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民国大文豪 (薪越)



东方电影在表达上太过含蓄了,不适合美国人的口味。

这便是《杀手李昂》遭遇的困境,中国观众认为太前卫,美国观众则认为太保守,中西方文化的调和并不容易,林子轩还需要继续努力。

就这样,他离开美国,前往英国。

登上邮轮,没有带着《高堡奇人》的书稿,他的心情较为放松。

林子轩在闲暇时会猜想那些被邮寄出去的书稿遭遇的命运,会不会被出版社出版,会对这个世界造成什么影响,未来会变得不一样么?

没有人知道,只能慢慢等待着时间的流逝,未来自然会给出答案。

第二百八十六章文人的操守

林子轩来到英国的时候,徐至摩早已到了国内,他这次的欧洲之旅可以说非常的不幸。

1925年3月1o日,为了躲风头,徐至摩离开北平。

随后途经苏联的赤塔、西伯利亚、莫斯科等地,并在莫斯科逗留三天。

除了观察、聊天、看戏,徐至摩还探望了托尔斯泰的女儿,接触了一些知识分子,拜谒了列宁陵墓与契诃夫墓园。

在此期间,他为国内的报纸写了游欧漫录一文,记录了他在苏联的所见所想。

他的观察尽管浮光掠影,却是真实的记录,没有狂热的崇拜,只是客观的叙述。

“入境愈深,当地人民的苦况愈明显”,赤塔车站上满是三四岁到五六岁向旅客要钱要吃食的小孩子,以及衣着褴褛表情漠然无所事事的成年男女。

而苏联的知识分子“活像监狱里的犯人或是地狱里的饿鬼。”

至于苏联重要的文学家,托尔斯泰的女儿说:全跑了,剩下的全是不相干的

正是这一次的苏联之行,让他对苏联乌托邦产生了质疑,他看到的和中国国内宣传的苏联完全不同,他甚至认为这样的社会必将破产。

3月29日,徐至摩来到德国柏林,见到了他的前妻张幼怡,得知他的儿子不幸夭折。

受到打击和心怀愧疚的徐至摩写了怀念儿子的文章我的彼得。

他这次前来欧洲的主要目的是和泰戈尔会面,没想到当他赶到意大利的时候,泰戈尔因病离开欧洲,返了印度。

他在意大利逗留了几周,然后去了英国和法国,拜会各国的文坛名流。

徐至摩拜访了英国小说家哈代,正是那位写作德伯家的苔丝的作者。

哈代还是一名诗人,想必和他会有共同语言。

这是徐至摩的一种嗜好,每到一个地方就会去拜访当地的名流,并写在自己的文章里留作纪念。就好像集邮一样,只是他收集的是名人故事。

林子轩在美国的时候,徐至摩就已返国内。

这个时代没有全球通,联系不便。

一旦出国。就只能依靠电报通信,而且没有固定的收信地址,还要依靠别人的通知,等收到消息的时候或许早已经错过了。

林子轩是在来到英国后才得到徐至摩的消息,他的到来受到了伦敦文学界的欢迎。

这和他把新文学丛寄给弗吉尼亚伍尔芙有关。

伍尔芙把这批来自中国的小说和戏剧印刷出来。在文学圈里流传,并给予极高的评价。

在这个时代,英国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在亚洲拥有广大的殖民地,和美国的保守主义不同,英国一直采取的是对外扩张的政策。

这或许就是岛国意识,在骨子里有着对外扩张和殖民的倾向。

所以,英国人对在远东地区生的事情格外关注,特别是古老的印度和中国,更是英国文化界关注的重点。

林子轩的这套新文学丛被认为是中国和英国文学界交流的象征。

特别是林子轩的戏剧雷雨和日出更是备受关注。

英国的戏剧非常繁荣。这源于英国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这位戏剧家培养了英国人对于戏剧的热爱,英国人因此而自豪。

相对于英国政府在远东地区的残暴统治,英国文学界的精英们则怀着人道主义精神看待远东地区国家的反抗行动。

这很容易理解,就像中国文人攻击北洋政府一样,英国的文人对政府也极为不满。

换一种说法,作为一名文化人,要有独立的思想,不能屈从于政府的统治。

文人要有自己的操守,要反映社会真实的一面和批判社会的不公正现象。

这就是观察社会和监督社会的职能。

只会歌功颂德的人不叫文人。因为会歌功颂德的人太多了,只有揭露社会的黑暗,批判政府的无能才能展现文人的价值。

批评政府对于其他国家的残暴统治,正是英国文化界的一种潮流。

比如在上海“五卅惨案”生后。英国戏剧家萧伯纳曾联合各国著名人士表宣言,严厉谴责英国当局的残暴行径,支持中国人民的爱国运动。

弗吉尼亚伍尔芙曾鼓励侄子前往中国参加那里正在生的大革命。

只是这家伙到中国以后没有参加什么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而是和一位有夫之妇谈了一场轰动一时的恋爱。

林子轩的戏剧日出被认为可以和法国作家巴尔扎可的小说交际花盛衰记相媲美,描写了残酷社会对于女性的摧残,广受英国文坛的好评。

弗吉尼亚伍尔芙甚至有把这部日出搬上英国戏剧舞台的念头。

冰欣的小说因为描写中国女性在感情和生活上的问题而备受关注。鲁讯和郁达浮对于黑暗社会的揭露更能引起这些英国学者的共鸣。

他们认为通过这套籍可以较为全面的了解在中国生的事情,具有极大的价值。

于是,这套在美国备受冷落的中国新文学丛在英国倒是受到了追捧。

这和两个国家的文化氛围有关,美国读者较热衷于畅销小说,英国读者更喜欢严肃文学。

这正是为什么英国人认为美国人浮躁的原因,美国文学的根基还不够深厚。

这一次,林子轩带来了他的最新力作蝇王。

这种具有深度哲理性的小说正是英国人的最爱,而且还是荒岛文学,对于崇尚自由和冒险的英国人来说,荒岛是一种自由生活的象征。

但蝇王颠覆了以往的荒岛文学,呈现出了人性丑恶的一面。

英国文化圈的精英们非但没有觉得不适应,反而被其中的哲理思考所吸引,认为这部小说描写了整个世界的缩影。

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文化界开始了对于战争的反思。

如果把世界上的各个国家当作一个个孩子,英国无疑是其中最强大的孩子之一,其他被殖民的国家则是弱小的孩子。

那么,强大的英国应该怎么管理这座荒岛,让这座荒岛繁荣展,而不是毁于一旦。

这给英国的殖民政策提出了一个难题。

他们觉得林子轩在小说中表达了一个具有普通意义的世界性问题,光是凭着这一点蝇王就已经是一部经典小说了。

有了蝇王,林子轩在英国文化圈的次亮相可谓是非常惊艳,震动了英国文坛。

第二百八十七章不能忘却的纪念

林子轩在伦敦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参加各种文坛聚会,和伦敦的文化精英们交流。

这些人希望通过林子轩来了解真实的东方文化,而不是道听途说。

在有关中国的文化和现状上林子轩尽可能的客观叙述,纠正西方人对于东方人的误解,如果牵涉到别的话题,他就保持倾听,偶尔发表意见。

没有人全知全能,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还是不要妄发议论的好。

通过以前的书信来往,他知道这些人都较为大胆,特别是布卢姆斯伯里团体的成员,经常挑战现存的社会秩序和国家机器。

1910年2月10日,弗吉尼亚伍尔芙假扮阿比西尼亚的门达克斯王子,她弟弟亚德里安假扮她的翻译,前往韦默斯访问英国海军的无畏号战舰,得到了热情的接待。

整个骗局设计得天衣无缝,完全将舰队司令蒙在鼓里。

他们通过这种大胆的举动和出格的言论来抨击政府,表达自己的思想。

只是伍尔芙却是一名精神病患者,不发作的时候是一位才思敏捷,大胆独立的女性,一旦精神病发作,就会有****的念头。

或许正是因为被疾病折磨,才让她写出很多著名的意识流小说。

1925年前后是她创作的辉煌时期。

5月份她出版了小说《达洛维夫人》,广受英国文学评论界的好评,这部小说后来被时代杂志评为19年至2005年百部最佳英文小说之一。

林子轩看到的是一位言谈风趣,性格开朗的女人。

她的思维极具跳跃性,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有时候会跟不上她谈话的节奏。

这和东方人聊天总是慢条斯理,话到嘴边留三分的习惯截然不同,中国人讲究言多必失,所以说话时往往要在心里想上一想。

伍尔芙觉得林子轩过于沉默,这和书信中那个提出许多奇妙见解的形象不太符合。

但她并不怀疑林子轩的写作才华,毕竟有作品作为证明。她只以为这是东方人的含蓄。

林子轩前来英国有两个目的,一个是在英国文学圈刷一下存在感,第二个就是发出自己的声音,或者说发出来自中国的声音。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