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大明1629 (崛起的石头)



若是有人问,在外流窜无家可归、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那些流民到哪里最有可能找到以往的生活,回答定是一个。

“那自然是去萧帅的辖地!”

第六次扩招后出征的前一天夜间,史路曾单独来找过萧亦,当夜萧亦与史路两人都没有回房陪着妻子与孩子,彻谈一整夜。

史路首先向萧亦提出一件事,他认为现在振威营的衣甲已经不能再使用,要让所有永安军的兵士都一点点脱离朝廷,最主要的便是军心与民心。

不过所幸,这最重要的两点已经不需要萧亦去担心,朝廷在这方面上十分配合,既然军心和民心已经缓缓走向萧亦,接下来的便是军壮上了,需要彰显永安军的特点。

现在百姓只是看见永安军的正兵营才会直接认出来,这还不够,萧亦接下来要做的便是要让百姓看到振威营的军士也能一眼认出这是永安军的人,是萧帅的麾下,而非朝廷官军!

这点萧亦很久之前就已经在想,两人一拍即合,第二日征西前将军萧亦便下了命令,让齐浩光、王熊等人负责研究出一个新的振威营衣甲。

齐浩光与王熊的军械司果然不负厚望,半月下来便已经将十几套新衣甲的草图放到了萧亦的桌案上,供萧亦裁定。

最后萧亦选择了其中一套,这套衣甲内中均镶有铁片,防御力比起原来的皮甲提升不少,虽然还是与大战时的铁甲相差甚远,但相对于戍守地方却是绰绰有余,并且造价也并没有高出多少。

换上新衣甲的振威营兵士自然有很大的不同,最直观的一点便是,振威营抛弃了以往大明制式官兵衣甲糜乱的形象,看上去英姿飒爽十分合身,以往振威营军士穿着的是制式的大明衣甲,一眼看过去好像是朝廷官军一般。

这次明显不同,腰牌悬在腰间,黑灰色的衣甲与朝廷红黄色的制式衣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只需要一段短短的时间,振威营的衣甲便会印在整个山西的军民脑海中,继而便是整个天下。

到了那时,一见到振威营的军士,所有人都会知道,这些人是永安军下属振威营的好汉们!

各地振威营的兵士们可不会想那么多,他们只是感觉这新式的衣甲比起以往的来说十分合身,穿戴与行走也方便许多,最主要的还是自家婆娘与孩子也十分喜欢。

穿着这副衣甲在外面轮守与巡街等都是一种享受,许多人也因此找到了接下来人生的意义。

整个山西乃至南方各省都是一日日的往好的一方面变化,山西各地开展风风火火的开垦荒地、修缮城郭等事。

同一时间,各地大兴墩台、挖水造渠,修建民房与水井,在萧亦的一声令下,振威营军士将原本庞大又起不到丝毫作用的墩台拆除。

往往一座这样的墩台拆除下来获得的原料便能用以建造数座新式永安墩,崇祯七年末尾的山西等地就这样一日日的变化着。

现在的永安军陷阵五营每一个营都十分完善,称其为单独的一支部队更为恰当,每营中都设有鸟铳队、车炮队与辎重队,从兵士到营官亦是有着自己的一套体系。

这些历战幸存下来的精锐老兵们在史路、黄阳、石刚、王大勇、杨利清五将的带领下分成五路,除了在各地裁军改革之外,每到一处便将当地的土匪、山贼等清剿一空,由此获得的银钱、粮米等物也是个天文数字。

当然了,永安军只能将当地最顽固的贼匪剿灭,剩下的那些小鱼小虾永安军是无暇顾及的,往往待不了多久便要继续南下。

不过这已经够了,当地振威营军士自然不能只是操练,这些被陷阵营打散的贼匪正好给振威营兵士们一个实战见血的机会,往往都会被振威营军士当做练兵而剿灭。

不过在一个地方却仍是整日阴雨连绵,争议不休,那便是眼下的京师朝堂。

对于永安军的事拖的越久,这些京官们便发现各处风起的谣言越是抑制不住,抓的人都快塞满了牢狱,到后来不得不将那些人放出来,看着他们议论也是无计可施。

崇祯在内廷更是数日不断的大发雷霆,两天之内杖死三名犯了小错的宫女太监,又将数名官员革职下狱,大明朝的崇祯七年便这样在争议与惶惶不安中度过。

第四百三十五章:山西靖平

<

崇祯七年十月除,永安军一路兵两万余入平阳府,是时平阳府与商、洛、陕西、湖南各省接壤,贼甚重,官军糜烂多以杀良冒功,百姓苦不堪言。 23US.最快

石刚率永安军陷阵三营,自灵石至解州转战百里,与贼寇大小十二战皆捷,斩贼首数万,计杀混世王、姬关锁等贼首十数人,余贼大惊,皆退走湖广。

至八年正月时,平阳府境已靖平。

于此同时,永安军其余四路亦在辽州、汾州、州、潞安府、泽州等地连战连捷,一路势如破竹直入泽州境内。

在崇祯七年十二月末爆发了永安军与农民军的泽州会战,永安军四路,云集八万大兵于泽州,以副统领黄阳为主将。

贼寇甚众,以八大王张献忠、紫金梁为首等十二家,胁裹众贼十余万,号称二十余万围攻泽州。

此役又分成三战。

第一战为永安军八万驰援泽州,两军于城下激战数日,最终贼寇溃败。

第二战为阳城之战,史路阵杀贼首紫金梁,声威大振。

第三战为天井关追击逃贼,当地军民皆言,永安军士敢当先、无惧死,三战三捷,终以永安军斩首数万告终。

直到正月末,山西全境靖平。

......

在山西境内如此的大战与改革之下,大同镇城则是在紧锣密鼓的筹备着崇祯七年的春节。

自打前些年萧亦镇守大同开始,大同镇军民的春节一年过的比一年好,正巧这些年大同又没什么大的灾害,许多人在萧亦头年免税的政策下都积累了相当的财富。

到第二年,大多数人家除了可以满额上缴税粮外,自家也能安安稳稳的过个好年了,再也不用靠萧亦的租借才能耕地了。

这也使大同镇城的粮米等物资更是溢满府库,加之征西前将军萧亦鼓励商贸,大同镇城渐起繁华之色。

自打大捷被确定后,每日以各种理由求见萧亦的人都要踢平了大帅府的门槛,见到这些形形色色的人,卫兵都想起了有一次春节发生的刺杀事件。

吸取前些年的教训,用不着萧亦特意下令,负责守卫帅府的卫兵长便将帅府的卫兵足足增加了三至五倍。

那些前来帅府求见的人也是战战兢兢,颇感意外。

众人都以为到萧亦这个程度,帅府定然是仆人众多,但来到这里才发现,在萧亦的征西前将军帅府见到最多的居然不是各色丫鬟仆人,而是那些顶盔贯甲的巡卫兵士。

还有就是,以往众人的印象中是春节防卫一般都会放松,毕竟卫兵也需要回家过年,但萧亦这里防卫却比平日更加森严,那些卫兵好像将看守帅府的职责看的比回家过年还要重要。

到了崇祯八年的正月末,正是永安军五路大军凯旋班师的路上,一行从京师来的人终于到了帅府门前。

这一行人中有十几名精选的京营年轻力壮之人,他们以三名缇骑为首,护卫身着一袭青色官服的都察院左都御史李邦华,停在了门前。

他们这一路可真是刷新了他们的认知,之所以拖延了数月才到就是因为众人对边镇的印象在作祟。

在李邦华等这些京师勋贵的眼中,边镇一向是苦寒之地,更何况这大同镇又是连年遭受兵灾,鞑子和流寇都来过好几次,与其到这里受罪还不如在路上多耽搁一会。

不过自打到了大同镇的境内他们发现了不同,这哪里像一个苦寒之地,到处都有三三两两的农民耕种,每隔几里便能在一处山包上见到一处显眼的墩卫,上面挺立着身着灰黑色衣甲的兵士。

小村小堡还好,现在仍是以土路为主,但是到了高山卫城、镇虏卫城等地的大城境内,官道竟然都修成了砖路,虽然这种砖并不是京师的青石砖,但却也对交通有很大的便利。

本来以李邦华这种京官出城来到地方,那便一路都是大爷,到了哪里往往当地的文武首官都是要出来刻意巴结,一路护送,最后又要以惯例送上点‘路费’。

但自打出了宣镇来到这大同,到的地方从无一个官员出来迎接,就连当地的守备、知州等人也好像不知道一样,除了城墙上挺立着的灰黑色衣甲兵士冷冷的目送以外,李邦华一行人在大同镇内居然得不到任何接待。

当即李邦华便有些愠怒,但是就这样回去可不就让那温体仁看了笑话,自己在皇帝面前的信任也便荡然无存,所以无论是多么不满,李邦华都只得硬着头皮继续走。

还好大同一路没有遇见任何拦路的贼寇,反倒是奔驰而过的永安飞骑将他们惊吓的不小,就这样跌跌撞撞的来到镇城外。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