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不说他最近总是打哈欠,单说他年纪大了,赶马车这么累的活儿,来的时候我们俩基本没让他干。
只有拗不过他的时候才允许他赶一会儿。
从陇西军营到雍州,大概走了五天。
雍州共有二十个县,我知道的就只有有高陵——这是李植的家、万年——韦见素的家和杜陵——这是京兆杜氏本家——三个县。
我们第一站先去的长安。
这一次,是从长安“正门”进去的。
当初走的时候是从城郊出发走的、并没有经过正门。
长安城的城门楼特别高大,我仰着头也看不到“长安“”那两个字;得使劲仰头才能看见。
不知道怎么了,看到城门上“长安”那两个字的时候,我忽然很想哭。
如果可以的话,我想从城门楼上跳下来;不是想寻死,只是想亲手摸一下“长安”那两个字。
据说,我家祖上就是陕西人,是不是西安的我不清楚;反正说是安史之乱时,为了避难迁移到山东的。
我总感觉自己是西安的,因此对长安总是有种莫名的亲切感。
当时挂掉了之后、发现自己来到的地方是长安的时候,我真的小激动了一番。
终于可以生活在梦寐以求的长安了;我要用脚丈量长安的每一寸土地,我要走过杜老师走过的每一条沟渠。
可是现实是,来到之后,天天忙得J飞狗跳的,生活一地J毛;好容易安稳下来之后,又一直呆在军营里。
根本就出不来,更别说出门走走了。
如果以后有时间了,一定要到处去转一转。
不过,到底什么时候才有时间呢?
脑海里忽然闪过杜铃兰的脸。
等我把他们找到吧,我本来就是为了保护她,才选择入伍的。
我胡思乱想着,马车已经进了城。
马车慢悠悠地驶过街道,我看到了我的家;准确的说,是杜岘的家。
那座宅子和我走之前差不多,唯一不同的是大门紧闭的;门上还有一根斜着的纸条,隔的太远,我看不清上面写的什么字,但是猜也猜出来了,那肯定是封条
即使不贴封条,路过的人也知道这个房间破落了;因为正常情况下,大门是不会关的。
无论大户人家还是普通人家,房门大多都是常开着的。
大户人家门口有门房巡逻,普通人家虽然没有,但是普通人家多少没什么钱、也不怕人偷。
马车缓缓的驶过门口,我终于看清了封条的字。
和我想象的不大一样,上面写了一排“封”字。
我原以为会写上罪名之类的,再不济写上年号、时间之类的;写一排封是什么鬼?
难不成封条都是很长的一条,用多少撕多少?
不,这多半是根假封条,自带强迫症属性的古代人是不会允许这种事发生的。
我还没来得及问,姚旭就开口了:“去我家住吧,刚好就在附近。”
姚旭的房子就在附近吗?
就是这还真是够小的,他就住在附近,我居然不知道。
更让我惊讶的还在后面,马车径直去了玲珑阁。
玲珑阁居然还在营业,门口打扫卫生的正是阿皓。
我忽然有点不能理解。
原来不光我没有事儿,连我名下的玲珑阁都没有事儿。
我还没想完,马车就已经从玲珑阁门口走过,走进旁边的小巷里。
小巷里的房子挂着一块牌匾,上面写了一个单字,“姚”。
当时我并没有注意过这个院子,没想到这会是姚旭的家。
这个世界太小了,我本来以为住在附近就很巧了,没想到他居然就住在玲珑阁边儿上。
门房的人看见姚旭之后,立刻上前行礼:“将军您回来了。”
“暂住一日。”姚旭说,我俩也从马上下来,一个门童过来,把马车赶进了后院。
我们跟着姚旭走了进去。
一进门,就闻到一股浓浓的中药味;这哪儿是人住的房间啊,简直就是个药房啊!
整个院子里放着各种各样的圆形编织筐,里面盛放着各种各样的药材;目测得有一百个以上。
有的药材已经干了,有的药材看起来才刚放上;种类也是玲琅满目,有我认识的金银花、枸杞、党参等,还有我见都没见过一些草。
“这是我平常用来放药材的房子,可能味道会有点儿大。”姚旭难得说了句贴心的话。大叔也是有细腻的一面的。
我还没想完,下一句话又让我庆幸自己的得亏没有夸他。
“估计你们闻着闻着也就习惯了。”
第237章 唐人烹茶
我们在姚旭的家里度过了难忘的一天。
到最后,我居然真的习惯了中药的味道;我觉得我都魔怔了,我居然觉得中草药的味道闻起来很安心。
一夜无梦。
第二天醒过来的时候,天空中飘起了小雨。
正是夏天里,飘点儿小雨凉快不得了。
我醒了之后就把姚訚叫起来了,我们俩偷偷溜出去,去长安街上逛了逛。
我俩起来的并不算早,已经到了上午八点多的样子。
按照姚旭那个老顽固的作息习惯,五点多就该起床了才是。
但是我俩并没有想那么多,难得出来一趟。
我俩虽然光顾着玩儿去了,但也没有忘记打听晏然的事儿。
只不过,打听了一圈下来,徒劳无功。
长安长这么大,找一个人谈何容易,而且她还不一定在长安。
我俩问着问着就没耐心了,干脆在长安街上吃起来。
我本来要去玲珑阁来着,但是觉得我还是不要露面比较好,于是就没有去。
我俩在长安街上吃了一路。
在军营里,也是有俸禄的,平常吃饭住宿花不着,这些钱都攒了下来。
正好趁着这次机会放纵一次。
从街头吃到街尾,我俩最后差点儿走不动路了。
长安的好吃的,实在太多了,各种甜品各种花样的糕点。
我忽然都觉得我那个蛋羹能活下来真的是个奇迹。
我觉得透花糍比蛋羹好吃多了呀!
不光透花糍,酪樱桃也好吃的不行。
除了这些甜品,还有各种各样的饼。
街角那个卖胡麻饼的小哥还在,和两年前不同的是,他比之前苍老了不少。
不过他的饼摊儿前还是有很多人。
两年过去了,也没有涨价,依旧是五个通宝一个。
我走过去买了四个饼,让他装进两个纸袋里;他显然已经不认识我了,不过只有一面之缘,能认识才有鬼了。
“郎君,你们这儿收徒弟吗?”我脑门一热,问道。
“想拜师?”已经晒得黢黑的胡麻饼小哥问道。
“嗯。”我的回答和两年前一样。
“其实很简单,”他说,换上了两年前那副嘻嘻哈哈的样子,“其实很简单,主要就是刷蛋Y和粘芝麻,看看就会了。馅料我不能告诉你,这个属于精髓、密不外传,即使是自己徒弟也不行。”
他的回答也和两年前差不多,依旧是怕被人学去。
他的做法显然对他是有利的,最起码这两年他垄断了胡麻饼的市场。
我咬了一口饼,和两年前的味道一毛一样。
虽然这两年发生了很多事情,但是能吃到记忆中的味道还是让我有些欣慰;我把我的饼吃完之后,看到姚訚一脸意犹未尽。
于是我又买了四个,还是像刚刚那样分在了两个纸袋里,我和姚訚一人一个纸袋。
这个地方算是革新了,以前的时候直接是拿纸包起来的,现在用的是纸袋。
纸袋很简陋,就是把纸双过来,把底下和两侧封起来;放起来之后再把底下那条边折过来,再封一次。
虽然和现世的纸袋没法儿比,但是比纸要好多了,以前的话,稍微小点儿的小朋友拿着吃很容易掉吧?
这样都解决了掉的问题,即使掉也会掉在袋子里。
我们俩一人吃掉了四个胡麻饼之后,不约而同地打了个饱嗝。
我俩继续往前走,到了一家茶馆里坐下点了两杯茶。
不一会儿,店伙计就把茶水送来了,照例是小桌炉、小铜壶。
我是不大会煮茶,但是姚訚会。
我看着他一会儿往茶里放樱桃汁,一会儿放糖,一会儿放盐。
虽然早就知道唐朝人煮茶的时候会放糖和盐,头一会儿见往里边放樱桃汁儿的。
“尝尝。”姚訚折腾了半个时辰之后,终于把茶泡好了。
我看着这一碗暗褐色的茶水,忽然觉得下不去嘴。
姚訚还把一个并蒂樱桃挂在杯子边上,整的跟现世的J尾酒似的。
不用说,这多半是跟姚旭学的;而姚旭这些知识多半来源于晏然。
这个妹子到底在哪儿呢?
我怎么想都感觉姚旭是被骗了,怎么可能失踪了好几年的人突然就出现了呢?
怎么看都像是有人故意散播的谣言,请他入瓮。
我不由得皱眉。
“诶,你还没喝呢,能不能别做出一副凝重的样子。看起来就跟我煮的茶会毒死人似的……”姚訚说,“我好歹也是个泡茶高手,你这是对我人格的侮辱!”
相似小说推荐
-
草民遇三国 (小囧同学) 起点VIP2017-08-01 秦汉三国莫非回到三国只是为了铲除这两个妖孽?来来回回的奔波也是因为这个?但不论哪边,三国...
-
伐明 (林泉隐士) 起点VIP2017-08-16 两宋元明崇祯元年,陕甘大旱,饥民遍地,流贼四起。陕北高原,官员催科比粮,搜刮严酷,百姓早已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