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这‘万事民为先’当可载入史册。”优旃笑着说道。
胡亥笑了笑,继续说道:“至于农人耕作不规范。我大秦不是早就有人整理出了关于耕种的书籍。朕前些日子回来也找太学馆的人要了几本。其中《任地》、《辨土》、《审时》等编,是记载农业耕作技术的专著,记载了改良土壤、适时种植、间苗保墒、除草治虫等方面的经验和知识。可以找其中明了的印制成册,分发给各地县府,使得每县每乡都有专人指导种田。这样如何?”
蒙毅眼睛一亮,笑道:“如此甚好,如此甚好。”他笑了两声突然止住,继续说道:“可不是所有农人都识字,这些册子再多,有什么用呢?”
胡亥愣了一下,忘记了这个是大秦,不是后世几乎人人都识字的年代。
第321章伏完的心思
“这是个问题!”胡亥沉吟了一下。
一边的优旃从座位上站了起来,只是他的个子小,此时虽然站起来也不比蒙恬这样高壮的武将。优旃最大的是他的嗓门儿,只听他说道:“识字这是个问题,但是也好办。太学馆的博士们都识字,臣以为可以请那些太学馆的博士到各个地方上去按照书上所说的,讲解一番。再和农民们的时机操作结合一下,问题不大。”
“优旃这个主意好,只是想让太学馆的博士去指导农桑,不知道他们愿不愿意。毕竟这些人以儒生为多,有时候为了所谓的傲骨,颇为难管。”蒙毅说了一句。
“这个没事儿,朕召见叔孙通和伏完。他们现在在太学馆说一不二。只要这两个人答应了,别人没什么说的,只能跟随。”胡亥说道。
见皇帝都如此说,几个人都觉得这事儿解决了一半儿。
胡亥沉思了一下说道:“太学馆的博士就那么多。有一部分人要负责和廷尉修著大秦新的法典。抽出去的人手估计也没有那么多。朕看先挑出三十六个博士,分发到三十六郡之中,主要负责这三本书的知识普及和讲解。至于各个郡之中,不是有许多会写咒语画符的方士老道么?责令诸郡郡守,征集当地识字的人士务必人手一套这种书。如果实在识字的人太少,那就把这群方士道士拉过来,先充当一下农桑指导的人。若有不服从的,按照大秦最严格的律法处置。”
如今大秦算是安定下来,一切的东西都要为即将到来的春耕让路。如果这些方士道士不识好歹,恐怕他胡亥就再为恶一次。
听秦二世说的毫不容情,几个在座的大臣纷纷露出微笑,只要皇帝重视,下面的办事之人就不敢马虎。
“这事儿是臣负责的,伏完和叔孙通那边,还是臣去谈吧。”蒙毅起身施礼。皇帝对他们兄弟可谓全力支持,蒙家的崛起就是眼前的事儿。如果这点儿小事儿自己都要皇帝出面,也就不配再继续做这个工作了。
“还有,陛下带回来的那个萧何的确是个有大才能的人物。和臣一起打理国库钱粮,所记下的详细比臣还要准确。臣想请求陛下,把萧何就留在臣这边,这一年过去之后,此人当可大用。”蒙毅借着说道。
胡亥点头同意,当初萧何就是他送到蒙毅那边的。两个人都是强人,如今强强联合,果然是惺惺相惜。蒙毅竟然为萧何来皇帝跟前撞木钟。这是好事儿,不能不答应。
一切都就绪。
三日之后,蒙恬就带着护卫人员离开了咸阳,直接北上到了云中郡的九原城。
王离本就是蒙恬麾下将官,如今老帅归来,他自然没有异议,早早的就跑到了九原城拜见蒙恬。蒙恬自然是和王离等一干边关守将研究了一番匈奴现在的情况。虽然众人都一致的认为现在是进攻匈奴最好的时机,可大秦的确支持不起更大的战争消耗。稳稳的守住北方边关才是要紧之事。
匈奴的一些不部族本来有心南进,一方面躲避凶狠强大的冒顿,一方面可以到中原大秦捞些好处。可听说蒙恬再次回到大秦边关之后,那些曾经被蒙恬打的屁滚尿流的家伙放弃了南进的想法。乖乖的留在了北方大草原。
那些受到蒙恬震慑却又被冒顿逼迫的小部落,无处可逃,最终选择臣服冒顿。谁也没想到,蒙恬的到来竟然使得匈奴的各个部落提前结束了战乱,统一起来。
蒙毅先去找叔孙通商量借调太学馆博士的事儿。叔孙通是个明白人,如今皇帝很看重他,让他休整天下礼法,他可没有冲昏头脑。蒙毅的面子不能不给,主要是老伏完。这个老头儿如今已经有七十多,在大秦绝对算得上是高寿之人,更是执拗之人,一旦他不同意,恐怕这事儿还得皇帝出面。
两个人结伴来到太学馆的时候,正是天将傍晚。蒙毅特意备了一些酒水,为的就是和伏完套套近乎,所谓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恐怕就是描写蒙毅现在的心态。
叔孙通算是半个身子在太学馆,半个个身子在朝堂,自然要和蒙毅站在一边。
此时的太学馆之中,一般的博士都已经离开。回家的回家,吃饭的吃饭。老伏完的屋中有几个三十岁左右的博士,正襟危坐,听伏完讲古书。
见蒙毅和叔孙通来到,再看看蒙毅手里提着的食盒,都纷纷起身告辞。
别的地方都换上了桌子椅子,只有伏完这里还是蒲团矮桌。曾经也有人劝伏完给太学馆换上桌椅。可老头儿说了,做学问,身段儿就得放低点儿。坐那么高,那是大老爷升堂断案的态势,太学馆不干。
所以,在伏完这里吃饭,需要跪坐。
蒙毅和叔孙通跪坐在伏完的桌案边上,把自己带来的酒菜一碟一碟的拿上来。
老伏完也不等蒙毅说话,更是没有理会叔孙通。直接拿起了竹筷,在看着顺眼的菜式上纷纷品尝一口,这才感叹道:“蒙毅不但国库管理的好,这厨艺也是了得呢。”
蒙毅抱了抱拳,笑道:“伏先生见笑了,这是府中厨子的手艺。”
老伏完点了点头,笑呵呵的说道:“你是个实在人。老夫就不和你绕圈子了。你这是说通了叔孙通,一起来做老夫的说客来了?”
看到老头儿明白,蒙毅干脆的点了点头,承认了。一边的叔孙通也拿起酒壶,给三人都倒满了酒,笑呵呵的劝酒。
“酒先不着急喝。话说明白了,这酒喝得才开心。”伏完按住了叔孙通的手说道:“陛下要普及耕种的知识,从吕氏春秋之中找了三本讲解农耕的书,想要推广,这是好事儿。蒙毅你和叔孙通整了这么一桌酒菜来陪老夫吃饭,还不就是为了从太学馆借调三十六个识字的博士么!其实你们大可不必这样,老夫我活了七十多岁,最能明白的就是一件事儿。什么学问、什么礼仪、什么诸子百家,都是扯淡。只有天下人吃饱了肚子,一切都才有着落。如果肚子都没吃饱,这些书啊本啊的,有啥用处?不要以为我老伏完是多么迂腐的儒生。这事儿莫说你好酒好菜来问,就是你当街指着老伏完骂一通,老夫也二话不说,给你博士。一个郡一个博士太少。廷尉那边我已经打过招呼,留下几个润色大秦法律条款的即可,多数的人都跟着蒙毅你到大秦各地区。初步给你准备了百十来人。你看够不够?”
这一番话说的蒙毅心里瞬间透亮起来,拿起酒杯一饮而尽。笑道:“伏先生,蒙毅先干为敬。”
“你先别得意。这事儿还没完。你不可和皇帝说我答应你的事儿。老夫有点儿私心,明日想见见皇帝,借着调我太学馆学生的事儿,做点儿文章,求个恩旨。”伏完笑呵呵的说道。
第322章小事儿一桩
“什么事儿?伏先生若有什么需要陛下帮忙,大可直说。陛下不同于常人,合乎情理的应该都能答应。”蒙毅想知道伏完到底想要干什么。好早点儿去胡亥那里报告一下,如果无伤大雅,就让二世皇帝迁就一下伏完。毕竟太学馆的儒生儒生还是要用的。
伏完神秘一笑,没有和蒙毅多说。只是让蒙毅不要多问,他想看看皇帝自己的态度。叔孙通也大概知道伏完想要做的事儿,端起酒杯说道:“伏先生乃是我大秦文化一脉的贵人,此事叔孙通愿意陪同先生一道前往。”
蒙毅看着二人打哑谜,笑而不语。既然两个人对自己有所防范,那就不谈这事儿。他相信二世皇帝。
酒足饭饱之后,蒙毅打道回府。叔孙通则留在了伏完的住处。伏完因为献上书籍有功劳,加之年纪大了,胡亥特意让他居住于太学馆。和咸阳宫只有一墙之隔。
第二日天刚蒙蒙亮,伏完就洗漱完毕,叔孙通则早早的侍立在一旁。两个人昨夜已经彻夜未眠。
朝鼓刚刚响起,伏完这没事儿从来不出太学馆的老博士就出现在了咸阳宫的正门前。
这些日子诸位大臣都因为项羽被灭,大秦重归安静而兴奋。今天更合往日不同。今日皇帝要封赏前线归来的将士。
除了李元还在武关之外,韩信所率领的人将在今日回到咸阳,接受天子的封赏。
诸位大臣看到伏完出现,以为这个老博士也是出来给元帅韩信庆贺的。毕竟现在的咸阳,韩信的名头很大。都说他是天上的武举星下凡,一出手就已经把六国连带着项羽的叛乱平定。不过诸位大臣说着说着就会把歌功颂德的话转到秦二世胡亥的身上。
相似小说推荐
-
铁马关山 (玉面仙狐) 起点VIP 架空历史一心要打败未知操控力量的肖根儿,被扔进了靖康元年,水深火热的汴京城,机缘巧合下成了抗金的中...
-
明末虎啸 (遥远之矢) 起点VIP2016-08-15 两宋元明1632年,壬申。大明崇祯五年,后金天聪六年。大学生李啸魂穿成山东省安东卫牛蹄墩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