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并肩前进,目标相同,所以埃尔塔人也才能够和兰卡斯岛上颠沛流离跨越大洋在此安居的难民一起并肩生活工作,——新生的希尔齐不仅因为沿海河口的地理区位有大洋门户之名,在后世更有新兰卡斯的称谓,其一方面正是海上的来客觉得希尔齐的繁华远景胜似但更超过兰卡斯主岛,一方面也是这座城市从建设开始便拥有的非常浓重的异国风情的缘故。
对于这些双月教会航船送来的难民,中国人照例在港口设立了检疫区,用十五天的带麸麦粒粥(麸补充维生素群,和添加在粥内的抗生素和维生素又属于药品,又能让粮食的消耗量降低)和检疫甄别让这些难民重新组织起秩序和生产力,随后他们就会根据自己的特长和能力被安排到自己最适合的岗位上,用自己的双手换来一口温饱的粮食——就和两年前纷至沓来前往门东市的难民一样。
不需要多少文化,也不需要多少代价,任何人都可以在完备的岗前培训(老带新传帮带)之后用自己的劳力为工业化做贡献。
载有沃尔芙的绿色吉普车很快由主干道驶入了希尔齐市区——在街道旁的工地上,她可以看见在那里配合着埃尔塔电焊工捆扎钢筋的兰卡斯难民工——捆扎钢筋、水平搬运建材、在水泥砖上抹平墙灰,这些活儿压根儿就不需要文化水准做基础,但这确确实实就是工业化整个世界,使之生产力倍增的基石。
即使是在晚上八点,他们也依旧用着三班倒的作息在岗位上奋斗着,汗水,尘土和海风的混合物于探照灯的照射下发生了丁达尔效应,看上去格外美丽。
当然,这是港城靠外些新城区的景象。在汽车更往里行驶些之后,船厂那高大的龙门吊和吊桥就林林总总地出现在道路的两边——在这里,甚至连汽车本身行驶的道路都是越过船厂和钢铁厂之间的轨道运输场站建设起来的水泥高架桥,沃尔芙一边吹拂着天窗上灌进来的晚风一边盯着龙门吊顶的红色防撞灯观赏美景,真别是一番惬意在心头。
现在的希尔齐一方面是港口贸易城市,一方面还又是埃尔塔东部最大的工业综合体。准确分布的魔粉锅炉热动力发电站构成了整个城市民用电网的供应组合,但关键的电力供应此时依旧由埃尔塔内地开采出来以及从传送门另一边送来的进口廉价煤来进行——毋庸置疑,那就是驱动着沃尔芙脚下一望无际机器群的力量,也就是工业用电。
而从发电厂,船厂到与之配套的车站,变电所,机械厂和工件厂,在博闻强记的沃尔芙眼里倒看不出有什么区别——除了有股说又说不出的感觉,那些千篇一律的轨道、烟囱、冷凝器以及电线塔、厂房在她看来根本就是一模一样的造物,的确也只有行内人才能分清楚到底什么是什么。
就连那些在海岸线旁,躺在船坞和露天船道上的不同尺寸解放轮,她也没法看出个所以然来。但是恰恰就是在这些造船工地以及各类工业重地上,也依旧能找到兰卡斯人(难民)的踪迹,这估计是她所不可能想到的。
经过培训的前兰卡斯铁匠,这会儿就已经在举着气动工具在扭力计的辅助下处理螺栓,连接钢板——他的工作会有质检组的老工人前来巡逻与随机监督抽查,这关乎他的工资和饭碗,他自然是不敢懈怠分毫;而他那开过面包房的妻子,此时则在严格的上岗规程和消毒环境下为夜班的工人制作着面包,她的头发包裹在头套中,指甲已经依照规定的长度限制修剪到最短,上面还包裹着一层橡胶手套……
而他们年幼的孩子,正在埃尔塔女教师的统一管理下和同学一起完成当天的家庭作业。只见她努力地握动在门东市组装的水笔,在作业本上抄写下今天教授的课文: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第三十七章 枪杆子与财富传说
诚然,这孩子能够在教育的光芒下执笔写出这些文字,本身就印证了这一句话里的含义。中国的教育不拒绝任何人,它立足于对全民素质的培养和提升,而埃尔塔和双月教会这种“封闭的教育”则完全拒平民与“贱民”于门外,这样的结果当然也就显得十分的戏剧性——或许原本希尔齐港周边农村的村镇地方长官只需要懂得从一数到一百,会加减不会乘除,再加上一个能书写就可以走马上任,可现在随便一个工厂的车间里都能抓出起码百来个这样的“人才”。
譬如说这立于希尔齐和门东市道路之上,铺天盖地连绵不尽的路牌和广告牌,换在以前有几个市民能读个全懂?要知道沃尔芙虽贵为国家钦定的“贤者”、“大学术家”,但她在旅行时所知道的民众对她的认识也就是代写书信,能够留下笔墨记录的人而已——至于她那些依靠计算田亩产出就能预测国家大势兴亡的知识,到头来也只是在以众大臣为核心的小圈子里发挥作用罢了。
只要这个小圈子一碎,就没有人会记得她,还有记得她脑袋里的那些鬼灵精怪。人民苟延残喘地活着,被持有中国制武器的领主,地主,农奴主们精准剥削,他们没有学习书写和计算,乃至于使用工具与规划世界的必要,他们唯一的用途就是从出生便饿着肚子在土里打滚直到死去,打出来的粮食用来和中国人以极其夸张的价格交换“中国货”,以供那些领主享乐和“体验中国文化”——这样的未来曾经停留在沃尔芙的脑海中许久,因为那时候的她目力不足,依旧看不到那新皇多尼瓦所描绘的“山后世界”。
吉普车自充满后现代朋克风貌的工业区一路疾行,很快就冲出了烟囱和电塔密布的森林,开进了民房密布的“平原”,转头扑了向海岸线。从这里远远地就能瞧见海岸线上海景大酒店建筑的独特轮廓。
路边的标牌显示居民区道路限速,所以吉普车也就配合着慢了下来。这里本就是建造解放轮的船厂最大的一项民生配套工程——其第一期工程就安置了将近一万工人及其直系家属,这放在旧埃尔塔帝国几乎就是不可想象的特大工程。
当然,第一期工程现在早就被第四期工程的新六层住房小区翻建所取代,虽贵为一期工程,但它也只不过就是过渡性的彩钢板房罢了,连取水排水的卫浴设施都未独立在各户,以公共厕所和公共淋浴房代之——但就是这简陋的二期板房小区,奠定了现如今不夜城的繁华街景:
以各住宅组团的外店面为基础,这里沿街的商业区真可谓是延绵不绝——在难民到来之前,这里直接工作于希尔齐工业综合体的职工就已经达到将近五万人,还不包括供职于建筑、航运、港口、商贸等行业的职工!就连门东市稍早和中国人合作开店的商户在阅读公开材料之后都嗅到了希尔齐的新商机,纷纷旁敲侧推想要到希尔齐开分店,就更别说原本在希尔齐各小区组团沿街部分设立店面的中国人自己了。
时间已经是晚上八点,在旧埃尔塔帝国的希尔齐,绝大多数城区里的居民都已经早早地放下木窗,锁上窗销与门板,吹灭昂贵的蜡烛上床睡觉——有媳妇的搂媳妇,没媳妇的只好靠床铺,到这个点钟路上早已就是一片死寂。
然而在沃尔芙的眼前,这里的光景和门东市真是一模一样,不差分毫。
供应门东市产汽水饮料,和更高档“中国产”茶饮料之茶馆内的雅座上,那些最早进入厂内工作,资历和工资最高者比比皆是。他们在闲暇的夜色下或唠家常,侃大山;或唤来一票戏友围着台上好的双声道收音机一齐对着今夜的英雄本色拍手叫好;
若要为晋升而学习知识文化,茶馆的隔壁或许就开着间书店——只要一踏进书店的门槛,店员就会用统一培训的十二分热情微笑来为顾客指路:无论是要扫盲埃尔塔语,还是要买到现在脱销的汉语描红集,或者是想要带录音磁带能够矫正读音的汉语视听说教材,更或者是不需要加水,买来就能一口气写到完的自来水笔与铅笔,这里都能基本上能买得到。有些有门道的书店甚至还在外面贴着埃尔塔邮政指定送报点的招牌,附近的居民只要在这里交上一点钱,记清楚门牌号就能在自己家的信箱里收到每天必有的报纸——倒也是轻松愉快。
吹牛打屁困乏了想要些吃食也不难。除了面包房和肉铺被埃尔塔帝国国有的公司控制(主要是为稳定粮价着想,统一供销的面包和肉类也不易导致大规模生产安全事故)之外,其他地方小吃和“中国菜”的店铺开设只要满足许可证和卫生两大问题就可注册开门,门槛不可谓不高。
至于资金方面,埃尔塔政府提供了持续营业低息贷款——简单地说,只要在这贷款的框架之下开店,购买的经营资料都将受到登记,如果店铺最终倒闭不能再营业,那么官方便把这些经营资料全数收回即可,在数量和质量都没有大出入的前提下不再计算这些硬件(家具、厨具、餐具)的折旧费,以此鼓励还没有工作却有烹饪特长的民众在此就业。另外,岗前培训是完全免费的——不管最后学生决不决定从事餐饮业都是如此。
相似小说推荐
-
抗日之铁血纵横 (石板路) 起点VIP2017-01-07 抗战烽火七七事变后,燕京大学历史系学生柳天舒,跟着同学撤离北平,本想返回家乡,却因为种种原...
-
医统天下 (永恒) 红薯VIP2016-10-01 架空历史好男儿,自当醒掌天下权,醉卧温柔乡。且看,华国最年轻的脑外科博士龙腾,在穿越到大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