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明末称雄 (木子蓝色)



  “陛下,前国子监的监生如何处理?”

  国子监最盛时有上万人。现在虽不复当初规模,可也还是有好几千人的。不过这里面,有好多人是捐监,许多是过去官吏子弟。

  “这样,举行一次考试。内容就按此次科举出题,对其中成绩合格者,也录入京师大学学习。成绩不合格者,哪来的回哪去。”

  “以后,禁止捐监,京师大学也不许有什么勋贵官员子弟塞进来。能进入京师大学的,必须都是通过科举考选进来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帝国未来的官吏。”

  “等京师大学走上正轨,教务司可以考试在洛阳、金陵、长安也再开设一所大学。用以培养优秀的帝国人才。”

  教务卿又问,“那进入京师大学的这些学生,是算官还是吏?”

  “在就读期间,一律只是学生,没有官身。但每个学生可以给予津贴,实习期间还有实习薪水,进修时成绩好的,表现出色的,还能得到奖学金和助学金。这样吧,设三百个奖学金名额。每年一选,每个每月十块银元。助学金设八百个,每个每月五块银元。实习期间的薪水,则为该岗位正式薪水的一半吧。”

  教务卿连忙将刘钧的话一字不漏的全都记录下来。

  他本来是礼部的官员。这次被选为正三品的教务卿,也是受宠若惊。

  对于教育,刘钧是很重视的。虽然说大汉这次科举,参加童生试的人都过了百万,但大汉两亿多人口,不识字的人更多。

  “以后官学也要改一改了。县学不能是只有考中秀才后才能进学。”刘钧想了想道,明代的官学,是和科举挂钩的,县学府学,里面都是那些考中的秀才。实际上,县学并没有什么真正的教学,生员并不需要常呆在官学,他们只要参加官学里的几场重要考试就行。大多数时候,生员都是在私人的学院里读书。

  刘钧希望改变这种状况,现在朝廷设立了京师大学,把那些选出来的士子统一进行任前培训实行,那原来的官学模样,就没有什么作用了。

  “教务司今后要在全国设立分支,各省设教务厅,各府设教务局,县设教务分局。各县乡都要设立学校,但不是过去的那种官学模样,得改变。朝廷要在全国各乡都设立小学,分为初小和高小,初小三年,高小三年,初小为免费教学,普及教育。三年初小完,愿意继续读、有条件读的,成绩也合格者,升入高小。

  县府则设中学,分为初中和高中,同样各三年。”

  “陛下,这小学和中学,有什么不同吗?”

  “当然有不同,这初小,主要是启蒙,教会学生识会一定量的字,并教些简单的算学绘画等。总之,初小三年毕业,我们不要求他们能考上一个秀才,但他们起码能识得一两千字,会些简单的算术等。”

  这是一个极低的要求,但绝大多数的人家,都没条件送孩子上私塾启蒙,因为读书也要给孩子备纸笔,也要给老师准备束脩。甚至很多孩子还得帮家里做事,哪怕五六岁的孩子也要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但刘钧希望能够有更多的孩子不会做一辈子的睁眼瞎。

  三年的初小,朝廷会把小学设到每个乡,会提供孩子们的午餐,读书的课本纸笔,提供教师。但也只有提供到这一步了,孩子五岁入学,三年初小后也才八岁。这三年他们在家也做不了多少事情,但如果有机会可以读三年书,还是免费的,甚至能有顿免费午饭吃,刘钧相信会有很多家庭愿意孩子去读书的。

  这笔三年免费教育的成本会不少,但刘钧认为值得。

  不过他也只能是尽量劝那些适龄孩子的家长送孩子上完初小,不会强迫义务教育。毕竟这个时代的条件就是如此,三年免费教育已经算是极致了。

  但有条件的,还可以读高小,读初中读高中,甚至将来考入金陵大学、洛阳大学、长安大学,甚至是京师大学。

  等到条件适合的时候,朝廷甚至都不需要再开科举,直接以这种学校制度来培育选拔人才。

  “陛下如此重视培育民智,圣明!”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对于每个大汉帝国的子民来说,受教育都应当是他们的权利,朝廷应当尽量提供百姓受教育的机会。”

  教务卿大为感动,皇帝能说出这样的一番话,这眼光确实非一般人可比。而身为一国之君,不但说出这番话,还要把教育机构单独分设出来,还要花大价推出三年免费教育,这可就不仅仅是说的好听而已了。

  “陛下,全国都推行三年免费教育吗?如果每个乡设一所小学,那全国可是有好几千个乡,到时就需要上万的小学教师,需要许多校舍,如果再给每个孩子提供免费午餐,这开销就更大了,更不说还得准备那么多课本纸笔什么的。”

  “这些你不用担心,再穷不能穷教育,这是朝廷的职责。朝廷会尽量满足教务司这边的开支需要。”

  其实只要朝廷能真正的把税征上来,那么教育这块的开支虽然会有不少,但若与军队等方面的开支来说,只能说是小头了。而且刘钧现在的商税中,可是早就已经开征了教育附加税的。

  这部份税,如数拔给教务司的话,已经不少了。

  大汉要腾飞,需要大量的人才。而一个连字都不识的人,又能算什么人才,就是人才,也是大打折扣的人才。

  如果三年免费教育能真正推广开来,就算能让一小部份人完成这三年的免费教育,那也能大大改变未来局面。

  将来不管是军队招收士官生还是那些工坊招收技术人才,这些受过三年初小教育的人,就会成为最好的备选。

  教育是国家的基石啊!刘钧感叹着!(未完待续。)

  PS: 感谢栎阳樾、拿根棍走天下、山青盈的支持,谢谢!


[正文 第548章 日本人又作死了]

  中原已经恢复安定,许多地方都是一片丰收的景象,百姓个个喜笑开颜。秋季田里的收获,农夫们早早就预售给了粮站。现在庄稼一熟,天公又作美,正是晒场的好天气。

  大家争抢着把庄稼收回来,粮站的人也早就出动了,他们还雇佣了不少空闲的百姓,帮忙收购运输粮食。粮站充分为百姓着想,都不用百姓自己收了送送去粮站,都是他们主动下乡收购。

  一面称粮,一面就开出了粮票给足了粮款。

  粮站用银元券付粮款,百姓们也很喜欢接受这种银元券。一叠钞票,既不沉也不重。还省了他们去银行兑换,钞票拿到手,转手就能拿去交税了。

  现在各府县都新设了税务局和分局,这些吃公家饭的人也精明着,这边粮站下乡收粮,他们也就跟着一起下来收税,还美其名曰方便百姓。

  其实他们是想早点完成任务,跟着粮站收粮人员主动下乡来收税,也确实给了百姓方便。现在朝廷刷新吏治,当年张居正的考成法又推行了,甚至比过去还要严格。当官为吏,想要混日子,太难了。能者上,庸者下,若干不好,他们的位子也就不保了。

  百姓这边称了粮,拿到了粮款后,转身就可以到摆在一边的税务局的桌边排队交税赋。

  现在统一折银收税,且朝廷并不收银元,而是统一收银元券,这让百姓们轻松多了。过去田赋部份征银,每到这个时候,粮价就下跌,然后银价就上涨,一进一出,田赋虽然还是那么多,但他们实际上却等于交了两三倍的钱。

  现在好了,该多少就是多少,不多征一分一厘。甚至都不用去县里。税务局的人直接就跟着粮站的人来了,以往大家最怕见这些县里来的公家人。

  不过现在大家都不怕他们了,一来大家腰里有银票子,二来现在新朝的这些公家人。对百姓们的态度也变的好了许多,并不会随意欺负百姓,反而在大家交税的时候,还会很和气的露着笑脸。

  摊丁入亩,田赋征银。统一纳银元券后,百姓们都感觉自己现在轻松了许多。虽然新朝才建立不过半年,可大家却觉得如今的日子已经与过去天壤之别,生活充满着希望。

  地主们今年也不拼命囤粮了,如今田租收的少了,但田赋却一分不能少,摊丁入亩后,他们田多,因此也承担了大部份的丁银,虽说一亩只加了一斤。可加上赋,一亩也得十几二十斤。这在过去,可都是不用交的。

  何况今年还交了一笔换契税,又补交了五年欠税,不少地主也是着实的被割了一块肉,心疼万分。

  许多地主一时拿不出那么多现银,又不舍得卖地,因此最后都在银行借了款。现在秋收了,地主们也急着把佃户们交上来的粮食趁着现在粮价正高,全都急着出手。好换回银元券,然后交纳了今年的秋税后,再去银行还掉部份欠款。

  地主们也怕身上背债。

  不过他们也不敢有什么怨言。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