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边的张良亦是紧接着说道:“大王虽得楚数地,然今楚屯兵广武,待彭城修养生息完毕吗,定会攻汉,大王不利,能否长久为王乎?不若趁此机会,权且听之任之,自相保爱,韩信仍旧可为大王用也,若不封其为王,天下三分,岂不百害而无一利。”
刘邦也是点头,但嘴上仍旧骂道:“此竖子欺我太甚,竟因此要挟于朕,封王割地,想来大丈夫制服诸侯,驰骋天下,即为真王,何来假王糊弄于朕!当真是不如小人也!”
第414章 蒯通劝韩信反汉
刘邦心中郁愤不平,又见诏书上写着齐民狡诈,忽又想起郦生之事,当初形势危急,未来得及询问,今陆言就在旁边,正好可以了解具体情况。
遂向着陆言问道:“侯爷与郦生同往齐国说降,那郦生如何会被齐王烹杀,其中缘由,想必侯爷定知道其中一二。”
陆言哪里敢隐瞒,于是乎便将自己所知全部说给了刘邦,说来郦生也是可怜,刘邦听罢,面色很是忧伤。
颇为无奈的说道:“郦生于朕自高阳相见,便未分离,诸多公事多赖郦生佐助,今未得回报,竟被田广烹杀之,当真是可怜矣。”
陆言在旁,慌忙劝道:“兄长何故如此忧虑,子玉已经吩咐左右记录郦生之功,其身虽陨落,日后可封赏其子也未尝不可。”
“侯爷所言甚是,当日形势危急,朕未能想起此事,今侯爷既提出,那便封赏其子。”商议好郦生之事,刘邦心情稍微平复,当即整理好敕书,印绶,准备受封韩信为齐王。
陆言早知道蒯通在齐国,便接下差事,只身前往齐国而来,此刻韩信正在王都等候消息,忽闻平南侯前来,不免有些惊讶。
齐王宫中,韩信亲自前来迎接,两人礼毕,陆言被奉为主座,“重言,今三齐之地已定,何来要挟王位之说?莫非是蒯通的意思?”
韩信被问,心中有意隐瞒,故而说道:“非也,齐民彪悍狡诈,难以制服,重言因而想到以假王镇压之,别无他法。”
“既然向汉王讨要齐王印,何必以假王许之,汉王何曾不知,破齐之功,重言首等,当以真王封之,故而差我前来,将印绶敕书送与重言,是时,镇抚三齐之地,急解成皋之危,早定天下,重言便不必如此劳碌,坐享天下富贵之福。”陆言缓缓的说道。
韩信当即接过印绶,敕书曰:“汉王刘邦召,自齐国纷乱,数年之间,三代而制,使齐都民不聊生,饱受涂炭,今上将军韩信,屡建奇功,平定燕赵齐,克定疆域,不世之功,当铭钟鼎。”
“今齐民狡诈,甚难制服,若不赐一人重权,何以号令齐地万民,朕思虑再三,心意已决,故封信为齐王,治理齐地,安定万民,后会成皋,合力伐楚,不可怠慢。”
不管是刘邦还是陆言,在韩信面前都是多次强调,今天封你为齐王,已经让你很满意了,要是没有什么事情的话,就早日发兵会盟,消灭楚军。
陆言见韩信接过帛书,略显阴沉的问道:“重言,今以封齐王,夫复何求?何故非要将李左车、蒯通之辈留在帐下?”
韩信只是挠头,“今伐楚需要智谋之人,故而留用,想来他们都是谋士,若是留在栎阳,岂不是屈其才,有损天下。”
“我暂且不管,今印绶敕书已经交给你,王都无事,某先回临淄,待汝发兵之事,可路过临淄,那时若还不交出蒯通之辈,休怪我不客气!”陆言几乎没有发火,今韩信三番两次违背自己的意愿,使得陆言心中颇为烦闷,对着韩信说罢便拂袖而去。
“兄长,兄长,重言谨遵兄长之命!”韩信连忙追着喊道。
韩信自受了齐王印绶,心中犹豫不决,蒯通闻知,当即请命入见韩信,两人于客厅内,韩信面色阴沉。
蒯通见状,遂问道:“今上将军封为齐王,当以王称之,不知大王心中有何事烦闷?”
“今送来印绶的正是兄长平南侯,让某交出先生,某心中踌躇,未曾想兄长竟甩袖而去,不知何故。”韩信颇为无奈的说道。
蒯通闻言颇为紧张,想来自己陷害郦生的事情可能已经被平南侯知晓,今我若去临淄,恐怕难以保住性命,不若就此劝说韩信反汉,若时,韩信得天下,我官位至极,再去请罪未尝不可。
于是乎,蒯通故作神秘的说道:“某曾学过相面之术,观大王脸谱,并非王侯如此简单,富贵至极,尊贵至极也。”
韩信正在惆怅,忽闻蒯通之言,不觉茫然,“先生何意?”
蒯通在旁,当即屏退左右,很是小心的说道:“今大王不应思考此事,应谋未来,如今天下势力鼎盛着,汉王、霸王、齐王也,大王何不自立,与两王共守疆域,且大王奇谋妙算不弱二王,若是三分天下,荣华富贵皆不缺矣,是时,侯爷见到大王如此成就,敢有何种言语?”
韩信面色疑惑,“先生何出此言?乃为大逆之言也。”
蒯通当即认真说道:“秦失其鹿,天下逐之,英雄豪杰之士自立为侯、王,振臂一呼,天下百姓犹如云雾一般,聚而成雨,六国余党犹如鱼鳞一般,错杂积聚,诸王犹如疾风一般,因而迅速兴起。”
“初时豪杰只为推翻秦朝而忧虑,反观现在刘邦、项羽两方相争,使诸侯一败涂地,百姓流离失所,甚是可悲,今汉王率领几十万兵众,据守巩、雒,凭藉山、河之险,竟被项羽于彭城打败,毫无功效,只得战败而逃,不能援救,退败荥阳。”
“汉王若是天命,岂能据有五六十万的兵力,却败给了项羽的三万骑兵,项籍起兵于彭城,辗转争斗,所向无敌,进兵到荣阳,乘胜利之势,威震天下,然而在京、索之间受阻,临近西山却不能前进,如今已经三年了。”
“今楚军锐气在险峻的关隘受挫,国库的粮食基本耗尽,百姓苦不堪言,不知归顺于谁,以我之见,除非有天下圣贤,否则势必不能消除天下的灾祸。”
“大王细细想之,现在刘邦、项羽两人的命运就掌握在大王的手里啊,大王若是帮助汉王,汉王自会取胜,若与楚王联合,楚王亦会成功,今某有愚见,就怕大王你不能采纳,依某看来,大王若替百姓着想,不如让他们两方都得到好处,共同存在下去,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势必无人敢先发难。”
“凭大王的贤达圣明,又有众多的军队,占据强大的齐国,联合燕、赵两国,出兵到上郡之地控制他们的后方,顺应民心,西向制止楚、汉间的争斗,使士卒免于死亡,天下之人,谁敢不听从!大王按照原来齐国的版图,除了临淄,拥有淮、泗之间的土地,以恩德安抚诸侯,拱手安居,礼让贤士,那么天下诸侯都将竞相朝拜齐国。正所谓天与之必得,不得天遣之,时不我待,希望大王深思熟虑”
韩信闻言,片刻沉吟不语。
第415章 韩信带兵过临淄
韩信心中似乎也有反意,但细细想来,能有今天这份殊荣,完全是平南侯和汉王所赐,若是自己独立,日后还有何颜面再去见平南侯。
沉吟良久,韩信方才说道:“汉王待我不薄,我怎能见利忘义、背恩忘德呢?若非汉王,某岂有今日之盛名?”
蒯通见状,当即反驳道:“当初常山王张耳和成安君陈馀可谓是生死之交,两人如此关系,未曾想却因为张耳与赵王歇并座,致使得陈余疑虑,最后常山王只能抱头鼠窜,归附汉王,借兵束下,战于鄗北,将成安君杀死于泜水南岸,身首异处。”
“陈余张耳两人结交之时,亲密无间,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们相比,而且共立赵王,谁能想到最后却自相残杀,以至于灭亡,其中缘由为何?名与利也,祸患之多少,在于**之大毕竟人心难测。”
“现在大王忠心耿耿地与汉王交好,难道会比那两位关系更紧密,而所争论的事情又往往比张耳。陈余的事情重要。由此想来,某认为大王坚信汉王不会危害大王是错误的。”
“古人有示,春秋之计,大夫文种使即将灭亡的越国生存下来,使勾践称霸于中原,功成名立而身遭杀害,当真可悲,古语有云,飞鸟尽良弓藏,狡兔窟走狗烹。”
“因而交友之例,没有人能超过张耳和陈馀,而忠臣之例,没有人比得上大夫文种。这两个事例,应该说足以做为借鉴了,希望大王好好想想,况且某听说勇力和谋略使君主感到畏忌的人将难保性命,功业超过当世的人将得不到奖赏,此所谓功高盖主赏死,勇略三军罪亡。大王之功,岂不如此。”
“大王渡过西河,俘获魏王,活捉魏将,攻下井陉,灭掉赵国,杀死赵王歇,攻城略地五十余座,而得以在赵国发号施令,威胁燕国,平定齐国,向南挫败楚国的救兵,终于斩杀龙且,派人西行向汉王报功,汉王亦是说大王功业天下无双,谋略世间少有之人,岂并非夸奖,而为警示也。”
“现在大王功高难以奖赏,威重使汉王畏忌,归附楚国,楚人不信任大王,项羽欲要大王首级,归附汉国,汉王害怕你,天下既定,大王身忧,大王想带着这些功业和威望归附谁呢?处在人臣的地位,而有高于天下的名望,我实在为大王担心啊。不若自立,三分天下,秦鹿尚未可知亡于谁手。”
相似小说推荐
-
东晋无敌铁军 (tx程志) 创世VIP2017-10-02 架空历史五胡乱华,中原沦丧,胡虏横行,天灾人祸,华夏文明第一次步入黑暗无底的深渊。一个百事...
-
儒道之天下霸主 (先飞看刀) 起点VIP2017-08-26 架空历史八百年前,大儒董天舒于泰山之巅铸圣成功,开启了八百年的儒家天下。如今,蛮夷入侵,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