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民国大文豪 (薪越)



她邀请林子轩参加,林子轩想了想,没有去。

其实,在这个时代,参加悼念列宁的活动没什么,只是他觉得自己和列宁不怎么熟悉,没必要凑那个热闹。

他倒是想起了在后世流行了一阵的苏联文学。

林子轩曾经看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对女主角冬妮娅印象深刻。

这一时期的苏联文学大多以描写十月革命为主。充满了革命的浪漫主义,展现了革命者坚定的信念和乐观主义精神,产生了不少优秀的小说。

但也有一些不关心政治的文学团体,它们宣扬非政治倾向的美学观。歌颂本民族过去时代的“伟大”,推崇古代语言和诗的形式的“纯美”。

当然,这些人有点不合时宜。

从后世的角度看,只有真正反应社会现实的文学作品才具有长久的生命力,那些歌功颂德的小说迟早会被人遗忘。

林子轩印象深刻的有一篇叫做《日瓦戈医生》的小说。

这是帕斯捷尔纳克在1956年创作的带有自传体色彩的小说。

帕斯捷尔纳克在创作《日瓦戈医生》时曾说过:“我想在其中提供出最近45年间俄罗斯的历史映像。”

作者通过十月革命和内战前后的经历。塑造了一位诚实、正直,但思想极为矛盾的俄国旧知识分子形象。

小说的主线是日瓦戈的生活史。

他既是一位医生,又是一位诗人和思想者,他的活动、言论和思考构成作品的内容主干。

而他本人又以诗歌和札记的形式记述或表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

小说描写了革命暴力的失误和造成的惨相,较为深刻和多方面地表现了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以及革命时期社会付出的沉重代价。

因此,这本小说在苏联被禁了。

1957年被意大利出版商偷运出境,并在米兰以俄文发行。

隔年又发行了意大利文和英文的版本,并在西方社会得到了极大的反响,为作者赢得了195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另外还有一本《静静的顿河》。获得了196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作者肖洛霍夫展示了1912到1922年间,俄国社会的独特群体——顿河地区哥萨克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以及国内战争中的苦难历程。

但作者被不少苏联文艺评论家批判为“异见分子”、“布尔乔亚的同路人”,说他是在宣扬“富农思想”。

肖洛霍夫为意识形态对立的东西方两个世界共同认可。

他也是惟一既获斯大林文学奖,又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这在苏俄文学史上绝无仅有。

这可能和他在每一个重要时期都站在苏联的主流意识形态一边有关系。

有意思的是,这几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苏联作家都有过交锋。

1958年,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苏联对此反应强烈,苏联作家协会将帕斯捷尔纳克开除,只是在他作了检讨并拒往领奖之后才恢复其会籍。

肖洛霍夫曾发表谈话,说“《日瓦戈医生》无疑是反苏的。把一个人开除出作家协会并不是在经济上使他为难,而是要激发他的天良。”

在1967年5月召开的第四次苏联作家代表大会上,不同倾向的作家展开争论。

著名作家索尔仁尼琴在给大会的一封信中提到出版自由的问题。

肖洛霍夫对一些青年作家的政治态度,特别是对“出版自由”之类的呼声感到恼火。认为这些作家是“持不同政见”的异己分子。

他宣称:索尔仁尼琴蹲过监狱,没经受得住严酷的考验,发疯了,不能让这样的人写作。

索尔仁尼琴便反击说:《静静的顿河》是肖洛霍夫剽窃他人作品而来。

索尔仁尼琴在1968年因作品《第一圈》无法在国内出版而在境外发表,被开除出作协,随后获得1970年诺贝尔文学奖。

1976年。他因出版描写极权主义的巨著《古拉格群岛》被驱逐出国,苏联解体后才得以回国,而《古拉格群岛》也被列入俄罗斯的中学教科书。

对于林子轩来说,苏联的文学既让他熟悉又感觉陌生。

在后世,他上学的时候就学过高尔基的作品,那首散文诗《海燕》可是如雷贯耳。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这句话在后世很少有人不知道,苏联的小说也能读到,但总觉得有点隔膜。

或许是因为在他生活的那个年代苏联已经解体了,成为了过去式,对于过去,人们大多只会怀念,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忘记。

那段属于苏联的时代已经结束了。

但在1924年,苏联的辉煌才刚刚开始,苏联文学也刚刚起步,高尔基完成了他的自传体三部曲,苏联文学在革命的浪潮下绽放出全新的生命。

然而,林子轩却感觉那就像是另一个世界的文学。

第二百零六章过年

或许是因为冯程程怀孕的原因,今年过年家里格外的热闹,来往的亲戚多了不少。

即将为人父的林子轩也成熟起来,不再像往年一样找借口躲避。

他终于坦然的接受了自己在这个时代的身份,作为林家的长房长孙,担负起这个家族的兴衰荣辱,而不是像局外人一样的冷眼旁观。

这就是他穿越三年来的心路历程。

从最初的茫然到如今的坦然,林子轩改变了很多,他和这个时代正逐渐的融合。

正因为如此,他才会更加的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能因为自己的冒失给家族带来灾难。

他和冯程程陪着亲戚说话,彼此问候,拉近关系,就像是一个真正的民国人一样。

如果说前两年的林子轩给亲戚的感觉是冷淡和疏离,像是一个闹别扭的孩子,现在的林子轩则亲切而温和,同时带着一丝威严。

这是成熟和稳重的表现。

或许到了现在,他才真正的成为林家的人。

这种改变让林伯清很欣慰,他觉得正是因为有了孩子,才让林子轩变成了成年人,懂得了自己的责任。

今年没有回老家,就在上海租界内过这个春节。

说起来,自从民国成立后,为了推广公历,和西方社会接轨,政府把元旦定为新年,而取消了农历新年。

政府部门和学校在元旦放假三天,而春节则不放假,正常上班。

作家老社写过一篇《我的母亲》,回忆他1918年在北平方家胡同小学当校长的事情。

按照北洋政府的规定,到了阴历年的年尾,学校照常上课,除夕不许回家祭祖,大年初一也不许回家拜年。

老社怕母亲一个人在家寂寞,特意请了两个小时的假回家探望母亲。

这不仅是对公务员的规定,对民间也是如此。如果发现有人违背,会被当成反动派。

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百姓会私下里互相拜年,也会祭祖。只是不怎么公开而已,而且北洋政府也没有那么大的精力管这些事情。

到了1920年之后,政府对民间过春节的事情基本上不再干涉。

在上海租界内,更为自由,西方人虽然不过春节。可也不会禁止中国人过春节,西方人也要照顾中国的传统。

林子轩带着林晓玲和阮玲钰一起放鞭炮,冯程程在远处看着。

在这个时候,周围不时响起鞭炮声,很有过年的氛围,上了年纪的人在客厅里坐着喝茶聊天,年轻人则会四处走动,彼此交流。

放完鞭炮,林子轩回到冯程程身边,牵着手。陪她一起看着远处的热闹。

这一年就这样过去了。

大年初一才是拜年的高峰期,这个时代没有短信可以群发,林子轩就用电话给那些关系较远的人电话拜年,而关系亲密的人则要上门拜年。

其中最重要的人就是冯敬尧了。

来到冯家,冯敬尧很高兴,虽然每周都能见面,但过年毕竟不同。

何况女儿怀了身孕,让他心里有了寄托,他正在把势力向着公共租界发展,只是进行的并不很顺利。双方都有死伤,接下来就会谈判。

当然,这些事情冯敬尧没必要说出来。

他吃饭的时候随口提醒自己的女儿和女婿最近没事不要到公共租界去,那里比较混乱。

他同时还派了保镖暗中保护。

在冯家吃完晚饭。林子轩和冯程程便返回家中。

在他去别人家拜年的时候,也要接受别人的拜年,平禁亚等一批员工自然要来给林子轩拜年,这是作为下属的自觉。

领导不会记得谁来拜年,可却会记得谁没来拜年,这是职场的常识。

林子轩给旗下的员工放了三天假期。这已经很大方了,那些外国的洋行根本就不放假,而工厂的工人只有一天假期,有些工厂甚至没有假期。

真的有事可以请假,但没有薪水。

他要趁着新年发行一期新年特刊,特刊主要是回顾过去一年发生的事情,除了回顾外,还有评论,以及对新的一年的展望。

其实可以叫做年鉴,因为是万象书局发行,所以叫做《万象年鉴》。

在林子轩的设想中,要把这份年鉴一直做下去,作为对历史的记录,要做到不偏不倚的态度,忠实于历史,不受任何势力的影响。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