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唐朝败家子 (尹三问)



有皇帝支持,朝臣维护,东宫地位稳固,哪里还有夺嫡的可能?

偏生这话还是自己的老师口中道出,李泰更是气不打一处来,表面上似乎能衬托自己高风亮节。

但实际上,连自家老师都不帮自己谋划,当真让人失望,唉!

更惨的,那点子亲王的尊崇也从此不再有,和东宫太子陡然间有了更为显著的差别。

李世民沉吟片刻,点头道:“叔玠所言有理,准奏!”

……

贞观十二年,朝堂第一声惊雷响过。

众人还没有回过味来,第二声惊雷接踵而至。

正月十二,皇帝李世民突然宣布议定皇亲、宗室、勋贵大臣的等级,令其各统一方,世代相传,除非犯有大罪,否则世袭。

第一批以荆州都督、荆王李元景等二十一王、以功臣长孙无忌等十四人勋贵重臣为世袭刺史。

刺史乃是大唐州一级行政单位的长官,而今采取世袭制,等若父子代代相传。该州仍旧是大唐国土,但相当于是该家族的封地,世代为其管辖。

诏书一下,又是满朝哗然。

有人乐见其成,打天下的时候拼命,或者现在立下功劳爬上高位。子孙就可以享福了,得到的不仅仅是爵位传承,还有世袭的刺史官职以及相应的权势。

好啊,真好!

尤其是那些世家大族,本就有显爵,实力强大,子弟身居高位者也不少,再得到几个世袭刺史,更可谓如虎添翼,锦上添花。

但凡是都有两面性。有人乐见其成,有人赞同,自然也就有人反对,而且很激烈。

长孙无忌是首批勋贵代表人物,他立即上疏请辞,称:“臣禀承皇恩以来,形影相吊,如履薄冰;宗族的人忧心忡忡,如同置身汤火之中。

追溯夏、商、周三代封邦建土。是由于力量不能制衡诸侯,便施利于他们,礼乐作为节制修饰,多非出自王朝。

两汉罢除侯国设置郡守。免除过去的弊病,深合事理。如今因为我们这些人的缘故,又重新变更,恐怕搞乱了王朝纲纪;

而且后代愚幼无知的不肖子孙。有人会触犯国家法令,自取灭亡,更因袭封的赏赐。而遭致灭顶之灾,实在是可怜。愿陛下停止赐封世袭刺史旨意,赐我等保全性命为盼。”

坚辞不授!

于公于私,长孙无忌的理由都很充足,这项制度对国家不利,对后世子孙同样不利,请求罢停。

与此同时,房玄龄、魏征、长孙无忌、马周、李百药、于志宁等重臣皆极力反对。

其中以于志宁和侍御史马周言辞最为恳切,于志宁再三劝谏,称此非长治久安之策。

马周更是举出了尧舜亦有不肖子的例子,倘若让刺史家未成年的儿子承袭父职,万一骄横愚钝,百姓们遭殃国家也因此受到损失。

如果想取消他的袭职,则其先人功劳尚在;如欲保留袭封事,则他的罪恶已昭彰于世。与其毒害芸芸众生,毋宁割舍皇恩于已经死去的一个大臣,是很明显的道理!

就差直接明说——皇帝你难道不明白?没犯傻吧?

然后话锋一转,温言称:皇帝你爱护有功之臣让人感动,但这样做不好,到时候也会让自己为难的,所以这么做不合适啊!

总之,与长孙无忌的说辞大同小异。

并且恳请皇帝慎重,可对勋贵之家多些恩赏,从其子孙中遴选优秀人才,量才而用,方不失为上策。

言辞恳切,有理有据。

然奏疏呈上,李二陛下不以为然,在这件事上似乎铁了心,不管你们说什么,一句话——不听,不听,就是不听!

李二是刚愎自用的人吗?

谢逸这样问自己,答案不能是绝对的是或否,有些时候确实是这样。但凡是人,总有任性的时候,哪怕是君主帝王也不例外。

不过眼前这件事,谢逸觉得很古怪,不应该啊,李二只要脑袋没有被门挤,不会有这样的举措。

华夏古代历史的发展趋势是中/央集权和君权集中才是,隋唐的三省六部不就是这样嘛,宰相众多,也就不会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柄重臣,以分权达到集权的目的。

如今突然搞出刺史世袭制度,这不等于是搞分封嘛!

汉朝的七国之乱的教训难道还不够深刻,傻乎乎地开起历史倒车?

何况史书记载明确,唐朝并未实行过此种制度,至少太宗时没有。至于后来的节度使,那是玄宗实行募兵制以后的问题。

李二犯这样的糊涂,实在不应该,没道理,谢逸觉得其中有猫腻。

但具体是怎么回事,不大清楚。

自己官居弘文馆学士,职责中便有参议礼制沿革这一条,这件事要不要也上疏说一说呢?

思考再三,谢逸决定还是算了。于志宁、魏征和马周这些人的分量已经足够了,自己就不必凑热闹了。

最重要的是,名满天下的谢学士压根不会写奏疏!

看到从弘文馆抄回来的马周奏疏,谢逸连声感慨,古代人经史子集,之乎者也真不是白读的。

看看马周的奏疏写的多好,引经据典,有理有据,言辞更是切中要点,字里行间偶尔还不忘拍上一记马屁,而且文辞通顺,语句优美。

据弘文馆的人说,这是大唐奏疏的标准文体,自己却偏偏写不来,以后还怎么在朝堂上混呢?

真是伤脑筋!

幕僚,淮阳县伯府必须尽快招募几个玩笔杆的幕僚,此事刻不容缓。

……

淮阳县伯府的招聘告示还没贴出去,朝堂上的关于刺史世袭制的争论尚未停止。

所有人精神仍旧紧张,内容尚未消化之时,谁也没想到,朝堂上又是一声惊雷响起。

申国公、吏部尚书高士廉、黄门侍郎韦挺、礼部侍郎令狐德、中书侍郎岑文本撰《氏族志》,书成,呈皇帝御览。

……

ps:第二章!

第一一五章晋王开府

氏族是同一血缘关系结合的人类社会群体,其成员出自一个共同的祖先。

先秦时,姓和氏是分开的,例如秦始皇便是嬴姓,赵氏,名政。但秦汉以后,姓氏渐渐合而为一。

所谓《氏族志》,便是一本统计、整理、排列天下姓氏的文献。

既有排列,便自然有先后顺序。

很遗憾,唐朝没有按照姓氏首字母,或者笔画多少这样公平而不得罪人的排序方式。

即便有,也不会采纳。

自汉朝以来,尤其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到了隋唐已经形成士族统治的贵族社会,门第族望格外重要。

坐龙椅的是皇帝,但皇帝却少不得依赖士族,或是士族代言人,甚至与士族共治天下。

掰指头算算,朝廷官员除了少数寒门子弟,大部分都出身世家大族。最主要的便是山东士族、关陇贵族和南方士族三大集团。

编撰《氏族志》,首先登榜,排列在前的自然是这些门阀世家。

按照高士廉的排序,排第一等是山东士族,崔卢郑李王,天下皆知的五姓七望。

因为这些家族大都是从汉朝,甚至先秦时便奠基,传承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世家门阀。

他们实力雄厚,不仅经济上财大气粗,门生故吏更是满天下,朝堂政界影响巨大,还有便是家学渊源,比如范阳卢氏便是汉末大儒卢植的后裔。

相比之下,靠军功起家的关陇贵族在底蕴和传承上,多有不及,自然就略逊一筹。

所以高士廉自然而然,将五姓七望列在第一等,其中以黄门侍郎崔(民)干为首,出身于博陵崔氏。

不想《氏族志》呈上去,李世民看过之后勃然大怒。

从前次洛阳东巡时便能看出一些端倪。李世民对山东士族不感冒,甚至有意打压。

而今怎么能容忍他们排列于《氏族志》榜首,位列一等?

要知道此卷是要刊印颁行天下的,某种程度上还有法律效力,等于是朝廷承认的门第族望排行。

这不是李世民希望看到的局面!

所以有人挨骂了,中书侍郎岑文本,韦挺、令狐德等人少不得灰头土脸,甚至连申国公高士廉都没能幸免。

高士廉是谁?长孙皇后和长孙无忌的亲舅舅,兄妹俩是在高家长大,所以高士廉等于是半个“国丈”。

连“老丈人”都挨骂了。可见李二陛下的愤怒,旁人想要说点什么,见此状况,自然也就知难而退。

当然了,李世民骂人的理由很充分,为了不显的他小家子气,自然就显得冠冕堂皇。

山东崔、卢、李、郑等世家大族,素喜标榜门第族望,虽已有衰落之相。但非世族人家想与他们通婚,定要多索财物。

甚至有人丢弃原本贯,冒称名门士族,有的兄弟二人族望相等。便以妻族背景相互攀比内斗。

这是理由之一,意思是世家大族过分标榜门第,有损民风淳朴,不利于安定团结。

朝堂之上。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李世民更振振有词道:“汉高祖刘邦,贤相萧何、曹参、名将樊哙、灌婴等人均以布衣起兵。至今仍然受人推重景仰,乃是一代英豪,难道在乎他们的世卿世禄地位吗?

高氏(北齐皇室)偏守山东,梁、陈二朝僻居江南,虽然也有个别英豪,又何足挂齿?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