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也只是模仿而已,到创新还早着呢。
荆州是座大城,所以现在改建的地方还有限,只在交通干道两侧。不过因为设计院极其重视城市绿地和古树。古建筑的保护。所以这些“高层建筑”分布十分稀疏,不过还有继续长高的趋势。
为了继续长高。已经有了建筑机械制造经验的仙女机械厂在荆州开始建设一家电梯厂,要把矿山使用的提升技术运用到高层楼宇中来。
高层建筑带来的还有供电,照明,供水,供暖等等问题。绿源山的玻璃厂产能不够,沙洋已经新建了一家大型的玻璃厂。绿源山去生产特种玻璃去了。蔡和森还准备在荆门建灯泡厂和电缆厂、开关厂。他和京山的张扬抢项目抢的厉害。曾思敏不得不在工商局下面成立统计计划处来进行产业规划,因为这些产业都需要财政拿钱出来,她得考虑资金回收问题。
马林和张太雷的轮船到的时候,张春正在工商局的会议室里听统计计划处的人汇报。也许是习惯使然,会议室根本不像会议室,而像一个学术报告厅。实际上,统计计划处的人写的报告也像是论文,而不像是报告。
唯一不同的是,因为涉及机密,参加的人员有了限制和规定,不是邀请的人进不了会议室。
所以连伍豪也只能在外面等着。
鄂中地方自治政府的牌子已经挂在了原荆州府衙门的门楼傍边。不过原来的围墙居然全部拆掉了,衙门四周原来有一些商号,或者官员府邸。不过除了正厅和有特色的厢房还在,其它的都拆了。变成了四通八达的绿地。
衙门对面的考试院变成了荆州城市建设规划设计学院,傍边一个道台的府邸变成了荆州第一中学。现在是下课时间,整块绿地上都是学生,或者奔跑玩耍,或者坐在树下安静地读书。
一条正在建设的道路非常奇特。两条双向的轨道在全封闭的围墙里面。学校和衙门两侧正在正在修建的车站非常长,采用了大量的玻璃和钢筋混凝土结构。不过屋顶是传统的飞檐和斗拱。而且不是连续的,有很多复杂的小结构在里面。漂亮得有些奢侈。
车站的玻璃围廊也是几重结构,中国人难道不嫌麻烦吗?
马林不知道的是,这是在仙女机械厂吃了亏的结果。这种复杂的结构在保持了通风的同时还能有效消除列车行驶的噪音对外界的影响。
人行道很宽阔,人行道外面还有一条绿色的草地始终保持着与人行道平行。不知道这时干什么用的。道路每一个部分都有隔离带。隔离带上有些古树非常高大,显然是修路时保留下来的。人行道甚至为这些古树绕了一个弯,但是大多数都是新种植的树木。树木种类非常多。包括了灌木和草地。
这种设计让整个道路非常宽阔。
因为铁路封闭,所以跨过铁路的是一个个廊桥。这些廊桥居然长短不齐,有些是九曲桥。
这种设计有什么用意吗,难道只是为了好看?
由于到处都是开放的。
政府办公的长廊里,居然有一群老人坐在大树下喝茶,茶还是政府工作人员给送上来的。几个工作人员全然没有办公的严肃性,居然也陪着这几个老人闲聊。
另外一边,一个妇女拖儿带女地央求这两位工作人员什么,
很快几个工作人员从放满了自行车的车棚里骑了自行车出来,带着这个妇女和孩子穿过绿地,从人行道上走了。
楼下的一个办公室显然刚刚散会,出来的居然有一个居民还有学生,一些十二三岁的学生出来后,还不回学校,又跑到另外一个办公室里去了。
没有人阻拦,或者说大多数地方没有人阻拦。
至少马林到的这栋三层中国式古建筑没有学生来打扰。似乎学生和市民也知道这里是不能来的。
整个政府都是这种“自由散漫”的状态,政府占地面积很大,可是办公的人不多。一些工作人员成群结队地骑着自行车走掉了。
不一会儿,马林总算知道人行道傍边的绿地是干什么用的了。那是给骑马的人准备的。一队骑着马的学生模样的人走来。除了人们骑着一匹马以外,后面还跟着驮着东西的马匹。
这些人都背着枪支。
似乎所有的工作人员都有枪,至少有一把小巧的勃朗宁手枪。
伍豪腰间就有一把。
跟着伍豪的警卫员除了手枪,腰间居然还有飞刀。只是小战士好像丢了什么一样,会习惯性地摸一下左右臂。原来因为要迎接外宾,警卫处把他的自动步枪给收缴了。要知道,每个战士的枪就像他们的生命和伙伴一样。每天都要拆卸几遍,擦几遍,校验过来才会安心。身边突然没了枪。小战士怎么都不舒服。
他已经跑去和警卫处的人说要了好几次要保管好他的枪了。
跑去说的人不止他一个。弄得保管处的人烦不胜烦。
第四十四章鄂中自治政府
会议室的门总算开了,不过张春和丽质还在回廊里和曾思敏说着什么。出来的人本来都说着话,见到马林都闭上了嘴。匆匆走了。难怪马林听不见里面的声音,原来在走廊里面还有一个回廊。
张春见到伍豪带着一个马林在外面,连忙和丽质迎接了出来。曾思敏只是和伍豪点了一下头,走掉了。
“马林先生,久仰久仰,”张春说的是流利的英语。
这让马林对这个年轻的官员有些惊讶。
“张先生,您的辖区建设得非常漂亮。”马林被荆州城市规划的大气给震住了,同时这些来往的办事人员的衣着打扮和传说中落后的中国完全不同,虽然与西方还是有很大的不同,但绝不臃肿,反而轻便优雅,充满了现代气息。
张春流利的英语表明这里绝对不是闭塞的地方。何况新民报的影响力闻名遐迩。
马林没有了傲气,但是他还是认为张春搞这么华丽的城市规划,完全是为了个人享受,不知道消耗了多少民脂民膏,典型的资本主义思想。
虽然知道张春和周恩来都听得懂英语,但是马林还是等张太雷翻译。
张太雷,带着一双眼镜,很年轻,一脸好奇的样子。
张春直接扔下了马林,和张太雷握手:“你好,张春张为民,听说你刚去俄国。”
张太雷知道张春有些生气马林高人一等的气势,故意为之。不过还是笑道:“张复。久仰。”他报的是学名,语气也是以学生的态度。只是因为身份的原因,没有说太多话。
张春知道马林有些尴尬。有转回来说:“鄂中自治政府才刚刚筹建,比较简陋,不如我们去外联部,哪里条件好一些。”
外联部设在居正巷的一个大商户的宅院,也是张姓,不过和张居正没有什么关系。张居正的故居早就会与战火,不过院子的旁边与一个张公祠。表明这块地方曾经是张居正的故居所在地。这条巷弄也叫居正巷。
这和大商户现在搬到了沙洋,经营陶瓷生意。原来的宅院卖给了政府。因为正靠着东门的城门,所以成了外联部的所在地。
居正巷也在拆迁。不过显然是按照商业街来建设的,这里实际上也是原来的商业街。建设方式与政府附近相似,主要是拆掉棚户区,拆掉大户人家的院墙。拓宽街道。新建居民楼。不同的是楼下两层都是商业场所,作为拆迁的补偿,折价卖给了以前的商户。东门大街已经有一些商行开门做生意。只是客流量很少,毕竟战乱刚刚过去。
张春一行是骑着马溜溜达达过来的。李大钊、周希哲、陈庆同是步行过来的,一些富商因为补偿问题和街道办发生了矛盾,他们过来解决,因为这不是单起事件,所以他们也在制定统一的补偿标准。不然。就得用暴力手段。这是周希哲非常不希望看到的。
这三个人因为是社会主义研究所的理论三马车,所以有必要和马林会面。另外一个理论研究比较多的是毛石山。但是毛石山现在正在宜昌处理乱局,一时动不了。
外联部,张春看到了朱小芳和邓颖超。
朱小芳一向是政府的形象大使,调过来外联部是理所当然。邓颖超中学刚刚毕业,考上了政治学院,来外联部是搞调查实习来的,她打算每个政府部门都跑一遍,在跟着同学们一起下乡。第一个选外联部,当然是伍豪这个大帅哥的吸引力所致。
外联部还集中了新民报的一些翻译人才,准备筹备东亚、欧洲、美洲三个部,这些人大多已经是党员或者预备党员。不然不会调入
外联部的会议室里,争论声不断。
马林拿出了最基本的党的纲领,要必须要按照按照这个纲领建设党组织。
可是李大钊等人提出了不同意见。他们认为中国不存在“无产阶级”,因为中国主要是以农民为主的国家,即便是中国的现状是土地高度集中,但是革命的目标就是要让农民拥有土地,至少是拥有土地使用权。就算是土地收归国有,那也是全民拥有土地。所以不能称之为无产阶级。中国的民族工业还处于极其薄弱的阶段,资本家与工人都占极少数。极少数的革命不能带来中国革命的胜利。
相似小说推荐
-
神级大人物 (巨火) 起点VIP2015-02-13 架空历史 帝国殇,共和立,列强环伺,军阀割据,乱世将起。 这是一本讲述纨绔恶少如何一步步登...
-
穿越火线之最强佣兵 (七品) 创世VIP2014-05-27完结赵子阳曾经说过:“现在只要有人愿意付钱给我,我就会替他卖命。我不知道什么是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