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纨绔到底 (我是键盘传说)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唐人大多作诗很少作词,诗讲究格式工整,对仗压韵,而词要灵活的多,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上下两阕。

李陶所吟之词是借用了宋代词人柳永的作品《雨霖铃?寒蝉凄切》,当然他做了少许的改动。此词上片细腻刻画了离别的场景,抒发离情别绪;下片着重摹写想象中别后的凄楚情状,堪称抒写别情的千古名篇。

上官婉儿与群臣虽然不擅写词,但还是识货的,李陶全词遣词造句不着痕迹,绘景直白自然,场面栩栩如生,起承转合优雅从容,情景交融,蕴藉深沉,将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

金城公主一边听,一边在流泪,在哭泣,已成了泪人儿似的,就连金仙、玉真、华菁菁、娑娜几人也泣不成声。

中宗想到金城即将离去,平日与奴奴在湖边散步的乐事,再也不会有了,竟然嚎声恸哭起来,弄得群臣不知所措。

上官婉儿出面相劝,却连自己的泪珠也不断地往下掉……。

上官婉儿抹了一把眼泪,恨声道:“能把这许多人都惹哭了,蓝田王真是大才!”

好半晌,金城公主才哽咽道:“陶哥儿,姐姐记住你这份情了!”

李陶也被众人的情绪感染了,他点头道:“奴奴阿姐,我知道吐蕃距长安万水千山,但陶儿向阿姐保证,终有一天陶儿会去逻些看望阿姐的,你信吗?”

金城公主喜极而泣:“阿姐信,阿姐等着陶哥儿!”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一首《送别》从李陶口中娓娓唱来,让众人耳目一新,都听得痴了……

……

第二百五十二章五王返京

在大家的一再相劝下,中宗才停住悲痛。

中宗面向在座的吐蕃迎亲使臣道:“孤家割舍奴奴远嫁吐蕃,希望你等能体察孤家的用心,使唐蕃永世友好,造福百姓。”

吐蕃大副相尚赞咄热、御史名悉腊等,看到皇帝如此舍不得爱女,如此悲伤,也为他们骨肉亲情所感动。

尚赞咄热深情地说:“皇上,小臣及迎亲使团,看到皇上对公主的深厚感情,特推举名悉腊作个发言。”

名悉腊忙上前代表迎亲使团表态,说:“请皇上放心,吐蕃在松赞干布以后,赞普一代接一代地都一再向唐朝请婚,只有今番才得下嫁金城公主。吐蕃上下无不欢乐相庆;公主入吐蕃后,我等绝不会辜负皇帝的期望,一定会服侍好公主。让她在高原上生活得幸福美满,吉祥如意。”

……

次日一清早,朝霞微露,公主一行从始平开始起程。

公主的陪嫁之物甚多,车载的,马驮的,人挑的,浩浩荡荡的组织成一大长队。

随臣、仆从、护卫也多,连同公主刚刚请来的、长于演奏龟兹乐的乐队,也都一起动身入蕃。乐队还特地定下了出发时,演奏几支表示欢乐喜庆的曲调,以减少或避免人们离别时的凄婉悲伤。

中宗带领群臣百官,一早即在大道上亲自相送。

金城上前对中宗含泪一拜再拜道:“奴奴对于陛下的养育之恩,永远不忘。请陛下速回吧!”

但是中宗还一直坚持目送,眼看着金城一行越走越远,一直等到望不到了,才命令打道折返长安。

中宗在途中心潮起伏,难以平静,盘算着还能为奴奴做些什么,一直到想好了,在车辇中大叫:“中书省,为朕起草敕令:为了纪念金城公主出嫁,敕令改始平县为金城县。改乡名为凤池乡,地名改为怅别里。”

“再下一敕令:免去始平县百姓赋税一年,特赦全县的所有死囚犯人,以作送别金城公主的纪念,同时也为了给公主‘积德修福’。”

……

送走金城公主的第二日,蓝田郡王府来了一位客人。

“三叔,你终于来了!”李陶笑吟吟地望着李隆基。

“陶儿。我……”李隆基并没有李陶同样的喜色,倒是面上有了一份尴尬。

李隆基此刻的心情可谓是五味杂陈。

原先。李陶落魄于潞州,自己作为李陶的堂叔与李陶相处,那是一份亲情使然。

后来,李陶通过一系列的大手笔,让李隆基在潞州站稳了脚跟,李隆基见识到了他的能耐,对李陶除了亲情之外,还有了一丝钦佩和一丝依赖。

在潞州临别之时,李陶的一番激情劝说以及与自己的约定。让李隆基对未来更有了憧憬与幻想。

可随着李陶赶赴长安之后,李隆基慢慢冷静下来,仔细思量,又觉得李陶的话似乎不太靠谱,可李陶为自己勾画的未来始终让自己欲罢不能。无比痛苦的李隆基无人述说自己的心事,只好向自己的父亲请教。李旦的回答很睿智,也很现实:我没有见过李陶。更谈不上了解,故而不能为你做出什么判断。不过我可以奉劝你一句话,只有经得住时间考验的才是真的,三郎你只须以平常心待之便可,得则不会大喜,失则不会大悲。

李隆基用了好几日的时间去体会父亲的教诲。就在他刚刚调整好情之际,长安的一纸诏书便到了,自己被召回长安了。似乎一切都在按照李陶之前的计划在进行,这让他刚刚平静的心情又开始蠢蠢欲动起来。

回到长安之后,李隆基从父亲口中得知李陶这不到三个月的所作所为,不由大为震惊。埋藏在自己心底的那一丝疑虑再一次被放大,以李陶目前的形势来看。他做皇帝唾手可得,而自己却没有任何一丝希望。

当李隆基再一次将自己的心事讲与父亲之时,李旦却露出了意味深长的笑容:“三郎,现在不是你想这件事情的时候,无论如何陶儿已经把你从潞州弄了回来,你应该专程登门去感谢一下陶儿!”

李隆基不知父亲何意,只好以复杂的心情来到李陶府上,怎能不觉得尴尬?

李陶太能理解李隆基此时的心情了,他知道现在解释也没有什么用,还不如暂且不提此事。

想到这里,李陶笑着打趣道:“三叔,既然回来了,那肯定要你府上去打牙祭,你不会不欢迎吧?”

李隆基没想到李陶竟然没头没脑地说了这么一句,稍微一愣,再看看面前那张熟悉而又真诚的笑脸,他似乎又找到了以前那种亲切的感觉,心中的阴霾一扫而空,爽声笑道:“当然欢迎,不过可提前说好了,菜我管,酒水你自带!”

李陶故意显出一脸愁容:“三叔,有你这么请客的吗?你肯定是惦记着我的上古珍酒!”

……

送走李隆基之后,李陶拜访了“五王宅”,连续五日,不偏不倚,一日一宅。

所谓“五王宅”,是相王五个儿子的住宅,这是大足元年武则天赐给在兴庆坊的宅第。老大李成器在胜业东南角赐宅,老二李成义、老四李隆范在安兴坊东南赐宅,老三李隆基在兴庆坊的西南赐宅,李隆业在胜业的西北角赐宅,府邸相望,环绕于宫的四周。

相王的五个儿子均是李陶的长辈,年长李陶许多,特别是巴陵郡王李成器都已年近四十,可李陶却能与他们相谈甚欢,五王对李陶这个堂侄,除了感激之情之外,又多了一份好感。

连续五日的胡吃海喝,也不知是乐极生悲还是体力不支,拜访完五王之后,李陶竟然一病不起了。

得知李陶生病的消息,中宗又是心疼又是着急。

李陶现在可是李显的主心骨和精神支柱,若他有个三长两短那岂不是要了他的老命,他岂能不心疼?

后日寒食节便要进行南郊祭天大典,李陶是继自己之后的亚献,可他在这个节骨眼上病了,这可如何是好,李显怎能不着急?

第二百五十三章装病

李陶当然不是乐极生悲,更不是体力不支,他只是想通过装病来推脱亚献的名分。可他没想到,李显竟然与皇后专程移驾到府上探病,与中宗与皇后同来的还有三名太医。

当太医为自己号脉的时候,李陶眼珠一转,计上心来,他闭上眼。

李显见太医眉头紧皱,心中一紧,急切地问道:“怎么样?陶儿不打紧吧?”

太医一脸奇怪地神情,忐忑不安道:“启禀陛下,蓝田王脉象散乱,微臣行医数十年从未见过如此奇怪的脉象。”

李显听罢更加慌乱,指着另外两名太医道:“你们去号脉!”

那两名太医的诊断结果与之前一般无二。

“你们这些庸医,若陶儿有个三长两短,我让你们殉葬!”向来以老好人著称的李显发怒了。

李陶心中暗乐,他知道太医肯定无法诊出自己的脉象,他的内功心法已经炉火纯青,想要糊弄这些太医易如反掌。李陶见李显如此关切自己,不忍做的过火,睁开眼睛装作虚弱的模样道:“阿翁,你不用责怪他们了,我只是稍有不适,歇息数日便无大碍了!”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