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皇宫。
武王赵德昭将南唐的事情跟赵匡胤说了一遍,而这事的确让赵匡胤兴奋了那么一下子,在他有生之年能看到南唐被灭,也算是他赵匡胤的功绩了,以后史书,在这件事情也将留下浓厚的一笔吧。
“你做的不错,南唐灭,你的功劳也不小。”虽然觉得自己的这个儿子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聪明,但赵匡胤还是想要好好栽培他。
而赵匡胤也很清楚这是他唯一的选择,他赵匡胤儿子不少,其最有可能被他选来继承大统的只有武王赵德昭和秦康惠王赵德芳。
只是赵德芳崇尚民间侠者,对朝廷大事不甚关心,每日不少携友饮酒,是仗剑江湖,只求逍遥快活,这样的人怎么能当储君?
他很怪,自己的儿子以前不是这样的,可为什么这段时间却对朝堂的事一点都不关心了呢?
是不是他觉得朝堂太过复杂了呢?
赵匡胤想不明白,他从来都不明白自己儿子到底在想些什么,想要的是什么,这也许是一个座位帝王父亲的通病吧。
赵匡胤的赞许让武王赵德昭兴奋了不少,因此赵德昭也狠狠的拍了一下赵匡胤的马屁,如说在长安城自己的父皇如何灭天花,如何诛杀奸贼等等。
虽然这些事情都是柳味做的,但他完全不介意将这些事情安插在自己的父皇身。
对于此,赵匡胤只浅浅一笑,然后问了一个称得突兀的问题“昭儿,为父问你,如果为父要将都城迁之长安,你是同意还是不同意?”
本来正夸夸其谈的武王赵德昭突然停了下来,而且露出满脸惊诧神色,好似一时间他还没听明白自己父皇刚才说了什么。
“迁……迁都长安?”武王赵德昭望着赵匡胤,完全忘记了自己刚才还在拍马屁。
画风转变的太快,令人有些措不及防。
赵匡胤点点头“没错,迁都长安,你意下如何?”
这是个大问题,武王赵德昭可不敢随便说,他必须好好分析一下才行。
而他分析问题的办法很简单,那便是能不能取悦自己的父皇,所以他的分析并不是很长,其实这事既然是自己父皇提出来的,那也说明自己的父皇是同意迁都的,因为兹事体大,所以才没敢突然在朝堂提出来。
而既然是自己父皇提出的迁都,那他若想当太子,只有义无反顾的支持了。
“儿臣觉得迁都长安是可以的。”
赵匡胤并没有因为自己儿子的一句话而兴奋,只是问道“何以可以?”
武王赵德昭想了想,道“长安乃唐朝古都,其格局宏伟,作为都城并不辱没了我大宋,再有是,长安城四面环山,可攻可守,迁都长安,对我大宋的长治久安是有好处的。”
其实迁都长安的理由如果要说的话会有很多,但武王赵德昭只说了这么两个,因为在他看来,这两个理由已经足够了。
赵匡胤对于武王赵德昭的这两个理由也并没有太过兴奋,只是微微点了点头,然后继续问道“这么说来,你是支持迁都的了?”
这个问题武王赵德昭刚才已经回答过了,他不明白自己的父皇为何再问一遍,但他并不敢有任何微言,只是仍旧点点头“是,儿臣支持迁都长安城。”
赵匡胤颔首“好,有你支持好,希望朝的人也都能支持朕的这个决定。”
说完这些,赵匡胤挥了挥手,让武王赵德昭退去,而武王赵德昭在离开的时候,终于明白自己的父皇为何要把一个问题问两遍了。
迁都长安是件大事,若只是他跟自己的父皇同意是没有一点用的,还要朝大臣同意才行,而自己父皇跟自己说这些话的意思再明白不过了,那是他武王赵德昭同意了,那么也要让那些投靠自己的大臣也跟着同意,只有这样,朝有一股力量支持迁都,这件事情才能够成功。
而这也是赵匡胤最喜欢他做的事情。也是跟他说这许多话的目的。
武王赵德昭凝了凝眉,决定先回王府再做打算,而在武王赵德昭回府途,皇宫里的消息已是传到了晋王的耳朵里。
当时在观佛寺,因为事出突然,晋王的势力触碰不到,但在皇宫之,赵匡胤说的每句话以及每天晚宠信了那个妃子他都有办法得到。
赵匡胤跟武王赵德昭说的这些话,他又怎么可能得不到?
而当晋王得知赵匡胤要迁都之后,立马将苏另看叫了来。
第361章 迁都大事
晋王府,书房。
晋王望向苏另看,将皇宫里的消息跟苏另看说了一遍,说完后问道“苏先生,你觉得这迁都是好还是不好?”
苏另看听到赵匡胤有意迁都之后,也是吃了一惊,如今大宋繁荣,无论是谁都不会想到迁都的,而无论是谁听到迁都这个消息后都会觉得惊讶。
不可思议,太不可思议了。
苏另看并没有急着回答晋王的问题,只是先仔细是考虑了一番,之后才说道“对于大宋长久发展来看,迁都长安是很不错的选择。”
听到苏另看这么说,晋王眉头微蹙,问道“还请苏先生解惑。”
“现如今大宋繁荣,京城定在汴京也不错,但在属下看来,却存在不小的危险性,首先,北汉未灭,我大宋与北汉相壤,而北汉离京城汴京又太近,如果北汉被逼急了,很有可能孤注一掷带兵直奔汴京城,汴京四周并无任何天险,而汴河又给敌人增加了一条攻入汴京的路,这是小的隐患。再有是,燕云十六州在辽人手,我汉人的长城之险被辽人握在手,算我们灭了北汉,但在几十年内,恐怕难灭辽国,灭不了辽国,辽国有可能因此而强大,到那个时候,京城汴京便会面临相同的问题。”
苏另看说完这些,稍微顿了一下,然后继续说道“但若迁都长安城,不会出现这些问题,长安城四面环山,可攻可守,若迁都长安,可保大宋安稳,而且长安城里川蜀极近,算有一天大宋面临危险,仍旧可快速躲进川蜀之地,以川蜀之地的剑门关之险,绝对可保大宋平安。”
苏另看说完这些,望了一眼晋王,晋王微微颔首,道“这么说来,本王要支持圣迁都了?”
苏另看摇摇头“不,王爷要反对迁都。”
听到苏另看这话,晋王有些不解“以你刚才所言,迁都对大宋是有很多利处的,既然如此,为何要反对迁都?”
“因为迁都对大宋有利,可对王爷却是不利的,算要迁都也应该王爷来迁都,而不是当今圣。”
虽然很多时候,苏另看做事都会为大宋考虑,但如果晋王不能当皇帝,他还考虑这些做什么?
“对本王不利?”晋王不解,不过是迁都而已,怎么对自己不利了。
苏另看点点头“没错,对王爷是不利的,首先,王爷的根基在汴京,如果迁都之后,什么都要往长安城转移,这是很耗费时间和经历的,而在做这些事情的途,有可能误了王爷大事,甚至有可能暴露王爷的一些问题,进而被当今圣抓到把柄,这样的危险,王爷冒不得。”
听到这些话,晋王突然愣了一下,他怎么没有想到?
如今自己在京城的势力可谓是错综复杂的,稍有不慎有可能出现问题,迁都,这么多人都迁过去那那么容易?而如果不跟着迁过去,自己在长安城还多少可用的势力?
没有可用的势力,又如何在争夺皇位的战争胜利?
只有继续留在汴京城才是对自己最好的。
只这一个理由,便足以让晋王放弃支持迁都的念头,因此苏领命没有再继续说于晋王不利的情况,而晋王则在深锁眉头之后,问道“迁都对大宋有好处,如果圣提出来,应该会有很多人支持吧,如果这样,本王的反对又有什么用?”
苏另看浅笑,道“王爷不必担心,其实迁都对大宋虽然有好处,但肯支持迁都的人不会多,这也是圣为什么没有直接提出迁都的原因。”
“哦,何以见得?”
“王爷试想,。很多官员在汴京城都建立了关系,跟这里的各种势力也都有了联系,要他们携家带口的离开汴京去长安,他们愿意吗?人都是自私的,对大宋有利没利他们不管,只要对他们自己有利行了,支持迁都,等于放弃他们经营了多年的一切,他们谁会愿意?”
晋王颔首,他觉得苏另看说的很有道理。
“再者,若要迁都,花费必巨,如今大宋正跟南唐打仗,打完仗后南唐还要派人恢复,这些都需要人力物力,朝廷一时间那里有这许多精力?”
“最为重要的一点是,汴京城的百姓不会同意迁都的,汴京是京城,他们是天子脚下的百姓,他们有一种优越感,而且京城在这里,他们能够得到更多的实惠,无论是钱财还是荣誉,要他们从天子脚下的百姓突然变成汴京城的百姓,他们不会同意的,只要百姓反对,圣算坚持又如何?他不会看着刚刚好起来的大宋因为迁都而闹得民怨沸腾的。”
相似小说推荐
-
四世同堂 (老舍)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侵华日军的铁蹄践踏着古老的北京城。小羊圈胡同的十几户居民,平静的生活...
-
大唐之大帝横行 (游鱼不会飞) 起点VIP2017-08-23两晋隋唐贞观四年正月十八早上六点时分 大明宫内,大唐皇帝李世民正在认真的听着全国各地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