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英雄 (女侠独孤雯)
- 类型:历史军事
- 作者:女侠独孤雯
- 入库:04.13
听到这样的话,又见到张海这些天的组织与安排还有身边之人在拉丁文方面的造诣,虽然大多数人还是持怀疑态度,不过至少有一部分人已经开始相信了。在惊讶的同时,更让一些人兴奋起来,尤其是那些还在虔诚信仰基督
的一些学者。很显然:这个几乎已经能够一统天下的君主如果能够接受福音,那么效果显然要胜于不知多少人多少代的传教了。
“皇帝陛下的学识让人惊叹,尤其是出身于西欧之外的人来说。可是这个世界上还是有很多非人所能解释的事情的。这里应该没有闲杂人,所有人也都在圣主的控制之下,不知道圣主能不能相告:你是否相信这个世界上有神”一名虔诚的基督徒西方学者向张海问道。如果是在前世甚至是在十年前,张海都有可能回答:“以目前我所了解的东西来推测,我认为这个世界上没有神。”
可是到了新朝十九年,特别是经历了西征之后刚刚回国的过程中不少事情之后,张海的看法就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相信这个世上或许真的有神的存在。但是世界上各个民族和国家对神的描述太想当然了,或者说叫:以自己的见识和想象来评价自己所不了解的事情。神所存在的世界,应该是我们这个位面很难想象的。人们在世上对于神的种种揣测和教义也未必是真实的。但是我相信:既然神没有在过去的几万年甚至更久的时间内干涉或阻挠人类,那么全人类的统一和进步就应该是神所期望的了。”
张海的回答虽然并不能让一些如意,但也感觉多少有点儿门。因为这至少是一个懂得敬畏的人,而不是一个什么也不信,几乎没有下限的人。
之后,张海也毫不忌讳的谈到了火炬学校存在的一些问题。在这方面,即便是伽利略这种比较倾向于新朝的人也只能直言不讳的说道:“现在火炬学校里的那些人文化并不低,是合格的人。但大多太不适合成为一个做研究的学者了。如果这些人能在技术学院那边,或许可以成为有用的专门型人才。”
“这个大多能有多少我有一个请求,不知道你们能不能答应。迎宾院的人可以大致商量一下:同现在格物院的人接触接触,我们安排暂时的翻译。如果觉得能收做徒弟或者书信往来笔友,能把那么教育成真正有着学术精神的学者,那么必将成为新朝之福。你们对我们的学校有什么要求,也可以尽管提出来”张海诚恳的说道。
此时的诸西方学者已经没有之前那么大的隔阂,但也没有东方式的客套习惯,听到张海这样问也就直言不讳的说道:“第一是我觉得做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国,人数太少了一些。这并不同于西方的简单一所大学。而且我想,天下间的人才应该也不止是我们这些人。其次:这里太偏僻了,我们中大多数人同随同前来的家人之间的联系也成问题。我听说新华书局是南京乃至新朝自大的文化中心,如果我们的大学能够位于新华书局一带,至少是方便查阅资料的地方情况应该好的多。管理,更多通过间接的奖惩方式;在直接管理方面给予更多的自由,我想这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开创性的大学。”
1431第1431章新的大学二
听到这些话张海也发现了自己长久以来的疏忽,对此也有些歉意的说道:“是我想的不够周全。”
就这样,火炬学校在张海新朝十九年视察这里之后展开了大的变革。首先是增加一个“学生阶层”而不是像过去那样的单纯学者。中央直属的这所大学并没有每年统一的入学考试,而是有专门的人事部门和考试机构在每十天进行一次考核性笔试和一次专门的面试。
在管理能力不足,很难遏制某些势力垄断高等教育资源,而且整个教育体系没有太多“为少数创新人才让路”的模式下,统一高考当然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效益。可是此时的新朝却大有不同。如今的新朝已经不是“追赶型”的国家,而是建立自己就成为这个世界主宰的国家。选拔出不仅仅在知识面及理论研究上有相当的水平,还必须具备一定程度的交往与组织能力的优秀人才就成为最重要的人物了。
按张海的看法,
在前世,大规模的科学研究已经越来越取决于团体项目,可是一名优秀的学者筹集经费和组织活动的能力依然不可缺少。那么在这个时代,一名能够做出突出贡献的学者也不是能够单纯通过考试的办法选拔出来的。就像大型企业招聘人才面试也是不可缺少的一环一样。
在张海与西方诸学者还有负责文教部的刘栋等人的商议下,火炬学校更名为新朝中央大学。不继续以“火炬”为名是因为做为最初培养人才的地方,火炬学校已经挖成了其历史使命,而不以“皇家”为名,则是因为张海对自己的后代已经多多少少的有了一些不信任,不知道这样的名词是否有可能产生什么负面影响。而新朝“中央大学”的名字虽然俗了一点儿也普通了一点儿,但对于文化水平并不高的人来说这显然更容易让人们理解这所院校的性质。
此时的南京城一座拥有近三百万人口的空前规模大城,因此就算多年以来在城市管理方面所进行的投入,治安环境反而可以说是全国最为突出的大中城市之一,在张海再三思虑之后还是没有决定异想天开的搞什么“没有围墙的大学”,因为如果把这种地方搞成一个人人可来参观的旅游之地,或者什么三教九流都能和校内人员勾结的地方,实际上也并不利于校园环境。治安环境再好也会极大的增加安保压力。、
新的中央大学没有进行院系调整,仍然是维持组、系、院、校四级。为了在理论数学方面有专门的突破,也为了突出对数学的重视,专门的成立了一个基础数学研究院,如此之外有实验院、天文于自然院;这样一来,就确立了中央大学自然与基础科学地位上的主导性作用。每个院除了百人规模左右的学者,一百到二百人不等的教辅人员,还增加了三百到五百人不等的学生。整个中央大学的总规模就这样扩充到了三千人
上下的水平。
在中央大学之外,南京一代还成立了有关文学、戏剧音乐、建筑等方面有关实际和工程领域的专门学校,也大致控制在几百人的规模。
整个南京高教的人数规模规划虽然并不多,但是在人才水平与质量上张海却是寄予了厚望。
好在十多年来的新文化普及还有新朝组织宣传能力建设和发展并没有白费,大概花了数个月的时间,到新朝二十年夏天,整个南京以市中心新华书局为核心的高校体系已经开始初步形成。在新朝的教育体系每年培养出上百万毕业生乃至教育体系之外还有不少自学人才的情况下,有关京城高校的招生已经成了名副其实的千军万马闯独木桥。旧时读书人学子与官员的比例不过是几十到一百比一。而京师高校体系在新朝这个读书人基数几乎比旧时扩大为原来十倍的情况下几乎形同进士一般的难度了。或者说比进士或科考要更难。因为它打破了传统科举制的一系列规则。但张海在权衡之后还是没有调整征召体系的打算,因为目的根本不同。招收死读书的人是为了稳定,因为一个缺乏对权威畏惧心态的人很难“头悬梁锥刺骨”,而要开创性和具有一定事业能力的人,那就像大公司招聘高端人才一样很难通过单纯的科举手段来进行了。
原本学院内特别是格物院的人大致有三分之一左右性格被认为并不适合做研究的人被淘汰出去,又通过招聘海选的方式选拔了上百名在学识和口才方面都不算差的顶尖突出者之后,新朝的高等教育终于在新朝二十年夏天之后开始走上了正轨。
在张海忙碌着新朝高等院校教育的时候,柳香乃至张海身边的人都不觉得有什么问题。可是当张海一连在中央大学新成立的数学院恶补了不少时日的解析几何之后,柳香也觉得有些不太对了。在张海偶尔回到西院的时候就问道:“学问上的东西,真有那么重要么”
张海却不知道应该怎样与柳香言明:“我们新朝在有些学术上的进展已经落伍于我们的社会太多了,我们需要在一代人的时间以内完善起来。”
张海所暗指的东西当然是微分学和积分学,张海前世曾经上过大学,不过这些东西几乎忘的除了几个符号以外连影子都没有了,怎样提出一些由头和建术都难,不像解析几何,在职业高中没有完全崩坏的时代还是有一些当年学习的印象的。
在这种情况,张海的选择也只能是在数学院收集以西方学者为主导的学术话题,看看有哪些“似曾相识”,可是花了足足一周的时间还是几乎没有什么头绪。不过微分学和积分学的意义张海却是略有耳闻的,那几乎是在数学史从17世纪后期到19世纪初一场前所未有的数学革命,用一代人的时间来积累以求取得突破也是不为过的。
1432第1432章未名密道
张海在外忙碌着新学府的时候,张天相比过去则多多少少的获得了一些自由。柳香也认为平时的时候从学校到家中张天的压力已经不算小了,长期这样下去多少会让张天的性格多少有些阴影。
相似小说推荐
-
抗日之王牌特工 (咕咚) 起点VIP2016-10-31 谍战特工王锋原本是一名特级国安侦查员,由于一次意外事故导致双腿截肢回乡复员。作为老革...
-
回天决 (干越箫声) 起点VIP2016-12-07 架空历史这是一个乱国时代,天下四分五裂。大地上弥漫着对财富的强烈欲望和对权力的激烈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