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了老丈人张亮基,吴可自然不肯在云贵的山川密林中浪费兵力,之前参与贵州剿匪战的两广清军全部退出。
两广清军本土势力经过贵州山林里的战斗损失惨重,再也没有实力抵挡吴可彻底掌握两广军权。
这些家伙自己不争气也没脾气,他们在贵州崎岖的山林中吃了不少亏,可同样来自两广的乡勇队表现就比他们好多了。
吴可派遣的乡勇队人马只有区区八千来人,在贵州山区中的表现着实亮眼,狠狠的让那些不服气的两广清军本土势力无话可说。
劳崇光顶了张亮基的位置,不知道是不是心虚的缘故,对于两广清军撤离的事儿屁都不敢多放一个,同时还极力将境内回民叛军牢牢挡住,不让他们出境祸害周围邻居。
至于另一个邻居闽浙地区,新任闽浙总督吴棠还是很给面子的,对待两广方面的态度十分友善。
这也不难理解,吴棠籍贯安徽,吴可还是安徽提督之时,所作所为对当地乡绅势力帮助极大,避免了很多家破人亡的悲剧发生,吴棠要是无缘无故敢跟吴可炸刺,估计名声就毁了。
再说了,此时福建市面上充斥着两广各类商品,福建的经济很大程度上与两广互为补充,正是合两利分则两广无事福建受伤的局面。因为两广的轻工业产品并不缺乏销路,没了福建这个市场还有内陆的广阔市场。
而福建省的轻工业想要发展起来,还需要一定时间积累,有两广比较成熟的轻工业带着还好一些,要是让他们自己摸索着发展打开销路的话,情况就不怎么明朗乐观了。
吴棠是一位十分务实的封疆大吏,他与两广总督吴可之间又没有什么私人恩怨,至于政见不和啥的更是屁话,怎么可能轻易跟两广交恶?
没想到两位总督大人没找两广的麻烦,新任福建船政大臣沈保蓁却跳出来找茬了。虽然支援船政学堂的水师现役武官被退回来不算什么,可是这种做法实在有些不太厚道。
合着船政学堂需要帮助的时候两广水师巴巴的跑去支援,不仅支援有丰富战斗经验的武官去学堂当教官,就连水师丙支队到现在还时不时替福建水师扫荡一下台湾海峡外围海盗势力,可以说得上初力甚多。
没想到沈保蓁刚刚当上船政大臣,第一件事便是驱逐船政学堂里的两广水师教官,这不是过河拆桥么?
被人这么扫面子,不要说两广水师上下,就是吴可都动了无名之火。可笑之前正在陕甘剿匪的左宗棠写来一封书信,要他好好关照新上任的福建船政大臣沈保祯,却没想到人家根本就不用他关照啊。
由于福建船政里有不少两广派过去的人手,所以对于新任船政大臣沈保祯他也提前做了一些了解。
这厮来头可真是不小,不仅是大名鼎鼎的民族英雄林则徐的外甥,而且还是林的东床快婿,单单就这一点背,景就足够惊人了。
虽然林则徐已经死了十几年,但他的人脉关系还在,特别受起赏识的左宗棠和魏源两人无不是封疆大吏一时豪杰,要不之前左宗棠也不会特意写信过来要他帮忙关照沈保祯。
而且沈保祯本人也极为争气,从小就在林则徐的熏陶下读书认真热爱学习,少时便有才名。
道光十六年(1836年),16岁的沈葆桢便考取了秀才。道光二十年(1840年),沈葆桢更是和老师林昌彝同榜考中举人,这年沈葆桢刚好20岁。此时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不久担任两广总督的舅舅林则徐被朝廷革职查办。
这年在双方父母的主持下沈葆桢和小他一岁的表妹林普晴完婚。(林普晴,林则徐的次女,十岁时和沈葆桢订婚。)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二十七岁的沈葆桢中进士,之后选庶吉士,授编修,升监察御史,官途一片顺畅。
咸丰四年(1854年),补江南道监察御史,一年后调贵州道监察御史。咸丰五年(1855年),沈葆桢出任江西九江知府,所谓的火箭干部也不过如此。
咸丰六年(1856年),朝廷擢升沈葆桢为杭州知府,然而沈葆桢以祖上曾在杭州居住,杭州亲戚过多为由推辞而改任地处偏远的江西广信(今江西上饶)知府。这时侯太平军已两次攻打江西,占领了八府50多县,朝廷只剩南昌、饶州、广信、赣州、南安五郡,整个江西的局势岌岌可危。
八月,江西太平军将领杨辅清率万余人向清军发起了进攻,连克泸溪、贵溪、弋阳,进逼广信城。当时,沈葆桢正陪同工部右侍郎廉兆伦外出征办军粮、军饷。广信城里的400守军,闻弋阳失守,纷纷遁逃。城里只剩下知县、参将、千总和知府夫人林普晴,他们组织百姓紧逼城门誓死坚守。
在危急关头,林普晴显示了将门名臣之女的风范和气节,一边鼓舞百姓,一边派人向林则徐以前的部下,驻扎在浙江玉山的提督饶廷选求援。第二天沈葆桢赶回了广信,不久援兵也至。在同饶廷选商议之后,采取了攻其不备,袭扰辎重的战术,七战七捷打退了杨辅清的进攻,经此一役沈葆桢扬名官场。
咸丰七年(1857年),升任江西广饶九南道,三月,石达开攻打广信,沈葆桢、饶廷选率守军顽强抵抗,激战数日石达开败走浙江。
咸丰九年(1859年),沈葆桢以父母多病,请求离职回家探望。已经整整十五年没有回家了,家乡的日子带给他的不仅是快乐和回忆,更是难得的清闲和松弛。
咸丰十年(1860年),重又被起用,授吉赣南道道台,沈以父母年老而婉辞。于是被留在原籍办团练,曾国藩很是赏识。咸丰十一年(1861年),曾国藩请他赴安庆大营,委以重用。不久推荐他出任江西巡抚,倚用湘军将领王德标、席宝田等镇压太平军。
第670章盘根错节
可以说,沈保祯继承了林则徐留下的部分政治遗产,在官场上一路畅通无阻扶摇直上,同样利用狙击太平军的办法短时间内身居高位,同时因为曾国藩等湘军大佬的‘赏识’,迅速成为湘军大将兼封疆大吏。
要说他的战绩,跟吴可这等以战功出身的草根完全没得比,可就是在官场步步高升,要说这里头没有其它一些因素的话傻子都不会相信。
当然,沈保祯本人还是有些能力的,不然光靠背,景关系,想要在短短十来年时间内,便从七品芝麻官一路晋升为地方封疆可不容易。
只是,沈某人最后投奔湘军阵营,便注定了他与吴可的关系好不了,就算之间有左宗棠帮忙缓和也不成。
这不,新官上任三把火,头一把火便烧到两广水师支援到福建船政学堂的教官身上,那浓浓的恶意吴可可以清晰感受得到。
可笑当初左宗棠为了保举沈保祯,却是没少被这位背,景深厚的沈大人拿来刷脸刷声望。
左宗棠升任闽浙总督行辕便设在福州,待朝廷批准了左宗棠关于设轮船制造局的奏折,决定在马尾江的三岐山下建设船政局,即以后的福州船政局后没多久,左宗棠因陕西回乱调任陕甘总督,行前力荐丁忧在家的江西巡抚沈葆桢接手船政,并亲自到宫巷请沈葆桢出山。
然而,左宗棠两次探望沈葆桢时都被沈以“重孝在身”推诿了。
结果同治六年(1867年),沈保祯便接替左宗棠任福建船政大臣,主办福州船政局。此时正是举国大办洋务运动时期,左宗棠在福建福州马尾创办造船厂,尚未来得及开工,就被调往陕甘任陕甘总督。临行前左宗棠上疏说:非沈葆桢不能任其职。
可以说,沈保祯能顺利担任福建船政大臣,要是没左宗棠的鼎力支持以及吴可默许的话,想要上任可谓千难万难,就算他背,景滔天也是一样。
朝廷此时与曾国藩和湘军的关系十分微妙,可以说得上既提防又合作。朝廷少不了湘军帮忙平息各地叛乱,湘军也没能力举旗造反,所以两者之间维持了一个微妙的平衡,既合作暗地里又没少使阴招。
朝廷得罪了一个湘军,可没胆子再把实力丝毫不差的吴可跟乡勇队得罪了,福建船政大臣之位虽然与吴可与乡勇队没多大关系,但朝廷任命之前也得先征询一下吴可的意见,要是吴可极力反对的话朝廷不一定肯听,但新任船政大臣想要顺利开展工作的话将困难重重,所以吴可的支持或者默许至关重要。
如果不是左宗棠出面说情的话,吴可哪知道沈保祯是谁?
他一向对湘军出身将官兴趣缺缺,更不会主动打探某位湘军高级将官的出身来历。沈保祯有林则徐遗留的人脉关系又如何,吴可又不是进士出身根本搭不上线,就算知晓了最多感慨一两句而已过后该是什么态度依旧还是什么态度。
当然,沈保祯这么不给面子,刚上任便拿两广水师支援过去的学堂教官开刀,吴可虽然心中不爽,但碍于左宗棠的面子也不好做出什么过激反应。
没办法,谁叫左宗棠在野落魄之时,便受到了林则徐的特别关照进而在仕林名声大燥?
当时已名满天下的林则徐对左宗棠十分器重,1849年林则徐途经长沙,指名要见隐逸在老家读书的左宗棠。两人曾在长沙彻夜长谈,对治理国家的根本大计,特别是关于西北军政的见解不谋而合。
相似小说推荐
-
最秦 (郝赵) 起点VIP2016-10-24 秦汉三国赳赳老秦,舍我其谁? 他还是胡亥,只不过不是那个教着历史课,没事儿上上网的闲散老师,...
-
北美大唐 (白面黑厮) 起点VIP2016-10-16 架空历史一支21世纪援助非洲、携带着中国维和战士和外派援建的工人们的特别船队。 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