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且不说这两口子,李忱现在在脾气,议事得绫绮殿中,气氛压抑。李忱没有脾气,可是那气氛,比脾气会糟糕,李忱要是出过气,那就代表事情过去了,现在不作,压抑越久,就越严重。
『我大唐,对官员不够照顾吗?当上一个哪阿是九品得小官吏,都足以养一大家子人了。能不能说个数,告诉我,到底要多少钱才为满意。』
高薪养廉,这是李忱一贯赞同得。当官得,没有足够得薪水,谁肯作?尤其是中国得官。不容易当上,如果当上了,还不如作其他行业,谁愿意?
能在中国当官得,无不是精英。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科举制度,相对来说已经很公平了。不论出身,只要你考上,服额要求,就给予授官。比起中国以前实行得、看家世,看你投胎得好坏。甚至远在西汉年间,会任用有钱人来当官得,已经很好了。
可既然能考得上,智力,绝对在中上以上,如果当官会不足以养家无口,也别怪人加走邪门歪路。像明代那样,朱重八把官员月俸压的很低,真照朝廷那样生活得,最好得榜样是海瑞。不拿一分外快,全家人过得像三级贫户。连买块肉,都成了新闻。他就一套官服,某天皇帝召见他,他官服刚洗未干,只能拒见,不然太失仪了。
日子过得像那样子,李忱觉得,不贪污是对不起自己,对不起家人。做的工作辛苦,连家人都养不活。不换工作,就是贪污了。所以他觉得高薪养廉,这是没错得。
『看来,朕登基以来,太宽容了。呵呵。』,李忱笑了两声,笑得宰相毛,『朕登基以来,对官员很是优待阿,财政好转,什么待遇、福利都提升了,人数也增加了,虽然工作多了很多,但是月俸、福利可没少,朕自问对得起他们了。』
『看来,不下重手,永远记不住教训。』,高薪养廉,另外一个理由,就是他对得起自己。高薪真的养廉吗?不见得,人心不足蛇吞象。唐代月俸够高了,可是呢,如今还是出了这么件事情。
除了正规得禄米、职田、月俸之外,大唐官吏,补贴也不少。记得捉钱人吗,虽然变成各地银行了,可是那份额外收入,还是归属于地方,也是补贴官员之用。高收益,还有高人一等得社会地位,到底要怎样,才为满足?
虽然不是所有人都这样,但是大唐官场吏治越**,是不争的事实,好像不拿点额外的,就是对不起自己,对不起朝廷。
所以由不得李忱容情了,他要痛下杀手。高薪不见得养廉,但是对得起他自己,他下起重手,绝不心软。高薪养廉,你拿高薪会不廉,我对付起来,也没什么心里负担。
『放心,朕不杀人。』,李忱笑说,让整个室内气温都降了几度,杀人,太没技术含量了,杀人不能解决问题。看看我的手段。8
第五百五十九章 弊案
大唐官吏收入,以一个最低阶的从九品官来说,禄米是五十二石,职田一年收租 ·一百二十石。加上月俸,一贯五,一年十八贯。如今斗米才十钱,一年月俸收入,可以买米一百八十石。
单是禄米以及职田收入,养一家子十几二十人,外带雇佣几个下人,绝对妥妥得,更别提额外的月俸。
这禄米收入呢,大唐外官比京官少,以上介绍的是京官,外官总是低于同阶官员,而又高于低一品得京官,处于两者之间。正九品的外官,才五十四石五。比从九品京官高一点。可从九品外观才寺十九石五。
正九品外官,禄米介于正九品京官,以及从九品京官之间,可职田收入,九品外官,就等同于八品京官。以从前大唐一亩田得收入来看,六斗得租金,不算很高,只能说介中等偏下。
以前大唐一亩田,稻麦轮耕,一亩田大概是一石多的米,六至八斗得小麦。而那六斗呢,是粟米,六斗粟米。这样来算,这地租只有三成左右。不要嫌三成少。
以一个九品京官为例,两百亩职田,收六斗粟米,一千两百斗粟米,折算大米是七十二石。养人,可以养十口人了。这个数字,到了如今,又更多了。他们能实收一百二十石大米,不用折算了。
因为在李忱大力提倡下,大唐各地收入明显提升不少。各地劝农派官齐齐发力推广各种耕作方式,轮种、各种绿肥、设法辅导农民打井,让银行贷款给农民,让他们买机器,可以从井中抽水。大力兴修或是重建灌溉沟渠。
这些动作,让每亩田得收入,都提升不少。职田得提升最明显,也不是李忱偏帮,而是要有个示范田,职田就被拿来示范了,也是首先受益得。这也是李忱整顿大唐官场,将藩镇改制,没有什么太大波澜得原因。
在安史之后,各地藩镇为了招引人才,开出月俸,可比朝廷多了很多。现在李忱改了制度,本来会有很多地方官不满得,又会回到以前,宁可往朝廷跑,也不愿意去地方得情况。
种地所得增加,各地官府收租的时候,默默把当初折算给取消了,等同于变相涨租了,官员收入变相提升。这些李忱不是不知道,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算是补贴地方官员了。
毕竟,百姓负担没有增加,亩产提升了,百姓收入增加,虽然变相涨租,可是负担没有变重多少,李忱接获各地锦衣报告,可是暂且把这些事情按下了。水至清则无鱼,这个道理他懂得。百姓能受得了,他就暂时不管。
可是,到如今来看,很多人不满足这样高薪,高福利,总是想要更多,还要多。有本职收入,就想拿些灰色收入,有了灰色收入,就想要拿更多的黑色收入。
这回,李忱决定,不再手软,全大唐上下,不来次大扫除,无法让他们警惕。?·不过,他不打算杀人,杀人什么,证实没效果,朱重八杀杀杀,也没给大明朝带来多好得吏治。
先不说李忱打算怎么做,先说说发生什么事情了吧。李忱一直在北方屯粮。如果大家还记得,大唐有很多义仓。百姓负担得税收里面,有一条义仓税。意思是说,百姓要在正税之外,多出一份用来救灾得义仓税。
不过呢,大唐很长很长很长一段时间,都只有收这个税,而没有实际用来赈灾过。不是大唐很长时间没发生过天灾,而是从来没这么用过,这笔钱都被挪用了。
时间可以追溯到开元年间了,玄宗朝数十年时间,就没发过这笔赈灾费,都被挪用作他处,军费啦,君王享乐啦,不一而足。
李忱登基后,大力改制税法,这笔税收没有减少,不过他逐渐把它填上了,各地义仓,逐渐补满,并且不准再挪作他用。若是没有用上,则允许将陈粮变卖,以新粮填补,这也是一种避免浪费了。
这回,问题就出在这里。新大陆探险船队回归得消息,太过耀眼,掩盖了一件事情,今年入春以来,北方少雨。
今年入春以来,北方少雨。虽然大唐鼓励自行打井,抽取井水灌溉,很多农民不用再那么紧张得看天吃饭。可是也不是所有地方都有,并且一口井能灌盖得地方也是有限,若是在以前,少不得酿让一场灾祸。
如今是没发生这种情况,很多地方,没有打井灌溉得地方,在各地劝农判官引导下,百姓都改种比较耐旱得作物,避免了大面积得绝收。可是呢,天候影响毕竟很大,大面积减产难以避免了,粮价蠢蠢欲动。
粮价蠢动,大唐是早有准备。常平司通过大运河,设法运输了大量粮食去北方囤积,并且设法从海外运输更多粮食,前往北方,为了预防可能得旱情,届时立刻可以放出低价粮食。并且,各地官府都收到命令,若是发生大规模旱灾,义仓随时可以开仓赈灾。
在这样双重措施下,北方粮价很神奇得被抑制了,没有太大的波动。虽然比起往年,要高个一成半,这已经很不错了。可是,却被李意宁发现了问题。
问题在于,粮价波动太大。最高时候,涨幅超过三成,低的时候呢,又与往常持平,甚至略低,结果才出现这么一个一成半整体涨幅。如果单看数据,是发现不了问题得。
可是,李意宁刚好在北方,出于天生得商业直觉,她感觉到这件事情不对劲,联络了锦衣,暗中调查,发觉了这个不寻常的事情。最后一查之下,掘出了一件大案。
这件事情,牵连甚广,有常平司得官员,也有各地县令,甚至还有后勤部得官员,背后则是粮商行会。粮商行会牵头,利用这次灾情,大肆牟利,损公肥私。
他们是这么操作,把常平仓,和李忱储存在北方得战备仓粮食,拿出来高价贩售。如果只是这样,或许参与人数会很少。只是,他们勾连了常平司官员,就让事情复杂了。
他们首先炒高粮价,然后把那些不能动得战备仓,和应该用来赈灾的义仓中的粮食出售,高价出售那些存粮。
然后,利用常平仓低价出售,稳定粮价得时候,把粮食回购,大赚中间的差价。甚至他们还出手一些陈粮,把粮价打得很低。这样可以从常平司中购买更低价得粮食。
常平司有理由说,就是他们出手,把粮价压低了,就这么多钱了。而实际上,这些粮食根本就是被回购了,用来填补亏空。
相似小说推荐
-
骑猪小霸王 (红尘醉醉天) 创世VIP2016-09-11 架空历史狗窝当床,母狗当娘,一个师傅吊儿郎当。疯疯癫癫,笑笑哭哭,不像英雄豪杰,倒似泼皮懦夫...
-
拇指将军 (火木瞳) 起点VIP2017-02-04 战争幻想金戈铁马,碧血黄沙,烽烟四起,沦落天涯。神秘海图,无名功法,异域历险,铁骑称霸。莫道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