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子轩看了周建仁和章西琛的文章,发现不过是把西方的观念断章取义,重新阐述罢了,没有什么新意。
他们认为西方的一夫一妻制度不好,存在很多弊端,坚持他们那一套性自由和性解放。
林子轩对此颇为无语。
一夫一妻制度或许有着诸多问题,但可以说是最能保障女性权益的一种婚姻制度了,否则也不可能被世界上大部分国家认同。
难道一夫二妻和一妻二夫这种制度会更完美么?
真是死不悔改,他把这两篇文章给抽了出来,不给予刊载,并亲自写了一篇文章。
“章先生和周先生以为从西方找到一点极端的女权思想,就是新潮和时髦,就是所谓的真理。哗众取宠,误导读者,还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被批判后竟然觉得受到了多大的委屈。自认为是先锋人物,遭到旧势力的打压,心怀怨愤,殊不知自己传播的是西方的糟粕,和中国的国情不符。”
“他们所推崇的瑞典女权主义者爱伦凯其实根本不赞成新女性。他们故意忽视这一点,只选取对他们有利的言论观点,断章取义,这不是做学问的路子。”
“两位先生不研究西方好的东西,专门研究这些歪门邪道,还因此沾沾自喜,实在可怜。”
“本刊物以后不接受这种骗稿费的文章,请好自为之。”
林子轩在后世网络上也算是骂战高手,来到这个时代用笔名偷偷的骂过几次,一直觉得不能尽兴。这一次他用的是自己的名字,感觉很爽。
在四月份出版的《现代评论》上就出现了这篇文章,为这场关于“新性道德”的大争论添上了一把火。
章西琛和周建仁并不甘心,把稿子寄给其他的报纸和杂志。
然而,一般有影响力的报纸和杂志都拒绝刊登他们的文章,导致他们没有地方发表。
这不是林子轩造成的,在这个言论相对自由的时代,他还没有这么大的势力,能够影响到各家报纸。
主要是两人的观点不被大众所接受,那些报纸和杂志都不想引火烧身。
于是。两人就把文章寄给了鲁讯,请鲁讯代为介绍杂志刊载。
如此一来,他们把鲁讯牵扯了进来。
鲁讯把这两篇文章发表在《莽原》上,并附上了一篇评论性的文章。
“近几天收到两篇文章。是答陈达齐先生的《一夫多妻的新护符》的,据说,《现代评论》不给登他们的答辩,又无处可投,所以寄到我这里来了,请为介绍到可登的地方去。”
“诚然。《妇女杂志》上再不见这一类文章了,想起来毛骨悚然,悚然于阶级很不同的两类人,在中国竟会联成一气。”
“可是我总以为章周两先生在中国将这些议论发得太早,——虽然外国已经说旧了,但外国是外国。可是我总觉得陈先生满口“流弊流弊”,是论利害,不像论是非,莫明其妙。”
“至于林先生认为这些议论是糟粕,对如今的国家有害,我以为如果不传播进来,怎么能预知是否有害呢?总要让人了解和判断,争论一番,才能确认是否有害,否则便是一言堂,独断专行,不足取也。”
这篇文章看似公允,对两方都有评论,实则还是有维护章西琛和周建仁的意味。
这件事的结果是章西琛从商务印书馆辞职,周建仁被调去编辑《自然界》杂志。
后来,章西琛创办了一份《新女性》杂志,继续宣扬他的观点,而且创建了开明书局,成为林子轩的竞争对手。
这次争论只是一个开端,《现代评论》和《语丝》的论战才刚刚开始。
论战的起因是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反对校长杨阴榆的事件,也被称为女师大风潮。
杨阴榆于1884年出生在江苏无锡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
1907年获公费东渡日本留学,进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学习,1918年赴美留学,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获教育学硕士学位。
1924年被任命为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女大学校长。
杨阴榆按照从西方学来的教育理论,在学校强调秩序、学风,并要求学生只管读书,不要参加过问政治活动,把学生游行示威视为学风不正。
这就和学生产生了矛盾,特别是一些学生中的激进分子。
这些激进的学生中有一位叫做许广评。
1925年1月,女师大学生自治会向杨阴榆递交了要她去职的宣言,请求教育部撤换校长,4月,教育总长章时钊强调整顿学风,公开支持杨荫榆。
这场风潮愈演愈烈,直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现代评论派中存在着诸多不同的政治倾向,比如说陈原,就支持杨阴榆,反对学生闹事,从而和鲁讯展开了一场著名的论战。
有意思的是这次风潮背后的故事。
学生冲锋在前,各方势力在幕后操控,有人被利用,有人得到了爱情。
后来,许广评对此做了反省:“而且公举你出来做事时,个个都说做后盾,个个都在你面前塞火药,等你灌足了,火线点起了!他们就远远的赶快逃跑,结果你不过做一个炸弹壳,五花粉碎。”
第二百六十二章小孩子才分对错,成年人只看利弊
林子轩之所以注意到女师大风潮,是因为最新一期的《现代评论》上就有此类的文章。
还因为一个叫做刘合珍的女子,此时刘合珍正是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自治会主席,是这次风潮的主要组织者和参加者。
在后世,不少人都知道刘合珍,因为鲁讯写了一篇叫做《纪念刘合珍君》的文章,这篇文章被选入了语文课本。
这就是文学的力量。
如果鲁讯没有写这篇文章,那么后世的人或许根本不会记得这位被军阀杀害的女子。
林子轩在后世看过女师大风潮的前因后果,这并不是一件普通的学生和校长之间的矛盾,而是有人在幕后推波助澜。
鲁讯和许广评的信件就很能说明问题。
鲁讯在信中说道:“可是据我看来,要防一个不好的结果,就是白用了许多牺牲,而反为巧人取得自利的机会,这种在中国是常有的。”
许广评则回复道:“我的目标是不满于杨,而因此而来的举动,却也许被第三者收渔人之利,不劳而获,那么,我也就甚似被人所‘利用’了。这是社会的黑暗,傻子的结果。”
两人都知道自己被人利用了,但利用他们的人和他们站在一边,而且颇有势力。
所以他们不仅要保持沉默,还要冲锋陷阵,为幕后的人驱使。
如果把一切挑明,那么这次女师大风潮就失去了纯洁性,沾染上了政治色彩,被人抓住攻击的把柄。
刘合珍和许广评都是学生自治会的骨干,在风潮中表现的尤为抢眼。
她们以为自己站在正义的一边,没想到被幕后势力给操纵了,这位幕后的人物正是把杨阴榆弄下台后女师大的新一任校长易赔基。
易赔基在教育界颇有声望,曾经做过北洋政府的教育总长,他和北大教授李石增是亲家。
在中国的文化界和教育界,他们这一派称为留法派。以李石增为主。
由于教育背景的差异,留法派和留学英美的学人形成抵交相争的局势,而逐渐式微、遭到边缘化的留日学人则支持留法派,共同对抗咄咄逼人的英美派。
这就像是三国时期吴国和蜀国联合抗曹一样。
有了留日派的支持。留法派在此时的教育学术界形成了一股不可小视的力量。
所以说,在中国生活就不可避免的加入到各个圈子里来,有人的地方就有圈子。
这样就能够理解为什么鲁讯甘愿受到驱使了。
等到易赔基当了新校长,他立刻就不再管这些事情,而只管教书了。
时任女师大国文系主任的郑典在后来的回忆文章里称:“到了复校以后。校长继任有人,他就事事谦退,只管讲课了。这是多么值得敬佩的风度啊!”
在大量女师大风潮的叙述中,英雄鲁讯在戏台中央英勇作战,学生们群情激昂,易赔基以及背后的李石增或不见身影,或像个跑龙套的,在前台一闪而过。
然而,事实总是让人难以接受。
杨阴榆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和英美派的代表人物胡拾是校友。这就是为什么现代评论派力挺杨阴榆的原因了。
说到底就是留法派和留日派联合起来对英美派的一次反击。
鲁讯在这次事件中最大的收获就是认识了许广评。
在这次风潮中他如此英勇奋战,几乎以一人之力就把现代评论派打的落花流水,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爱情的力量,或者说冲冠一怒为红颜。
林子轩留学美国,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他和杨阴榆同一年进的哥大。
杨阴榆到美国留学的时候已经三十四岁,林子轩才刚刚十八岁,两人的交往并不多,只在哥大留学生聚会的时候见过几次。
在他的印象中,杨阴榆性子和婉。对学业很用功,和他这种在美国混日子的人不同。
有了这份情谊,林子轩自然不会攻击杨阴榆,也不想参与这次论战。
相似小说推荐
-
穿越一八五三 (酥酥麻麻) 起点VIP2016-04-05 清史民国十九世纪,是西方列强瓜分世界的时代,也是中华民族堕入深渊的开端,如果有一个穿越者...
-
超级兵工帝国 (龙魂在华夏) 起点VIP2016-03-31 架空历史兵器工业专家肖卫国在一次未来主战坦克的新型动力系统测试中被炸穿越了,来到一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