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不多下午五点左右的时候,其他人也陆续回来了,今天的劳作宣布结束。
晚饭是面疙瘩汤和小米面贴饼子,配菜是纳豆萝卜咸菜炒J蛋。
第一次看到炒菜,虽然唐朝以前就有炒菜啦,但是由于锅不方便很少大量使用;说实话,原本以为纳豆萝卜咸菜炒J蛋肯定不怎么好吃,没想到吃起来还挺好吃的。
晚饭过后,照例是训练。
今天早上我们几个提前跑了,早上的训练就没参加。
其实训练需要签到的。
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本本,上面跟日历表似的;每天都有两个格子,分别是“晨”和“昏”,意思是早晨的训练、晚上的训练。
完成训练之后,当日监督训练的“教官”会在“晨”或者“昏”上面盖上自己的戳;章的款式有具体的制式,不同的是里面的字——里面的字是教官们的姓氏。
古时候,人们有随身佩带印章以表明身份的的习惯,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皇帝有玉玺,大臣们有官印,文学家们也有自己的章;印章的类别、款式也有很多,最常见的有方形和半月形。
战国以前,“玺”特指印章,也就是说,所有的印章都叫作“玺”;美玉制作的叫做“玉玺”,黄金制作的叫做“金玺”。
“玉玺”成为皇帝特用的印章的专有名词是在秦朝,嬴政同学首创——就跟把“朕”作为皇帝专属称谓一样。
后世发掘中,目前已知最早的印章出现在战国时期,通称为“古玺“;古玺的印文从文字形式上,可分Y文、阳文。
Y文通俗的来说,就是字是凹进去的;白文印章在制作过程中会把多余的部分挖掉,大多会留下边框,或在中间加一竖界格,文字有铸有凿。
阳文则相反,字是突出来的;朱文印章制作过程中会先把周围多余的部分挖掉,把中间的字预留出来。
但古玺的笔画皆细如毫发、都出于铸造;印章上的内容多是持有人的“姓”、“名”或者“号”。
其中,古玺种的官玺的印文除了这些内容之外,还有各种不规则的形状、吉语和生动的物图案。
战国末期到西汉初流行的印章被称作“秦印”,使用的文字是篆书——又被称为“秦篆”。
秦印雕刻的文字跟后世更为相近,所以较战国古文容易认识。
秦印多为白文凿印,印面常有“田“字格,以正方为多,低级职官使用的官印大小约为一般正方官印的一半,呈长方形,作“日”字格,称“半通印”。
私印一般也喜作长方形,此外还有圆和椭圆的形式,内容除官名、姓名、吉语外还有“敬事”、“相想得志”、“和众”等格言成语入印。
汉印分为官印和私印;印文与秦篆相比,更为整齐,结体平直方正,风格雄浑典重。
西汉末手工业甚为发达,所以新莽时代, 的官印尤为精美生动,汉代的印章艺术登峰造极,因而成为后世篆刻家学习的典范。
两汉印章以白文为多,皆为铸造;只有少数军中急用和给兄弟民族的官印凿而不铸,这在后面还要介绍。
汉私印即汉代的私人用印,是古印中数量最多、形式最为丰富的一类;不仅形状各异,朱白皆备,更有朱白合为一印,或加四灵等图案作为装饰的,进而有多面印、套印 、带钩印等。
印文除了姓名之外,往往还加上吉语、籍贯、表字以及“之印”、“私印”、“信印”等辅助文字,钮制极为多样,充分显示了汉代工匠的奇思妙想。
两汉私印仍以白文为多,西汉以凿印为主,东汉则有铸有凿。
将军印也是汉官印中的一种;训练盖的这种应该就是“将军印”。
这些印章往往是在行军中急于临时任命,而在仓促之间以刀在印面上刻凿成的,所又称“急就章“。
将军印风格独特,天趣横生,对后的艺术风格有很大影响。
汉代的将军用印,普通都不称“印“而叫做“章“,这也是军印的一大特点。
汉印中,还有一个品类,叫做“汉玉印”。
两汉玉印在古印中是十分珍贵稀少的一类。
“佩玉“自古以来就是名公贵卿和士大夫的一种高雅风尚;一般玉印制作精良、章法严谨、笔势圆转,粗看笔画平方正直,却全无板滞之意。
但玉质坚硬,不易受刀,古代的能工巧匠又创造了一种特殊的篆刻技法,即所谓的“平刀直下“的“切刀法“;由于玉质的不易腐蚀受损,使传世下印得以比较好地保留了它的本来面目。
汉印中还有一种叫“朱白文印”。
朱白文相间的印式在汉印中很见巧思,据说起自东汉;它的方式极为多样,朱白文字的位置安排及字数均可灵活变化不受局限。
朱白的原则大致根据笔画多少而定——朱文大多笔画较少、白文则相反——从而达到朱如白,白如朱的和谐效果,这类印大多工稳的私印,未见用于官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私印形式和钮制都沿袭汉代,但铸造上不及汉印精美。
传世的给兄弟民族的官印,文字较多,用刀如刻如凿,书法风格表现为舒放自然,从而成为一个时期篆刻风格的代表;这个时期社会动荡,各国传世印章不多,官印尺寸稍大,文字凿款比较草率。
综上所述,印象最开始的功能是用来表明身份。
现世中,日本还是保持着这种用法,签收快递办理业务都需要带着自己的印章。
教官们一般都是由有一定爵位的军官担任。
别人的本上是不是全勤我不知道,反正我的是一个都没盖过。
我躺了口气,远远的看着他们训练,这时候,打探敌情的人已经回来了;他们在寒潭并没有发现神秘人,但是却找到了昏迷不醒的刘翊和谢燮。
而且,他们在寒潭里还发现了一种奇怪的东西。
古时候印章的功能远比现世要多的多。
第173章 石溶于水
我看到姚旭他们都走了过去,也走过去凑热闹。
他们在跟彭大叔汇报情况,然后他们说在山上发现了一种奇怪的石头,说着,为首的人打开了手里都布口袋。
这时我才看到他们手里的东西。
那是一块黑乎乎的东西,看起来很像是煤炭。
煤炭有什么好奇怪的,西汉的时候不就已经发现煤炭了吗?
港真,古时候天朝人们都跟开了挂一样,如果不是确实有古籍记载的话,谁能相信两千多年前的天朝人就已经开始用天然气、石油和煤炭了呢?
天朝是世界上最早利用煤的国家;新乐古文化遗址中发现了煤制工艺品,而且还发现了西汉时用煤饼炼铁的遗址。
中称煤炭为石涅,魏、晋时称煤为石墨或石炭,首次中使用了“煤”这一名称。
石油一名最早出现于,在此之前有石漆、水肥、脂水等称呼。
差不多西汉时时期就发现了石油,东汉历史学家班固所著记载:“上郡高奴县,有洧水,肥可燃。”——这是目前世界上对石油最早的记载。
之后的中记载:“水肥亦所在有之,非止高奴县洧水也”。
北魏郦道元在中引用了这句话,并加上了自己的标注“:取着器中,始黄后黑,如凝膏,然极明,与膏无异。膏车及水碓釭甚佳,方人谓之石漆。”;“釭”字据称,乃“车毂中铁也”,即轴承。
唐朝李吉甫在记述玉门县石脂水时也说:“泉有苔如肥R,燃之极明。水上有黑脂,人以草取,用涂鸱夷酒囊及膏车。周武帝宣政中,突厥围酒泉,取此脂燃火,焚其攻具,得水逾明,酒泉赖以获济”。
由此可见,由汉代至唐代已发现石油产地多处,并被用作燃料,以及作为车辆和水碓轴承上的润滑油,还用于润革和作为火攻的原料。
到宋代时,沈括把石油制作成了墨,同时指出:“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必将被作为制墨原料而“大行于世。”
十四世纪初期,延长县就有石油井的存在;十四世纪初期成书的中这么描写,“在延长县南迎河,有凿开石油一井,其油可燃,兼治六畜疥癣”,又“延川县西北八十里,永坪村有一井……”。
一九零七年,天朝大陆第一口油井在延长县七里村打成;就是为了纪念这件事情。
关于天然气的记载,最早出现于。
汉宣帝神爵元年“祠天封苑火井于鸿门”;中,班固自注说:“有天封苑火井,祠火从地出也”。
关于天然气的开发和利用,最早的要数四川盆地;穿凿盐井时发现了天然气,机智的天朝人们干脆把它们用来煮盐。
西汉扬雄在中说:“临邛有火井,深六十余丈”,也有记载,临邛火井“昔时人以竹木执以取火”,“执盆盖井上煮盐得盐”。
火井即天然气井,天然气除被用来煮盐外,还被用以照明:“民欲其火,先以家火投之,顷许,如雷声,火焰出,通耀数十里。以竹筒盛其光藏之,可拽行终日不灭也。”
唐也记载:“火井有水,郡人以竹筒盛之,将以照路,盖似今人秉烛,即水中自有焰耳。”
相似小说推荐
-
草民遇三国 (小囧同学) 起点VIP2017-08-01 秦汉三国莫非回到三国只是为了铲除这两个妖孽?来来回回的奔波也是因为这个?但不论哪边,三国...
-
伐明 (林泉隐士) 起点VIP2017-08-16 两宋元明崇祯元年,陕甘大旱,饥民遍地,流贼四起。陕北高原,官员催科比粮,搜刮严酷,百姓早已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