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好几年以后他们才渐渐理解“杂交稻种会退化”这个概念,同时也明白过来为啥这么好的庄稼长在路边,却从不见有人来偷种子了——若是在大陆上估计早被周围农民同行偷光光了。他们还没处抱怨去——人家技术员提醒过一两次,对于不肯听的人也不强求,无非这一季没收成或者收成少些罢了。短毛老爷们对少收点粮食毫不在乎,反而认为可以养养土地,保证下一季更高产。
饿是肯定饿不死的——没口粮了可以再从短毛那里借。反正他们最初吃的口粮,住的房子,下的种子等等都是靠短毛借款支撑。账本上再多写一笔也没什么。
所有在这里安家的山东移民开局时每家每户都欠了短毛官府一笔不算大也不算小的债务。他们本来以为即使这边官府说好不收利息,要还清这笔欠款少说也要十年,但不久之后便发现只要你老实点肯听技术员们指教,种出来的粮食保证自家吃饱很容易,在农作之余要还清欠债其实也很容易……
大多数农户只要一季的收获就足够养活自家一年了,空余时间如果肯听从那些技术员要求种一些诸如甘蔗,棉花以及蔬菜等作物,拿去卖钱赚的反比粮食更多些。如果不想再种地也没关系,抽出时间去短毛的工厂,矿山,船场,盐池等地方打打零工,发下来工资都是白花花的银饼子,还能学到一两门技术……连婆娘也可以去,总之赚钱的门路非常多。
有些勤快肯干又听话的农户在第二年就还清了所有借款,而动作慢一点,或是开头没听好话走了弯路的则通常需要三年左右,至于到四五年上还没还清欠债的则普遍被认为是懒人癞子一流,在村里要受到歧视了。
那些有了余钱的农民很快便开始花钱购买属于自家的新土地;兴建比简易木头房子更牢靠舒适的砖瓦大屋,以及利用学来的手艺搞些小作坊之类……村子里的贫富分化渐渐开始显现出来。
但至少在最近的几十年内,这种贫富分化还不至于达到很剧烈的地步。因为那些先富起来的人只能依靠自己的家庭成员进行劳动致富,而不象在大陆上可以很容易找到空闲的劳动力来帮忙干活儿——他们在岛上可以很容易买到大片富余的土地;从短毛那里租点简单的纺纱或织布机器,兴建个小作坊也不难;可唯独很难雇到人手来帮忙——同样是受雇佣,人家当然是直接给短毛官府干活比较划算点。以琼海军的福利待遇和工资水平,岛上能跟他们竞争的实在很少。
没有雇佣人员可供剥削,光靠家庭本身劳动力,即使能赚得多些也有限。也许过个十几二十年,等到这些家庭的下一代都长大了,那些生孩子比较多的人家可能会占有一定优势——但那时对于社会控制极有经验的短毛也早就制定出更进一步的策略来抑制贫富分化了。事实上这种策略在当前就有端倪——他们的分田分地优惠政策大都是针对小家庭的,大家族在短毛的统治下很难生存下去,或者说:硬要保持大家族模式的话,就享受不到各种政策优惠,会很吃亏。
……当然,无论如何,这些移民家庭在来到海南岛之后便立刻解决了温饱,通过努力在几年之内奔小康的道路也非常平坦——琼海军当初在山东招募人手时许诺的种种好处一点没打折扣的全部实现了,而且在很多方面,都远远超出了这些移民最好的想象。
大明王朝之后也陆续派遣了不少官员前来察看——毕竟这是他们第一次半公开的允许治下子民向海外迁移,如果安置得不好,当初同意的人必然会引来诸多攻讦。但那怕是再怎么挑剔,再怎么别有用心之辈,从来也没能把这方面的内容作为武器攻击琼海军……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在这公元一六三三年初,阳春三月的时候,各个移民村里的面貌还很统一:大家都住着短毛提供材料并帮忙快速搭建起来的简易木头房子,使用着公用厨房和卫浴厕房……各家各户饭碗里的内容都差不多,而在他们心目中,对于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希望也都差不多。
第四百六十七章 “让每家每户的锅里都有一只鸡!”
除了开始种地之外,新移民们还得到了一项颇为意外的福利——正月十五过完年后,以村庄为单位,各家各户的当家男人或是主妇们陆续依次得到村长通知:要求每家都派人跟着出门一趟,带上篮子竹筐之类。至于去干什么?没讲,只说到时候自然知道。
通过这一个冬天的磨合,各村的行政体系渐渐完善起来,每个村子都半指定半推选的确立了一个头儿,也就是所谓村长。作为与短毛直接联系,传达各类政策与通知的中间人。
村长这个职务很容易成为土皇帝,不过在当前阶段还谈不上——因为即使吴南海,李江东等农业组首领也经常要下到各个村子里转悠转悠的。而且有什么政策除了让村长传达,也有专门的邮递员拎着传话筒到村里喊一圈儿——他们这边的邮递员除了送信,还兼任向各村各寨下达政府通知的行政性工作,简单说就是一个移动式的人力大喇叭。所以信息不会由村长一个人垄断,也就谈不上独享利益。
所以这第一批的村长们都是由那些为人比较热心,肯任事,在村民中有较高威望的人来担任。至少在当前,他们做起事情来还是很认真的。
……
在轮到某村出动的那一天,全村三四十户人家都兴高采烈背着竹篓竹筐,跟着村长以及负责前来带路的邮递员出发了,他们不知道要去哪儿,不过搬来之后的一系列遭遇让他们对本地官府的指令都很信任——迄今为止他们自家还没一点收成呢,土地方面即使开垦出来也只是让尽量积肥,下种要等统一指令。吃的用的全部是由官府提供,纵使哪家运气好猎到了一些野味,也不过调剂调剂胃口罢了。真正生存下来还是要靠从短毛官府那里借的粮食。
所以在这些移民心目中,反正人是卖给短毛了,只要能保证吃饱肚子,人家怎么吩咐就怎么做吧。好在短毛行事风格与大陆上面的官府截然不同,肯定不会害他们,这一点通过先前的分田地,建住宅,送铁器等一系列动作,已经在移民们心目中建立起良好信誉。
果然,跟着走了十多里地之后,这些人被带到一座庄园前。说是庄园,因为这地方四周都用密密层层的竹篱笆甚至还有粗大的木栅栏围起来,里面隐约可见好大一片建筑群,都是非常宽畅的大棚子,有人扒着外围栅栏往里面看,随即发出一声惊叫:
“好多猪啊!”
——确实,在里面被圈起来的草地上,随处可见一头头懒洋洋正在睡觉或是觅食的家猪。散养在外面的大都是黑猪,而在靠近围栏的不远处的一处大棚里可以看到更多被圈养的白猪,呼噜呼噜争抢着食物,明显比散养猪要肥一圈儿。
除了有猪以外,草地上还到处奔跑着成群的鸡和鹅,附近同样在围栏里的一大片水面里则扑腾着大群的鸭子……村民们立即明白了这是个什么地方。其实如果他们认识简体字的话,先前早在大道旁就可以看到有一块大牌子:“红星养殖场”。
他们也隐约明白了短毛把人叫过来的用意——果然,不久之后,庄园大门打开,从里面推出几辆大车,还有人挑着平底竹匾。大车上一笼一笼,关的全是哼哼唧唧叫唤着的小猪娃子,而竹匾里则是叽叽喳喳叫个不停的小鸡崽子。
养殖场的工作人员也跟着走了出来,首先与村长和邮递员核实好身份,之后那位看上去四十来岁,精明强干的女性工作人员举着个铁皮话筒站到高处,开始宣布政策:
“好啦,各位乡亲们,下面宣布分配规则:每一户可以领到五只小鸡崽,一头小猪——这是送给你们的,不收钱!如果觉得自己有余力的话,每户人家还可以再赊五只鸡崽和一头小猪带回家养,欠账回头跟口粮钱一起算。如果还想要养更多,就要自己掏钱买了——好啦,各家自己商量一下,决定了就来排队捉小猪!”
虽然事先已经有所预感,但当张茂花正式把决定宣布出来之后,人群中依然响起一片欢腾之声。当家男人和主妇们交头接耳商量一番,很快便决定好了……之后便是有些混乱的排队,登记,盖手印领货的过程。几乎所有人家都很一致的至少要求领十只鸡崽两头猪娃回家,甚至更多——欠账怕什么!反正已经欠了不少了。而冬天时通过打零工,也有不少人家已经赚到了钱。
鸡反正是散养的,五只十只毫无差别;而养一头猪和两头费的功夫也其实差不多,但以后等小鸡小猪长大了,鸡蛋猪肉可都是要翻倍的——这方面那些农户可算得非常清楚。有些手里有点余钱的,又额外掏钱多买了几只;还有说自己擅长养鸭,养鹅的,询问能不能换禽种?也都一一得到了满足。
最后每个村还得到了一头驴和一头牛的大牲口。不过那不是分给村民的,而是作为全村共有财产,由村长或者村长指定的人家负责饲养。把它们伺候好了,将来耕地外出都会方便很多。
相似小说推荐
-
抗日之乱世英雄 (夹心奥利奥) 起点VIP2016-10-10 抗战烽火徐国仁,一个现代高中生,不会打枪,也没杀过人,灵魂却意外穿越到了民国旧社会,对历史不...
-
带着城市闯战国 (空逸) 起点VIP2017-02-02 架空历史赵无铭在玩网页策略游戏之时,带着城市突然穿越。成为赵王,最不待见的小儿子。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