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达开见对方人数不多,就决定在河口上下几里路内处处抢渡,使敌人防不胜防。这时满河都是急水漩涡,想涉水过河,简直无法下脚。将士们就手握长竹竿,三五人,七八人联在一起,互相支持,共同涉水。
但是河心有道深沟,水急如箭,难以跨越,一人跌倒,相联的几人也都站立不稳。跌下深沟,撞上乱石,立刻粉身碎骨。在急流之前,就是平时渡河也危险万分,更何况是敌前抢渡。因此十之七八都冲不过那条深沟,少数过了沟的,冲到对岸已筋疲力尽,都被以逸待劳的土司兵马刺倒。
这一天,从早血战到晚,太平军依然过不了河。
5月23日,石达开移兵至河口以上十里的磨坊沟抢渡,这里河床较深,河面较窄,没有乱石险滩,可以泅渡。他挑选了善于泅水的将士数百人,口衔利刃,同时泅渡。对岸防守土司兵马不多,只要泅渡过去的人能够抢占一段河岸,抢渡就能成功。
看着泅水的将士在河中迅速前进,太平军将士都抱着极大希望。可是河水乃雪山水汇入,冰寒彻骨,游了一段时间,手脚麻木不灵,转眼间就被急流冲走。即使费尽力气,爬上对岸,也因手脚僵硬,行动不便,立即遭到土司兵马的毒手。
见此石达开又命人赶早了几只大船,于夜间放入河道,首尾用铁环扣住,作为浮桥,以此来突破土司兵马布置的河防。但河道崎岖,进攻时船只上下颠簸,铁环被冲断。抢渡仍然失败。
石达开率领大军向紫打地进军时,知道这一带粮草难筹,所以对全军需要的粮草是带够了的。他们到达紫打地时,见到王应元的土兵据险抵抗,估计抢渡时要发生战斗,就不把粮草带到紫打地,而保存于紫打地东南五里的马鞍山大营。当太平军全力抢渡大小两河时,土司岭承恩却领兵偷偷来袭击大营。
这位土司岭承恩可是太平军的老对头,当赖裕新率领中旗部队北上时,这厮为了发财便拦路抢,劫,在白沙沟设下埋伏,用滚木擂石坑死了不少太平军。
他既和太平军结下了难解的仇恨,也就只好一心为朝廷效劳。当石达开全军通过铁宰宰北上后,他就率兵用巨大木石堵塞山间小径,阻断太平军的退路。
太平军初到紫打地时,军锋锐不可当,岭承恩不敢来惹是生非。直到这时太平军抢渡连续失败,兵力锐减,他才大胆来抄后路。为了发财,他始终注视着太平军的马鞍山大营,因为其中存有大量军粮辎重。
5月29日夜间,岭承恩倾巢出动,偷袭马鞍山大营,他们四处放火,趁火打劫。太平军将士为了保护粮草,拼命救火,无暇进行反击,陷于被动伤亡甚重。
石达开得到消息大为震动,连忙派来援兵。大营虽然夺回,粮草已经损失大半,太平军从此因为缺粮而陷入困境。五六天后存粮已经吃完,只好煮食树皮草根,甚至忍痛宰杀战马,最后连鞍辔也煮食一空。
6月3日,石达开召开全体大会,引咎自责说是由于自己指挥不当,以致全军陷入困境。他激励大军说,“吾起兵以来十四年矣,跋险阻,济江湖,如履平地……重烦诸君,血战出险,毋徒束手受缚,为天下笑。”。
太平军将士明明看到进军不利,是为洪水所阻,这时石达开说是自己的责任,人人都感动得热泪盈眶,纷纷表示愿意决一死战。当天深夜便分兵三路全军出动。两路抢渡大渡河,一路抢渡松林小河,一时船筏皆出,火把齐明人声鼎沸,山鸣谷应声势好不雄壮。
抢渡大渡河的太平军将士口衔利刃,手挺长矛准备死战。当夜水势未退,河心浪涛汹涌,船筏十之三四都被激流卷走。
太平军将士抱着血战过河,有进无退的决心,与河心的激流勇敢搏斗,未被卷走的船筏飞速前进。北岸清军看到南岸一片火光,知道太平军又要抢渡,沿岸严加戒备。
太平军船筏靠近哪里,他们就聚集到哪里拼命抵抗。既是黑夜,又在急流如箭的洪水中,哪能选择靠岸地点。船筏到了岸边,往往撞上岩石立时破碎。少数上了岸的太平军战士尽管奋力冲杀,杀伤十倍八倍的岸防土司部队以及清军,但是因为吃了几天树皮草根体力不济,最终还是不支战第。双方从深夜血战到天明,太平军此次抢渡仍未成功。
而太平军抢渡松林小河的情况大致相似,6月,4日清晨,石达开得到消息,各路抢渡均已失败悲痛万分。但全军将士依然斗志昂扬顽强苦战,石达开部队被困于紫打地一隅“战守俱穷,进退失据,粮尽食及草根,草尽食及战马,兼之疟痢流行,死亡枕籍。阅时一月,而军心屹然不动,其得士心如此,岂田横之客所可同日而语哉?”
面对如此困境,石达开在紫打地挥毫题诗曰:“大军乏食乞谁籴,纵死峨江定不降”,表达了与全军将士同生共死的决心。
为了让将士们死里求生,宰辅曾仕和向石达开建议,写一封信给王应元许以重酬请求让路。石达开本不愿向王应元低头,这时见到将士们又饿又病,心情沉痛决定一试。
第二天,即6月5日,石达开写了给王应元的训谕,拴在箭上射入王应元营中。这时太平军粮尽援绝,抢渡无功的情况已为王应元深知,他想得到的是太平军全部的金银财物,所以一口回绝。
石达开不得已,又写信表示愿意出高价买粮,仍被严词谢绝。在对王应元绝望后,石达开又写信给岭承恩,表示愿意以重金买路。岭承恩不给回信,却以加紧进攻来作回答。
堂堂的太平天国翼王,竟是在大渡河前被逼上绝路。
此时太平军船筏俱尽,抢渡无望,石达开知道长期困守紫打地不是办法,北面是大渡河,西濒松林河,南面是高山,只有向东,突围,还有一线希望。突围中如果没有清军阻拦,或得以冲过,东进到上海棠的大道,就能脱离险境。
6月9日中午,石达开率领六千余人向东,突围,朝小水前进。看到太平军放弃营地,突围东去,清军都司谢国泰,土司王应元等才敢发动追击。他们共同攻入空营掠夺财物,然后付之一炬。
太平军于6月9日离开紫打地,10日晚到达利济堡。在这两天中,清军与土司兵对他们只敢遥遥尾追,不敢逼近。太平军将士无限悲愤,他们都很明白,喉头的清军不足畏的,这次进军失败,主要是败于洪水,败于饥饿,而非败于清军之手。
10日晚间石部太平军人马到达利济堡时,发现拦在面前的老鸦漩也在涨水一片汪洋。他们几天来鼓足勇气舍命突围,是想着还有出险希望,这时前无去路,后有追兵,树皮草根,罗掘俱尽,已经到了绝境。
此时他们人人悲愤填膺热泪长流,他们不愿意束手就擒,决定次晨与身后追兵决一死战,虽全军战死也在所不惜……
第632章覆灭
“妖来背水一战,幸而胜则图前进,不胜则主臣赴彼清流,断不受斧钺辱。”
计议已定,石达开就怀着满腔悲愤与家人决别。他的王娘马氏在紫打地突围前已服毒自尽,另几位王娘吴氏,潘氏,胡氏,为了消除他的后顾之忧,不在战败后被俘受辱,也抱着两位幼子携手投河,还有一位王娘刘氏带着石达开的儿子石定基,由两名侍卫保护,于深夜攀山逃出险境,打算去寻找李福猷,以后再兴兵报仇雪恨。将士们患病受伤难以力战的,不愿被俘受辱,也相继投河自尽。
既已下定必死决心,曾仕和就向石达开提出一概诈降的建议。他说由利济堡南十里可到凉桥,过桥就是洗马姑场,听说那里颇有存粮。我们可以拔队先行,向那里的清兵投降,伺机抢占洗马姑,如果成功,就能转危为安,重振军威,如果失败,也不过一死而已。
石部太平军突围的希望此时极为渺茫,即使诈降清军难道就会轻易上当?
但事已至此,与其待死不如一试。石达开是个爱兵如子义重如山的人,他觉得将士们面临这不幸的结局,全是身为主帅的罪过,无论如何也要设法保全部署的生命,哪怕以死去换取也在所不惜,于是接受了这一建议,6月11日即下令全军南行。
太平军方面直到6月10日晚上,才提出诈降出险的策略。但在清军一方自从太平军紫打地被困,就不断商量诱降的办法。不过他们的高级官员和下层军官又有不同想法,四川总督骆秉章,布政使刘蓉等老奸巨滑非常世故,他们知道石达开是不可能投降的,因此只能以诈降为手段,达到诱擒而加以杀害的目的。
下级军官如参将杨应刚,都司王松林等人都很佩服石达开的文才武略,很想争取他真正投降过去,既立了大功,又能交上这样一位了不起的朋友。因此在招降过程中是很卖力气。
6月11日,太平军还没有派人去联系清军,杨应刚,王松林已经亲自前来招降了。当时双方是以平等的身份进行停战谈判。杨应刚,王松林知道石达开是个硬汉子,以荣华富贵来打动他是不行的,也知道他一向爱护部下,所以劝他为了保存部下的生命而牺牲一切。
最后石达开慨然答应,双方谈判的结果是,休战后清廷不再对太平军将士追究罪责,一律遣散归田。石达开愿意自己一身承担一切责任,只要部下能够保全性命,自己粉身碎骨在所不辞。一切具体办法,由石达开自己到洗马姑军营和周歧源当面商定。谈定后太平军全军进驻洗马姑。
相似小说推荐
-
最秦 (郝赵) 起点VIP2016-10-24 秦汉三国赳赳老秦,舍我其谁? 他还是胡亥,只不过不是那个教着历史课,没事儿上上网的闲散老师,...
-
北美大唐 (白面黑厮) 起点VIP2016-10-16 架空历史一支21世纪援助非洲、携带着中国维和战士和外派援建的工人们的特别船队。 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