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湘军自成立以来最辉煌鼎盛的日子,气势之盛不作第二人想。这时,便体现出两广总督吴可和手下乡勇队的重要性。
此时整个南方除了乡勇队之外,根本就没有湘军的对手存在,就连看湘军很不顺眼与曾国藩多番为难的左宗棠,以及其手下楚军都没这个资格。
这段时日是湘军上下最光辉闪耀的时候,同时也是朝廷对队最为忌惮跟防备的时候,湘军自号雄兵过五十万可把朝廷吓得不轻。
为了平衡湘军的势力,朝廷在大肆封赏湘军上下的同时,对于其他各路部队的统帅和封疆大吏也给予了奖赏,理由是他们共济时艰。
钦差大臣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加赏一贝勒。钦差大臣、大学士、湖广总督官文,以及江苏巡抚李鸿章,都锡封一等伯爵,赏双眼花翎。陕甘总督杨岳斌和兵部侍郎彭玉麟,都赏给一等轻车都尉和太子太保衔。
四川总督骆秉章,赏给一等轻车都尉和双眼花翎。浙江提督鲍超,赏给一等轻车都尉。西安将军都兴阿,江宁将军富明阿,广西提督冯子材,都赏给骑都尉。京口副都统魁玉,赏给云骑尉。漕运总督吴棠,赏给头品顶戴。
但是,杭州将军国瑞和江西巡抚沈葆桢,在朝廷的这次额外加恩中,没有得到实际的好处,只是得到了表扬,理由是要等到他们肃清浙江和江西的太平军以后再行加恩。清廷把恩赏悬而不发,是要让他们用更多的军功来博取。
可以说,除了南方三督已经其部将校外,凡是参与了围剿太平军的清军将领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赏赐,尤其是湘军一时风光无限气势之盛举国侧目。
但这不代表朝廷不重视南方三督,恰恰相反作为与湘军关系不睦,举国唯一能与湘军抗衡不落下风的军事政治集团,以吴可为首的南方三督比之前更受朝廷关注和看重……
第641章松散的湘军联盟
“湘军好大声势,可是替咱们挡了不少来自朝堂的恶意!”
湘军立下收复金陵的不世大功,得到朝廷大加封赏,这些对吴可基本没啥影响,他此时的地位已经达到了顶点,再想上升一步基本没可能,除非他想要不顾一切与朝廷撕破脸皮,显然此时还不是时候。
他的心态放得轻松可不代表手下小弟也能如此坦然,跟红顶白是普罗大众的通病,尽管吴可早早给他们打了预防针,却依旧引起乡勇队内部一阵骚动。
敏锐的察觉到手下将校心态不对,吴可不敢有丝毫马虎第一时间召开千户以上级别扩大会议,让手下这帮受到刺激的弟兄好好的降降心头炽热。
“你们可能不知道,咱们在琼崖以及谅山的一系列动作,在朝堂上可是引起好大一番争论!”吴可要让手下将校明白乡勇队的真实处境,以免这帮家伙因为羡慕嫉妒而做出啥不理智举动害人害己。
“要不是琼崖太过偏僻,谅山又是安南境内不在大清,以朝堂上那帮守旧大臣的顽固,咱们能安心坐在这里羡慕湘军的好运?”吴可挥舞手臂嗤笑道:“别做梦了,咱们在朝堂上可是有不少敌人的,他们怎么可能看着咱们过得如此轻松惬意,还不是咱们做事稳妥不留把柄的缘故?”
“之前咱们的处境也不怎么好,虽然在京城有不少大臣帮咱们说话掩护,但南方三督联盟的名头实在太大,要说朝廷不忌惮那是在骗鬼!”吴可站在主席位置上痛陈厉害:“你们之前不是问我为何不在两广大肆铺设铁路这样的好玩意么,有朝廷一干敌对大臣盯着稍有不谨就是天大麻烦,低调都来不及呢哪还好张扬出头,生怕朝堂上那帮顽固大臣不找麻烦是吧?”
一通话说得在座乡勇队将校面面相觑,他们这才知晓两广之前的处境有多微妙,吴大总督行事如此低调那也是被逼的啊。
同时心中很是惭愧,没想到朝廷给了两广这么大压力,吴大总督却是一个人抗了下来,没让他们这些做小弟的分担丝毫,果然是合格的大佬。
吴可一番告戒,也让他们从对湘军大获好处的羡慕情绪中清醒过来,有那脑子灵活颇有政治头脑的第一时间便反应过来,明白湘军如此声势对两广和乡勇队是好事而非坏事,有湘军这个大靶子顶在前头他们身上来自朝廷的压力将会小上不少,说不定还能因此得到不少好处呢。
果然,就听吴可继续说道:“咱们此时的实力已经发展到一个极限,想要再上一层不是不可能,但必须安下心来扎稳根基才成,这时湘军冒头对咱们来说是好事而非坏事,起码朝堂上绝大部分顽固大臣的注意都将被吸引过去!”
“这得替咱们省多少麻烦事啊?”
此话一出引来烘笑一片,之前的凝重气氛一扫而空。
“你们也不必羡慕湘军的好命,朝廷对他们的大肆封赏,并不见得一定都是好事!”吴可语不惊人死不休,不等手下一干将校有什么反应,他自顾自继续说道:“湘军现在能有近五十万兵马吧,这一次朝廷封赏光挂提督衔的就不下十位,这么多一品高官怎么安排?”
“整个大清一品武将的数额就这么多,湘军一下子冒出来这么多,不是想抢别人饭碗么?”说起这个吴可就气不打一处来:“咱们乡勇队这边,可是连一位记名提督都没有呢!”
这话就很有煽动性了,果然手下一干将校脸色都很不自然。
没办法,乡勇队崛起的速度实在太快,而且掌权的基本上都是年轻后生,除了吴可这么一位异数已经难能可贵,想要手下弟兄年纪轻轻全都身居高位,就算乡勇队有这样的强烈意愿朝廷也不肯答应啊。
所以到了现在,乡勇队总兵近十位,就是没有提督连记名提督都没一个。要说吴可手下几位心腹大将的战功,一点都不比湘军大佬少,可惜资历和年龄是个硬伤,不是想提就能提起来的。
“湘军挂一品提督衔的武将便不下十位,总兵数量不用多说几乎泛滥成灾!”
吴可挑了挑嘴轻笑着说道:“这么多高级武将,怎么分配怎么安置都是麻烦,弄不好湘军内部都会自己闹腾起来!”
不像乡勇队这样组织严密的军事力量,湘军只是一支松散的联盟武装,曾国藩作为湘军的领袖,真正能由他直接掌握和节制的部队只有四支:曾国荃的“吉字营”一直是曾国藩基本力量;而彭玉麟、杨岳斌统领的湘军水师自然为曾国藩马首是瞻;李鸿章作为曾国藩的衣钵弟子,他所统领的淮军也能服从“曾帅”的节制;胡林翼、罗泽南统帅的“湖北湘军”与曾国藩的嫡系湘军关系最为密切,血缘最为亲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合作默契相互支援,同心协力亲如一家。
另有新宁人江忠源、刘长佑前后统领的“老湘军”一直与曾国藩的湘军有地域之分,但没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在战略上仍能良性配合,没有对抗与掣肘;刘坤一所部湘军自成系统,却也能与曾国藩的主力联合行动共同克敌。
至于骆秉章掌控的湖南地方武装也时常响应曾国藩、胡林翼的呼号,四面出击,支援在外省作战的野战湘军,但不受曾国藩、胡林翼指挥,1860年骆秉章以部分湖南地方武装为基础编成“入川湘军”,追击太平军石达开部,更与曾国藩的指挥系统完全脱节,但在战略上仍然是一个遥相呼应的军事同盟。
也就是说,在对付共同的敌人太平军时,组成湘军的几部人马大体上亲密无间,可一旦涉及自身利益那情况就不同了,之前的那点战友情又顶得了什么事?
湘军之所以松而不散,共同的地域文化背,景是维系这种同盟关系的重要内因。湘军的重要将领绝大多数都是湖南人,有名有姓的湘军将领共有156名,其中有130人为湘籍,占湘军将领总数的百分之八十三。
就是这130多名湘籍将领统帅了五十万湘系武装,1863年湘军的总兵力已达到40万,仅曾国藩直辖的湘军就达到12万之众,受曾国藩节制的淮军也有7万余人,刘长佑、骆秉章所统领的其它湘系部队则超过15万人,到太平天国失败前夜,湘军人马已接近50万,是此时大清最重要、最庞大的国家武装力量,同时也是大清帝国名副其实的万里长城和铜墙铁壁。
相比湘军如此庞大的数量,一贯实行精兵的乡勇队目前战兵还没超过十万,就算加上后勤人员也就近十五万人手,比起湘军如此庞大的数量自然相距甚远。
怪不得一向奉行人多力量大的朝廷大佬,一下子把湘军作为头号防备以及拉拢目标,单单就兵马人数确实足够惊人的,更不要说湘军的优势还不仅于此。
当时几乎哪里有战事哪里就有湘军,湘军在全国十八个行省中,已遍布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贵州、四川、陕西、甘肃等十个行省,长江天险也完全由湘军水师驾驭,庞大的湘军系统几乎控制了整个大清江山,其主要将帅曾国藩、胡林翼、刘长佑、彭玉麟、骆秉章、李鸿章、曾国荃等人都官至督抚要职,俨然掌握了一个完整的国家。
就连两广和福建,要不是有吴可的有乡勇队以及左宗棠的楚军维持,只怕也处于湘军的保护之下,成为湘军控制势力范围之一。
相似小说推荐
-
最秦 (郝赵) 起点VIP2016-10-24 秦汉三国赳赳老秦,舍我其谁? 他还是胡亥,只不过不是那个教着历史课,没事儿上上网的闲散老师,...
-
北美大唐 (白面黑厮) 起点VIP2016-10-16 架空历史一支21世纪援助非洲、携带着中国维和战士和外派援建的工人们的特别船队。 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