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民国大文豪 (薪越)



他提供大纲和背景设定,其他人填充情节,然后由他审阅。

如果写的还算可以,又能得到读者的认可,就继续运作下去,像流水线一样的出产畅销小说,否则就当作一次尝试好了,反正也没什么损失。

第一百六十一章文化倾销战略

一个星期后,林子轩把工作室写的稿子收上来审阅。

他给了这些人第一集的设定,大概能写上十万字左右,不过这些人只写了八万字不到。

林子轩原本以为是他们的写作水平不行,不懂得拖剧情和灌水,这可是网文的两大法宝。

但他看了以后才知道,这些人完全理解什么是灌水,环境描写是一段一段的,甚至一张桌子都要写上一大段,大量的对话充斥其间,让人觉得好像是在唠家常一样。

可就算是这样,还是没有凑够十万字。

林子轩看了一会就找到了原因。

原因是这个时代的文人文笔太好了,不会后世那种大白话的叙述方式,就算是啰嗦,也啰嗦的很有文采。

这让林子轩非常汗颜,如果是他写这类小说,一定是通篇的大白话,一个意思翻来覆去的说,唯恐读者不明白。

这就难怪一些文人攻击他的小说没有文采了。

看来找这些人代写算是找对了,他们写出来的小说才真正符合这个时代读者的阅读习惯。

唯一的瑕疵是这些人的写作风格不够统一,看起来更像是拼凑出来的小说。

这也是代写小说的一大特点,由于代写的人经常替换,导致前后文风不尽相同,很容易被读者发觉,应该找人审核一下,尽量统一风格。

不过通俗小说说到底就是消遣娱乐,只要情节吸引人,其他缺陷可以忽略。

总体来说,林子轩比较满意,便让平禁亚继续这种经营模式,培养一个写手团出来。

平禁亚不由得意气风发,有了这批写手每日提供的稿子,他终于能把《通俗小说周报》改成《通俗小说日报》了,这是万象书局向前迈出的一大步。

这些小说将来还会出版发行,这又是一笔收入。

这些作者也不局限于写小说,还可以写小品文和杂文,必要时还能参与论战,这是万象书局的后备力量。

他似乎看到了一家大型出版社正在向他招手,而他正是这家出版社的领军人物。

这个时候,他下意识的忽略了林子轩的存在。

经过这件事情后,林子轩开始了发散思维,这种写作模式不必局限于中国,还可以写外国小说,而且是大批量的写作。

他脑海里有不少只知道大概情节,却没看过原著的小说。

比如《超人》和《变形金刚》之类的故事,他看过电影和美剧,如果写下设定和大纲,找一批精通英文的作者写这类小说,会不会在美国获得成功呢?

反正只是通俗小说,不是那种需要精雕细琢的文艺小说。

想想还真有这个可能,这样的话,就可以把这些小说倾销到美国去,在赚钱的同时,也能影响到美国的文化。

如果以后好莱坞要拍摄这类电影,就要问问林子轩同不同意了。

这样类推下去,日本的小说和漫画,苏联的小说,英国的小说……

林子轩可以向全世界倾销文化产品。

当然,这只是他的一个想法而已,想要实现需要极其庞大的工程。

首先,在这个时代的中国,精通英文的人并不多,他们可以找到很有前途的工作,为什么要帮你代写小说呢?

比如周瘦绢就精通英文,可他是《自由谈》的主编,不可能帮你写《超人》这类小说。

其次,这些小说能不能获得成功还是未知数。

毕竟时代不同,人们对阅读的需求也不一样,在后世畅销的小说放在这个时代可能会扑街,所以要慎重的选择。

最后,这是一个长期的计划,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不是林子轩一个人能够完成的。

他需要一个能够长期合作的团队。

虽然有着诸多困难,但对于穿越者来说,没有挑战的人生太过无趣了。

林子轩准备在上海做一个实验,上海的租界内有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人群,说是一个联合国都不为过,他们有着各种不同的文化和习俗。

只要摸清楚他们的阅读习惯,就能知道什么小说会在他们的国家畅销。

当然,也有例外,比如俄国人。

来上海的俄国人都是逃难来的,你要是写《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种推崇苏联革命的小说,一定不会受到他们的欢迎。

林子轩想首先拿日本人做实验,日本对中国倾销商品,林子轩就把文化反倾销过去。

1915年,公共租界内的日本人已达到7169人。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纺织业大规模投资上海。

1923年,上海到长崎定期航线开设,公共租界内的日本侨民继续增加,达到了2万人以上,而且平均每天都要增加5名日本商人。

如今的虹口区,已经成为日本人的社区。

日本人在虹口建立学校,用日语教学,教导日本礼仪,建立银行和医院,采用日元进行交易,可以说,虹口已经和日本国内没什么两样了。

只要小说和漫画在虹口区的日本人里受欢迎,就能卖到日本本土去。

林子轩和日本人的关系不好,而且中国小说想要进入日本并不容易。

他要找一位日本人作为中间人,利用这个中间人把小说倾销出去,赚取日本人的钱财。

他想到了一位日本人,此人叫做内山丸造。

林子轩知道内山丸造,是从后世鲁讯的文集里看到的。

何况,他在上学的时候也学过阿累的《一面》,那是一篇课文,讲了作者1932年在内山书店见到鲁讯的情景。

1934年5月,上海的小报《社会新闻》在第七卷第十六期刊登了一篇短文《内山丸造底秘密》,其中写了内山丸造是日本小特务的事情,每月领取两百块薪水。

还污蔑说和内山丸造交好的鲁讯也是日本特务。

在那个特定的年代,小报这种程度的攻击是正常现象。

为此,鲁讯在《伪自由书后记》中进行了驳斥。

即便是在后世,这件事也一直没有确凿的证据,大多都是根据那份1935年《社会新闻》的报道进行的加工。

林子轩不管内山丸造的身份如何,他只是想找一位中间人而已。

从后世的资料看,内山丸造也乐于把中国的书籍介绍到日本,对于日本国内的文坛和出版社比较熟悉,是一个合适的人选。

第一百六十二章奇怪的客人

这段时间中国人和日本人的关系闹的很僵,林子轩来到虹口的时候就发现周围大都是戒备的目光,日本巡捕拦下他的车子,进行了盘查。

林子轩坦然应答,他就是来转一转。

他怎么也算是上海滩的名流,日本巡捕就算是不认识他,但看着证件上的名字也知道林子轩的身份。

虽然弄不清楚林子轩的意图,不过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日本巡捕也不敢把林子轩抓起来。

否则事情一旦闹大,就会很难收场。

在巡捕眼中,这个中国人或许正希望如此,他们放林子轩进去,却跟在车子后面监视着。

林子轩要去的地方是北四川路余庆坊弄口旁的魏盛里,内山书店就在那里。

他没想到这个藏在小弄堂里的书店还挺有名气,很多有日本留学背景的中国人都知道,因为这里是上海极少卖日文原版书籍的地方。

这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在日本留学的中国留学生回国后喜欢看日文原版书籍,好像不如此就无法证明自己曾经在日本留学一样。

林子轩非常理解这种心理。

因为他在书房里也会摆放不少英文原版的书籍,虽然他从来不看,可总是一种象征,特别是有在美国留学的朋友来访的时候,还会翻开来展示一番。

林子轩虽然觉得别扭,但这是这个时代的普遍现象。

到了在西方留学的留学生聚会的时候更为夸张,在交流中有人用法文,有人用德文,只懂英文的都不好意思开口,至少也要懂得三门外语才算是在西洋留过学。

所以,林子轩一提起内山书店,很快就得到了地址。

他对北四川路并不陌生,阮玲钰以前上的崇德女校就在这条路上,他找到内山书店,店面并不大,条件比较简陋,似乎还没有发展起来。

林子轩觉得自己应该是来早了。

现在的内山书店还在发展期,内山丸造恐怕要等到几年之后才会有能力把中国的书籍介绍到日本去。

这是穿越者经常会犯迷糊的地方。

林子轩心中想的事情是未来会发生的,而不是现在,中间存在着时间差,如果处理不好这个时间差,很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决定。

就像那次和宋子闻的矛盾一样。

他把事情看的非常大,因为宋子闻在未来很有权势,可在这个时间点上,宋子闻不过是个银行的打工仔而已,没什么可怕的。

这一次也一样,他把内山丸造当成几年后的那个内山丸造了。

算了,既来之,则安之。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