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龙兴华夏 (银刀驸马)



周围人们的谈话声,已经变得模糊不清了,但唯独林义哲的声音,是那么的柔和悦耳,富有磁性,好似能透进她的全身一般!

同治皇帝本来担心皇后再说出什么不中听的话来惹两位太后不开心,但他没想到,阿鲁特氏只是瞥了林义哲一眼,便平静的转身,再不说什么了。同治皇帝的一颗悬着的心放了下来,并没有注意到皇后其它的异状。

想到心高气傲的皇后竟然也被林义哲的左右手书法所折服,同治皇帝对林义哲也不由得十分佩服。

“林鲲宇,你在这书法上,想是下了不少的功夫吧?”慈安太后问道。

“回皇太后的话,臣幼时便蒙姑父姑母教诲,勤学书法,多年练习不辍,故能左右手同时书写。”林义哲当然不能告诉慈安太后,他小时候就会用左手写反字,在一位家乡的有恶趣的书法家的训练下,九岁的时候便能做到左右手同时写毛笔字,还曾因左右手书法在本市少年宫举办的全市少年书法比赛中获奖的事,只能把这一功劳归到沈葆桢林普晴夫妇身上。

“你此行经年,姑父姑母在家中想是十分惦念。”慈禧太后听出了林义哲话中对沈葆桢夫妇的思念之情,不由得心下感动,“等你交卸完了差事,便还回闽省任职吧,也好就近奉养慈亲。”

“臣谢皇太后恩典!”林义哲赶紧拜伏于地,声音因感激而变得有些哽咽。

“这孩子一片至孝,真是可感。”慈安太后也点头微笑道。

“你这一次的差事十分辛苦,回去后,先好好歇一个月吧。”慈禧太后看着林义哲因长年出海日光照射而变得发黑的脸膛,心下怜惜,便顺口赏了林义哲一个月的假。

“臣些许微劳,只是受些车船颠簸,哪里比得上皇太后日夜操劳国事的辛苦。”林义哲说道,“臣制得美食细点一道,名曰‘香团’,最是滋补可口,特献于皇太后,略表臣敬孝之心。”

“哦?”慈禧太后听到林义哲要向自己进献美食,先是微感吃惊,接着便微笑起来,“难得你还有这份孝心。”

“禀皇太后,这香团绵软香糯,最适于长者食用。臣姑父姑母年身体一直不好,油腻的吃食对他们并无益处,臣虽为侄儿,但姑父姑母抚养臣长大,与亲生父母无异,是以时刻想着给二老寻些能助于消化的吃食。便参照古籍,做了这香团孝敬二老,二老食用后皆赞,称其益气补脑,有助神思。”林义哲说道,“皇太后勤民听政,旰食宵衣,极是劳神,臣是以进献此香团,盼能略有补益。”

“哎哟,叫你这么一说,我可是真想尝尝了。”慈禧太后笑着转头,望向慈安太后,慈安太后微笑着点了点头。

不一会儿,两位小太监各自手捧了一个精美的木盒进来,呈于两位皇太后面前。刘诚印和李莲英分别上前,将盒盖打开。

慈禧太后感到一阵淡淡的清香扑面而来,她定睛细看,盒内整整齐齐的摆着十二个分成六种颜色的小小的约有鸽子蛋大小的糯米团,也不知是用了什么香料,闻起来不但清香无比,而且颜色鲜嫩可爱,看起来让人不忍下箸。

刘诚印和李莲英分别取过银针,依次在每个香团上扎了一下,捻了一捻,然后仔细的审视了一会儿才将银针收起。林义哲知道这是宫里的规矩,目的是为了防止有人下毒暗害,是以也不奇怪。

慈禧太后拈起盒内的象牙筷子,夹了一个翠绿色的香团放进口中,细细的咀嚼了起来。

那边,慈安太后也用筷子夹了一个白色的香团放进了口中。

刘诚印和李莲英小心地观察着两宫皇太后的反应。只见慈禧太后吃过一个香团之后,又吃了一个,便放下了筷子。

那边,慈安太后也放下了筷子,她和慈禧一样,也只食用了两个香团,便不再吃了。

“收着吧。”慈禧太后取过手帕拭了拭嘴角,淡淡的吩咐道。

“嗻——”刘诚印应了一声,和李莲英亲手将盒盖重新盖好,拿了下去。

林义哲看到慈安和慈禧一人只吃了两个香团便不再吃了,心中未免忐忑,但他忽然想起一件事,顿时释然。

须知清宫对于食物有着极为严格的规定,康熙爱吃什么?雍正爱吃什么?乾隆爱吃什么?恐怕谁也不知道。不但外人不知道,连伺候这些人的厨子也不知道。何以至此?是因为不让知道。如果有人要在外胡吹慈禧太后爱吃什么菜,爱吃什么点心,小心脑袋搬家。这是个大忌讳,在宫里绝对不许谈这些。宫里的任何事都要上档,可是皇帝、太后最爱吃什么,绝不会写。这是不许让人知道的事。因为什么,大家都心里头明白,可谁也不说,谁说谁掉脑袋。而且宫廷里的规矩,皇帝、太后绝不说出“我爱吃什么”或“今天我想吃什么”,象普通人照下馆子那样,点上几样菜让厨役给做。这是绝不允许的。所以慈禧太后吃饭时,每次一百二十几样菜外带时鲜,就是把这些菜都摆上来,由慈禧太后随意挑选,今天爱吃这个,明天也许爱吃那个,根本不能让其他的人猜透了她准定吃某个菜。慈禧太后也故意这样做,今天爱吃的菜,明天也许绝对不吃,过一段时间,再吃这个菜。让谁也摸不准这当中的规律。(未完待续。。。)·

第一百九十六章 以“孝”破题

;

此外,宫廷内还有一个严格的规矩,据说是祖制,就是“食不过三”,即“吃菜不许过三匙”,不能再舀第三匙。◎◎因为舀第三匙的菜,准是平时喜欢吃的,若让外人知道后,也许有人会在这个菜上面打主意实施暗害。“食不过三”即意指谨慎小心,切勿贪食,免遭毒害。试想哪一朝哪一代宫内没有暴死的呢?

虽然慈安和慈禧只吃了两个香团,但慈禧接下来的命令,是“收着”而不是“赏给大伙儿尝尝”,就非常说明问题了。

慈禧太后对香团是否好吃未予置评,而是对林义哲温言道:“你有这份孝心,很是难得。须知你出洋这些日子,弹劾你的奏章如雪片一般,有一条便是‘父母在,不远游’,暗指你不孝,说你出洋日久,定是忘了孝道之本,如今你回来了,我看这物议也就可以平息了。”

“回皇太后,孝为百事之本,臣虽身在异邦,时刻不忘宣我中华孝道。且泰西诸国,亦讲求孝道,与我中华一般无二。彼等无识酸腐,不明查详辨,妄发讥议,混淆是非,实是误国病民。”林义哲听到慈禧太后说到言官竟然如此弹劾自己,心下暗惊,赶忙回答道。

“噢?西洋各邦亦讲求孝道?”慈禧太后奇道。

“回皇太后,正是如此。西洋诸国教导孩童,多为朴素无华之俗谚箴言。如英吉利国俗谚即云:‘父母之爱,为诸德之基。’法兰西国俗谚云:‘父母之恩,水不能溺,火不能灭。’普鲁士国俗谚云:‘一父对于十子之至情,较诸十子对于一父之至情为深。’希腊国大哲苏格拉底云:‘为人子者乎,汝若不感父母之恩义。则将无人为汝之亲友,盖人皆知对于不孝父母之人尽其亲切之谊,殊无益也。’等等,皆为劝孝向善之言,在西国深入人心,为家喻户晓之言。其讲求孝道若此,莫不与天朝暗合。臣在西国,常与其贵官名流畅谈孝道,是以知之。”

听到林义哲的回答。慈禧太后先是非常惊讶,接着连连点头,赞许不已。

看到慈禧太后已然入彀,林义哲心下略略的松了一口气。

林义哲之所以指出了“孝”在西方国家也是大行其道,是因为现在他想要堵那些清流言官的嘴。能够用来破题的最好题目,便是这个“孝”字!

因为现在的大清朝,就是提倡以“孝”治天下!这个“孝”,当然不只是指狭义的“孝”,也是指广义的“孝”。

“孝”的原意是,本人用此心以待人,而人人受鼓励用此心待人。而且又推而广之及至各人际层次,则天下和谐。由于“孝”是人伦的开始,被认为是一个人培养对人尽礼尽仁的最初也是基本的。因此,古人也就有了“以孝治天下”的说法。这也是统治者推行“孝经”的原因。

正因为如此。《吕氏春秋》才会称“孝”是治天之下“妙术”。天子能做到孝又能以同理的心向其它人推展,则天下大治;庶民也是如此,能孝必能忠,忠于人事者必能尽责和知本份。把一切事做好,成人成己。

何以“孝”能治天下?是因为古代中国是以血统关系为纽带组成的宗法社会。像家庭、宗族(家族)这类的社会基本组织结构的稳定与否。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统治秩序。如果宗族与家庭不稳定,随之可能不利国家的稳定。宗族或家庭内部秩序混乱,争斗不已、分崩分析,也必会削弱统治者贯彻政令。这是由于国家征收赋税、征召兵员,往往都要通过家族、家庭才能落实,如果家族、家庭皆混乱,则国家赖以存在的社会秩序就会失控。另一种更严重的情况,是家族与宗族成为叛逆者。在这种情况下,王朝的统治会受到颠覆。实际上,在不少历史事件中,对立的两个政治势力,说到底是各地方势力的利害关系结合,而这些归属不同阵营的地方支持势力,往往又是当地本来势如水火的对立家族或宗族村落。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