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这种恐怖威胁的方式,荷兰人垄断了香料贸易,收取了比葡萄牙人、英国人更高额的利润率,他们的香料出售到欧洲可以获取七倍的利润。
虽然高档的瓷器和丝织品卖给贵族的利润率更高,但是香料贸易可是跟生丝、棉布一样是一种大宗商品,获取七倍利润那简直是让人热血上头的贸易了。
相比香料贸易,利润率在百分之一百七十左右的棉布,百分之三百多的生丝,显然香料才是最为重要的。
而杨潮以对等的商业原则,要求荷兰人开放香料群岛的贸易,不怪拿骚变色了。
“尊敬的忠义伯爵,您这个要求东印度公司不能答应!”
拿骚咬着牙拒绝了,尽管这有可能会造成谈判的破裂,他也不能答应,甚至考虑都不能,毕竟相比于握在自己手里,每年带给东印度公司五到七倍利润的香料,被中国人捏住的瓷器和生丝的贸易地位就不够了。
“那么好吧。既然东印度公司不愿意接受我到香料群岛贸易,我想你应该理解你们要求在我国近海建立据点的要求有多过分了吧。”
杨潮叹道。
拿骚道:“这完全是对我们双方都有利的,东印度公司建立商馆无损于您的利益。”
杨潮道:“这个问题没有谈判的余地。今天就谈到这里,东印度公司的铸炮工匠到来之日,丝绸关税立刻降低到百分之三十。至于你说的粮食贸易,如果东印度公司能够答应我一个条件,倒不是不能谈。”
拿骚忙道:“伯爵有什么条件?”
杨潮冷声道:“禁绝锡的贸易!”
拿骚一愣:“这个请允许我考虑一下。”
谈判到此告一段落,谈判桌上杨潮是强硬的对手,但是结束谈判后,杨潮就是热情的大明伯爵了,又让人请拿骚去金钗楼观赏中国艺术,又让茶艺姑娘给他表演茶道等等。
拿骚今天的心情就好多了,虽然主要目标没有完全达成,但是进展还是不小的。
他之所以昨日那么沮丧,不是他不够沉稳,相反他是一个经验丰富的管理者,心态不该那么剧烈波动,只是对中国太重视了,现在东印度公司收益最大的商馆是日本商馆,可是谁都知道中国比日本大了一百倍,日本有白银之国的美誉,而大明朝则是号称白银黑洞的,如果能把这黑洞中的财富敲出来一丁点,那就是巨大的利润啊。
所谓关心则乱,昨日杨潮的强硬让他看到谈判有破裂的迹象,因此才会沮丧。
可是今天杨潮态度稍有缓和,起码同意了用铸炮工匠换取丝绸税率降低,而且表态可以接受荷兰人切入粮食贸易,这是一个巨大的好消息。
只是拿骚还得考虑一番。
“各位敬爱的董事:
事情有了新的进展,在我的努力工作之下,伯爵答应降低丝绸和各种丝织品关税到百分之三十,但是我不得不代表东印度公司答应替伯爵在西方招募技艺精湛的铸炮工匠,我想这一点对于各位董事来说不是什么困难的问题。
另一个进展是伯爵对粮食贸易有松口,但是提出了一个十分特殊的要求,他要求禁绝锡的贸易。公司将锡贩运到台湾的利润率为百分之一百五十,如果损失的话,对公司显然是一个非常痛心的损失。但是考虑到中国的粮食贸易量,应该有很大的机会弥补这种损失,所以我必须做一份详细的评估,如果评估表明粮食贸易完全可以弥补锡贸易的损失,并且大大盈余的话,我打算答应伯爵的要求。”
拿骚再次写信将工作纪律下来,这些信件最后会一次性的寄回荷兰,等同于他的工作报告。
中国的粮食贸易额是巨大的,因为人太多了,光是南京就有百万人口,以每年每人五担粮食消耗,以二两一担的售价计算,每年光是南京一城的粮食贸易额就打到了一千万两。
一两银子大概是三荷兰盾,仅一年就有三千万盾的贸易额,不怕拿骚不动心。
不过杨潮允许荷兰人介入大明粮食贸易,对自己也有好处,毕竟自己努力了这么久,可是依然无法压下粮价,夏粮已经下来,杨潮通过各种方式,也只是将粮价稳定在二两左右,远远比不上几年前的一两银子一担粮食的价格。
关键还是湖广的失去,让江南失去了大粮仓,虽然自给尚能自足,可是价格就高多了,如果荷兰人能从南洋一带带来更多的粮食,取代湖广当初的地位,江南粮价是能降下来的。
不过杨潮要禁绝锡贸易的要求就有些奇怪了。
拿骚绝对不会想到,禁绝锡是因为锡是铸造铜钱的必需品。(未完待续。。)
第四百一十三节禁绝私钱
坐江山比打江山更难,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原因是治理国家比指挥战争更复杂。
这一年多来,杨潮打了两次扬州之战,打了一次长江水战,打了两次太平府战役,先后跟清军大将多铎、阿济格兄弟,还有皇太极的长子多铎大战。
但是杨潮觉得,相比起惨烈的战争,稳定江南经济,才是更让自己头大的事情。
当时清军逼近南京,弘光皇帝朱慈烺弃城,南京顿时大乱,附近贫民甚至闯进皇宫抢劫和偷窃。
如果把这动乱仅仅当成暴徒趁火打劫就太武断了,要知道在皇帝弃城三天之后,南京城的粮价达到了十两一担,这种情况下,很多人其实已经吃不起饭了,同时意味着经济处在崩溃的边缘。
经济崩溃往往就意味着社会秩序的崩溃。
杨潮回兵南京,很快就稳定了战局,但是粮价却持续了长达一个月的高价,均价达到五两一担,哪怕杨潮将四面之敌全部击退,市场依然持续了三两一担的高价长达五个月以上,搞得南京一片萧条。
直到杨潮开始改革收税制度,从豪族手里挤出了大量的隐匿土地,收取了今年的夏粮后,才将粮价压到了二两银子。
其中付出的辛劳,比打一场危险的战争要大多了。
虽然粮价高企,但是在乡下,普通农民却根本无法得利,因为一条鞭法的施行,朝廷只征收银子。老百姓要交税。需要在粮食收获后先卖出粮食。然后才能交税。
但是每到这时候,粮商和豪族就开始连手压低粮价,官府压迫农民交税,最后农民只能贱卖粮食,等他们青黄不接的时候,豪族和粮商反而开始高价向他们出售粮食,一来一回就能让很多百姓破产,土地卖给豪族。甚至儿女都要给人做奴仆。
这种事情从古至今都有,不是张居正一条鞭法的问题,任何法律都有漏洞,而有钱有势的人总能利用优势获取利益,张居正施行一条鞭法的初衷有两个,一个是增加朝廷税收,另一个也有降低老百姓负担的目的,张居正之前大明朝实行实物税,种粮的交粮,种桑的交桑。养蚕的交茧,但是那时候官吏同样在欺压百姓。以交粮为例,他们私自用大斗收粮,踢斛淋尖搞的百姓要多交很多粮食。
张居正本想收钱的话,官吏就没有借口踢斛淋尖了,可是他想不到的是官府会有其他更恶劣的方法来对付老百姓。
反正只要是法律,总是有钱有势的人占便宜,这点上永远改变不了。
杨潮自然是知道种种弊政的,因此去收粮的时候,杨潮没有给奸商和豪族勾结的机会,在各县设置粮仓,直接征收粮食,官府的定价是一担米一两银子,这样老百姓就有了选择,如果粮商给的粮价太低,低于一两银子了,他们直接把粮食卖给官府交税,如果粮商出价高他们就卖给粮商。
最后平抑物价的结果就是,老百姓终于得到了一两银子的稳妥收益,相比往年丰收了还落泪的结局,实在是好太多了。
以一两银子向老百姓收粮,自然不可能一两银子卖出去。
手握八百万担粮食的杨潮,一开始没有动手,任由市场运转,但是粮商们依然高价卖粮,南京城的粮价仍然高达三两一担,这时候杨潮才不得不出手,大量将粮食运往南京,二两一担的无限量供应,这才将粮商的企图打压下去,粮价才恢复到了二两银子一担。
杨潮也没有太过分,给他们留了一两银子的利润空间,算是他们将粮食从农田里收上来,然后运转到各个市场的管理费了。
相比过去十两、五两的价格,二两银子也是能够接受的价格,虽然城里生活压力还是比过去大,农民却比往年收益大了一些,农民没有收益,生产热情自然不会高,粮食产量就提不上去。
至于粮商们没有获得暴利,豪族们没能兼并土地,他们有怨气也没有办法,杨潮必须让他们接受自己的规矩。
稳定了粮价,就稳定了基本的经济秩序,杨潮于是就又把目光盯上另一个领域了。
私钱!
大明大大小小的钱庄、银号和当铺,许多都涉足制造私钱的领域,而且是主营业务。
大明初期敢铸私钱,朱元璋、朱棣这种皇帝,那是绝对不能容忍的,直接砍头了事。
可是私钱的利润太丰厚了,依然禁不住,不过明初朝廷铸的制钱质量好,分量足,私钱还不是太猖獗。
到了大明中期以后,经济更为繁荣,需要的货币流通大大增加,市场上严重缺钱,结果铸造私钱的买卖更大了。
相似小说推荐
-
超级强兵之使命之刃 (袁诺) 创世VIP完结:2015-06-15袁阳永远记得曾经有人对他说过的一句话:“这世上有两种力量能让人变得强大,一种叫...
-
烈明 (睿士) 起点VIP2015-12-11 两宋元明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是大明皇室用生命践行的誓言。 即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