属下说:“上天不保佑梁朝啊!如待力尽而降,必害百姓遭殃。如今趁城未攻下,先行出降,可免乱兵祸害。各位何愁没有君主呢?”
他根本没有再坚守就派人出城向李靖请降。接着便巡城下令,全军放下武器,开城投降;守城士卒全都痛哭。
萧铣用太牢告祭于太庙,率领官属身穿孝服前往军门,对着李靖拜倒认罪说:“应死者仅萧铣一人,百姓无罪,请不要杀掠他们!”
李靖笑道:“我们魔王千岁爱民如子,从来都是听说他解民倒悬,没有听说有害民之举着。梁王请尽管放心。我在这里和你做个约定,大梁之子民,既是我大魔国之子民;无人可以伤其分毫。
大梁子民的财物为其所有,无人能够剥夺,大梁官兵只要放下武器投降,即为普通百姓,以往之事既往不咎;他们的生命和财产无人能够侵犯。”
“多谢大总管宽宏!”跟随萧铣出城的降臣,一个个心中大定,纷纷匍匐在地称谢。
相似小说推荐
-
权臣风流 (梁可凡) 起点VIP2017-11-08 架空历史商界大佬程墨过劳死,穿越到吴朝成了一个落魄羽林卫,一门心思想混吃等死。可是,家徒...
-
舌尖上的唐朝 (小陆探花) 起点VIP2017-10-11 两晋隋唐吃货眼中的世界,不是由一块块陆地和一片片海洋组成的,而是那些各地的特色美食来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