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新列强时代 (排云掌)



在帝后党与王公党联盟的强大威势面前,顾命大臣派系日子过得岌岌可危,每天都处于提心吊胆的情绪当中不可自拔,帝后党在朝堂权力斗争中已经占据了绝对优势。

不过这时候帝后党内部出现了分歧,给了顾命大臣派系以喘息之机。

两宫太后之间的关系,可没传言中那么和睦。之前只不过为了收拢朝堂大权,对付顾命大臣派系才紧密联合共同对外,此时帝后党已经在争斗中占据绝对优势,两宫太后之间的紧密关系自然立刻瓦解。

慈安和慈禧这两位太后,可是早就出现了矛盾冲突,当时还是“兰贵人”(后来慈禧)入宫得宠之际。有一段时间,咸丰皇帝表现得像《长恨歌》所谓那样: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皇宫“祖宗之法”规定,但凡皇帝每夜“临幸”某妃,都由太监将名册一式二份,一式由内监“敬事房”收录,一式交于正宫皇后。

皇帝也难,皇帝不上朝的消息经由太监传到了正宫慈安耳中,慈安便手持“祖训”前往干预。待咸丰皇帝前脚走,慈安便把“兰贵人”唤至皇后行使权力的坤宁宫,命令哭哭啼啼的“兰贵人”下跪,宣示她不守“妇道”。

正欲家法从事,人走心在的咸丰皇帝匆匆走了进来,大呼“请皇后免责,兰儿已有娠矣”。慈安听到此言,连忙下座说:“帝胡不早言,吾之杖伊,遵祖制也,受杖堕娠,失祖训矣。皇上春秋虽盛,储宫未备,吾安可守一训,而失列祖列宗之遗意哉?”

因为在咸丰帝跟前争宠,两宫太后的关系早就跟‘和睦’两字搭不上边。

除此之外,两宫太后还因‘正统’之位闹得不可开交。

咸丰皇帝死前,西宫太后慈禧不过是“懿贵妃”,咸丰死后才升为“西太后”。就是说如果此时咸丰皇帝九泉下有知,他还不认识这个“西太后”呢。

在某次祭祀咸丰帝的时候,慈安坚持按咸丰帝生前规矩,慈安居前,旁边空位留给先于咸丰帝死去的那位“正后”,而慈禧稍居下位。

对此,慈禧据理力争,两宫太后并坐“垂帘”已久,还提这种陈芝麻烂谷子的所谓规矩,是对现实西太后的侮辱,叫她何能“母仪天下”?

最终仪式虽然就了慈禧意愿,但是这次在皇家祭祀公开场合中的争执,使得西后对正宫东太后尤为“衔恨”。

除此之外,因为后宫的权力之争,两宫太后也闹得很不愉快。

据传某日慈安坐轿经过宫中某殿,慈禧手下小太监李莲英正与某小太监玩掼跤比赛。深知“两宫”权力高低的李莲英对东宫慈安的轿子视而不见,仍然挡于道中玩兴正浓。在慈安的呼斥下,李莲英才退于路边跪下,一脸满不在乎的样子。

后来慈安欲对李莲英行使“杖责”,竟有后宫中人为其“缓颊”说情。如此看来西宫慈禧能力和权力大于正宫慈安,已是后宫之中为人所共知的事实,不是慈安眼下所谓的正宫地位所能决定的。

而且这时候,帝后党与王公党之间的联盟也出现了问题,因为顾命大臣派系此时已经奄奄一息,根本就用不着帝后党与王公党联合对抗,随便哪一家只需稍微费点力气便能将之彻底干掉。

这时,就是考虑收获分配战利品的时候。

无论帝后党还是王公党,都想分得那一块最大蛋糕,因为利益冲突两派之间也开始出现矛盾纠纷。

帝后党认为自己是正统,收拾了顾命大臣派系之后,理应得到最大的好处,也就是顾命大臣派系彻底倒台之后,他们所留下的关键位置大部分都要归拢在帝后党一系手中。

王公党方面也认为自己劳苦功高,在对付顾命大臣派系时出了大力,理应得到与付出成正比的收获,顾命大臣派系倒台之后留下的空缺,应该由他们来主持分配,这是理所应当的事儿。

两派人马对于战果分配的要求实在差得太远,心中不满之下关系要是还能维持得下去那真叫奇迹。

而且两宫太后具体可以说慈禧太后对于权力的掌控欲实在太过强烈,她的目标是彻底掌握朝堂唯我独尊,哪会给自己培养出一方可以制衡的势力出来?

王公党首领恭亲王还有几位亲王以及郡王都是野心勃勃之辈,此时恨不得朝廷恢复清初之时的‘八王议政’制度,将朝廷大权全部收归于王公党一方,最不济也得成为朝堂第一大势力,有与帝后党分庭抗礼的实力,不然他们费这么大力气吗搞掉顾命大臣派系干吗?

而且此时恭亲王主持的洋务运动也在大清如火如荼的展开,获得了一大批在镇压太平天国战争中崛起的地方实力派支持,声势之盛威望之大一时不做第二人想。

可就在这时,来自慈禧太后的严厉打击,直接让恭亲王从云端跌落泥坑,从此帝后党与王公党关系出现巨大裂痕……

第672章叔嫂

慈禧皇太后是帝制时代中国少数长期当政的女性,政治手腕堪称聪明干练,尤其擅长摆弄亲贵朝臣之间的权力平衡,以维系清廷的绝对权威。

而作为王公党领袖的恭亲王,其与慈禧太后的关系只能用复杂来形容,他们之间的合作度过了刚开始时的蜜月期,随着顾命大臣派系的衰落,因为利益冲突等等原因开始出现分歧。

慈禧同他的小叔子恭亲王奕之间的关系,恩恩怨怨,起起伏伏。从咸丰十一年(1861)他们精诚合作起,他们有密切的合作,也有尖锐的冲突。

坊间流言,甚至猜测慈禧和他的小叔子恭亲王奕之间关系暧昧。这当然是政敌耍的一种诬赖手段,他们之间纯粹是一种政治关系,一种利害关系。

至少吴可印象里的恭亲王,在女色方面还是比较节制的,最起码和其他八旗王公相比如此,更不要说和身居权力核心的慈禧太后有什么奸情了。

只是感觉恭亲王在政治手段方面能力真的一般,不仅比不上依靠小手段上位的咸丰帝,甚至连初尝权力美妙滋味的慈禧太后都有所不如。

咸丰帝在承德行宫因御女太多而挂掉之后,两宫太后在王公党领袖奕的紧密配合下,一举压制了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大臣派系,取得了同治初年在朝堂权力争夺上的优势,基本上掌握了大清的最高统治权力。

此后,当务之急是继续打压削弱顾命大臣派系,同时还得稳定人心控制大局。

而控制大局的关键是尽快组成新的领导班子,以免造成权力真空和让人措手不及的变故。新的领导班子的组成,首先表现在对恭亲王奕的重用上。

恭亲王奕是个不可多得的能臣。其在联合帝后党打压箍命大臣派系时,运筹帷幄弛张有度,上下联络左右周旋,是个掌握朝堂大权的核心人物。

而慈禧初涉政坛缺乏经验,但她慧眼识人胆略兼备。对奕,她用而不疑付以重托,使奕放开手脚地去谋划,终使帝后党与王公党联盟在与顾命大臣派系的斗争中取得巨大优势。

这次朝堂斗争,慈禧设谋在先慈安听命于后,凡此皆那拉氏之谋,而元后(慈安)但赞成之而已。而慈禧与恭亲王奕,在此期间配合之默契堪称珠联璧合,是帝后党与王公党能取得巨大优势的关键所在。

因之,对奕,在同治小皇帝基本坐稳皇位后,于咸丰十一年(1861)十月初一日,两宫皇太后以同治帝的名义连发两道谕旨,一是授予恭王议政王兼军机大臣,一是补授其宗人府宗令。十月初二日又连发两道谕旨,一是补授总管内务府大臣,一是著管理宗人府银库。

两天之内,连发四谕。奕得到了几个最重要的职务。其中尤其是议政王这一头衔,使他明显地凌驾于其他诸王之上,成为两宫太后和幼帝之下的第一人。

而宗人府位居内阁六部之上,宗令是宗人府最高长官,是管理皇族内部事务的要职。宗令有权赏罚皇族成员。这就赋予了奕明正言顺地处分顾命大臣派系核心要员载垣、端华和肃顺的特权。而总管内务府大臣是管理宫廷事务的最高长官,因接近皇帝掌握实权也是一等一的实权职位。

清朝宗室的爵位分为十二等: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

第一等爵位是亲王,第二等爵位是郡王,第三等爵位是贝勒,第四等爵位是贝子。满清宗室爵位划分为十四等。应以十二等为是。恭亲王不仅袭爵位于第一等,同时手中权力滔天在朝臣之中不做第二人想。

不仅如此,两宫太后秉政之初,对恭亲王奕也是非常倚重的。

慈禧秉政之初,一切政事尚未熟习。不仅有顾命大臣派系制衡窥视,且京中党派分歧尤难操纵,外交之事又不易办。恐己不易压伏,遂引恭王以为己助。恭王当国久经历多,故倚之如左右手。

这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因此除授予上述的要职外,两宫皇太后又加给了奕许多恩典。

例如不久后的十月初八日,赏赐奕亲王爵世袭罔替,奕坚辞改赐亲王双俸,为此特颁上谕,加以表彰: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