纨绔到底 (我是键盘传说)
- 类型:历史军事
- 作者:我是键盘传说
- 入库:04.13
金城思索一下,她开始长心眼了,想留一伏笔:“嫁妆如此丰富,奴奴已知足了。将来在逻些时想起来,再请求补充吧!那时陛下不会不给吧。”
“当然会给!当然会给!再把陪同入藏的主要人员名单,读一读。”
金城听罢道:“人员也够了。只是奴奴最喜欢的是‘龟兹乐’,请求陛下赐给一支乐队,带往吐蕃,不知可否?”
“对,你是个‘龟兹乐迷’,你要不提,孤家也忘了。就命今天来的这一队作好准备,跟随你入蕃。你看如何?”
金城一听连忙道:“谢陛下恩准,可以以此队为基础,有不愿去高原。或家里自身有困难不能离家前往的,可留下,另换愿往的他人。”
“好!就按奴奴的意思安排。”
金城道:“奴奴已经心满意足了。”
中宗起身:“外帐文武大臣都在为你作诗祝贺,就一齐去听听吧!”
几人来到外帐,大臣们还在动脑运思。
群臣中先有宗楚客、阎朝隐、张说、苏梃等人首批完成即席赋诗。他们写完后,专心品茗酒茶,静等中宗召读。内心都希望诗作能列头筹。
中宗道:“金城公主此次远嫁吐蕃,是造福于民。有利于边疆的安宁,避免或减少战争流血。孤家特地为公主写一制书,本拟向大家宣读。但考虑时间之故,已由门下写出多份,放在大堂上,让大家一观,大家对孤家写的制书有什么意见?”
宗楚客拍马屁的功夫一流,他首先道:“陛下制书写得有理有法,掷地有声;有文有情。催人泪下。诚为少见的一篇制书典范。”
大臣苏梃说:“陛下所写制书,表明我大唐对与吐蕃联姻的重视,从此唐蕃人民可安居乐业,不再受战争之苦。”
太平公主也不甘落后:“建议让翻译将文意,译给吐蕃大臣和使团知悉,不知陛下意见如何?”
中宗一听,怕耽误时间太久。便道:“今天是来不及了。此事可以由内侍去办。内侍先将写出的那一份,送给吐蕃使团让名悉腊翻译一下,给他们听一听。”
转身问金城公主:“看制书后吐蕃使者们有无反映?”
金城笑了笑:“吐蕃人除个别人大体看得懂外,其他都不全懂,只好等译出后告诉他们了。”
中宗斟酌道:“为了帮助他们都了解,就让宣政院的通司。多来几位,给他们翻译解释。下面大臣们写诗作赋,他们听懂就更难了,也得通司协助,安排他们另一大帐,慢慢翻译解说吧!”
金城公主点头道:“这样好!请名大人向吐蕃大副论说一说,如何?”
名悉腊道:“这样另分一帐。让吐蕃的迎亲人,也欣赏一下唐诗,能听多少就是多少吧!”
接着还有大臣想赞誉几句,但是,中宗也没有心思听这些恭维话,连忙止住:“下面还是读诸位大臣的大作吧!”
大臣们一个个把所写之诗都摆在面前,以便宣读。考虑到皇上有《制书》在前,一个个都恭写,“奉和送金城公主適西蕃應制”。
中宗道:“今天诗文优劣,朕有意让金城公主作评判,众卿是否同意?”
大家都说这个主意好,就请公主当评判吧!
金城公主知道这是陛下器重自己,可实际也给自己出了难题,这些写诗之人都是年高德懋的长辈,文笔上又是一些大家,自己哪有这么高水平去评头论足呢。可又不好推辞,这时心生一计:还得请上官婉儿帮助,她的诗功底好,长幼人们都是佩服的。
于是金城公主向中宗建议道:“圣上命奴奴评,我的水平哪够呢?我有一个请求,请让上官昭仪作我的帮手,不知圣上可否批准?”
中宗一想,的确如此,没有上官婉儿帮助,大臣们可能不服,上官婉儿的诗品很高,大家都知道。由她作助手最好。于是命到后帐请上官婉儿到前帐来,作金城公主的评诗高参。
上官婉儿与金城公主见面,金城公主道:“您快来解救我吧,我哪有这样高的水平评诗论赋呢?”
上官婉儿瞅了一眼坐在席中的李陶,正要说什么,却见李陶在向自己施眼色,她知道李陶这是不想出风头,只好摇头小声嘀咕道:“明明有评诗论赋的高手坐在那里,却偏偏要叫我来!”
上官婉儿有经验,认为评高还好,评低了可是会弄得大家都不愉快的。于是低声和金城嘀咕了一会,向皇上奏道:“臣妾研究后,认为一个个的评说,太费时间,建议读完后,由臣妾分类,分上中下三等。将上等诗作,书写一分送给金城带走,以作留念。其余都留下,一律由文史部门保管入档。不知是否妥当?”
中宗听了赞许道:“如此处理甚好,一来节省时间,二来可以真正起到为公主送行的作用。”
李陶在一旁听的分明,上官婉儿的用意很明显,有些不入品的诗作,暗地里就淘汰下去了。
第二百五十一章送别
稍停,中宗又问上官婉儿:“那就开始吧,你看先读谁的?”
还没有等上官回答,中宗见宗楚客在身旁,说:“就从你开始,往下轮吧!”
宗楚客也不推辞,将自己的诗递上去,上写“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
皇上交给内侍,说:“就让内侍读吧!”
内侍大声诵读:“甥舅重亲地,君臣重义乡。还将贵公主,嫁与耨毡王。卤薄山川阔,琵琶道路长。回瞻父母国,日出在东方。”
这边吐蕃使团中的尚赞咄热、名悉腊等听完第一首诗,也很感兴趣,要求唐朝内的翻译官帮助,把一首一首诗文抄下来,翻译给吐蕃使臣听。
中宗说:“那就让几名通司翻译官来给你们慢慢翻译吧!”
翻译官奉旨,就开始一首一首地记下来,翻译成吐蕃语。第一首说:
“甥舅看重的是亲戚之地,
君臣都看重的义礼之乡。
再将贵为公主的金城,
又嫁给了耨毡王后代。
车駕行于山川辽阔的大地上,
琵琶弹奏于远行欲去的道路上,
回头瞻望那父母之国,
日头正从东方升起来。”
第二首诗的作者是张说:“青海和亲日,湟星出降时。戎王子婿礼,汉国舅家慈。春野开离宴,云天起别词。空弹马上曲,讵减风楼思。
内侍读完不久,翻译官就译出,道:
“穿过青海和亲日子,
皇族爱女出嫁之时。
戎王执行了子婿之礼,
汉国舅舅体现了家父般慈爱。
春天野外摆开了送别的离宴,
白云兰天下起笔写出了‘别词’。
空阔曠野里弹奏起了马上曲,
怎么能减少风楼的思念情怀。”
……
翻译官给吐蕃使团开始尽力详细地翻译,译了几首,听得吐蕃使官们也是个个头昏脑涨,一头雾水,接受不了。
这次的饯别席上。群臣各自抒发情怀,显露文才,一首首地宣读下去。大家对佳作,点头赞赏者有之,咬文嚼字者有之,赞不绝口者有之。但许多不爱诗词的人却已厌烦了,打起磕睡来了。
中宗却是个“诗迷“。欣赏起来劲头很足,哪管别人情绪如何。终于一一读完了,中宗才舒了一口气。
听席中精力脑神最集中的是上官婉儿。她要品要判,谁可入等,谁要惕出去。她听完这些诗,眼珠一转对中宗道:“陛下,这席上还有藏龙卧虎之人,论起诗赋比妾身还要高明许多!”
躲在一旁看热闹的李陶一听上官婉儿这话,便知要坏事了。
果然中宗听了上官婉儿的话似有些不信:“藏龙卧虎?比你还要高明?是谁!”
“蓝田王!”
“陶儿?陶儿会做诗?”中宗把目光投向了李陶。
“陛下莫非忘了,正月二十大朝那日。蓝田王在大殿之上辩驳宗阁老,出口成章的诗赋,首首都是佳作!”
中宗恍然大悟:“说的也是!”
当初,中宗被群臣孤立,一筹莫展,哪有心思鉴赏诗赋,如今被上官婉儿这一提醒。想起的确有这么回事。
上官婉儿看向李陶:“今日金城公主远行,蓝田王难道不赋诗一首?”
李陶被上官婉儿将了一军,不得不起身苦笑道:“陛下让大家作的是应制诗,我自小生活在乡野,哪会做什么应制诗,故而不敢献丑!”
上官婉儿莞尔一笑。向中宗建议道:“陛下,可否破例蓝田王不作应制诗,让他随感而发,我等也好饱饱耳福!”
中宗点头道:“准奏!”
李陶情知这下是躲不过去了,他细细思忖:李白曾经写过几首离别诗倒是不错,若放在以往他就毫不客气地借用了,可李白现在是自己的侍卫。这要是一不小心穿帮了,那可就不好了,还是另想办法吧!
想到这里,李陶对上官婉儿道:“既然不用应制,那就不用在意格式了,今日我就不作诗了,为金城公主献上一首词吧!”
上官婉儿见李陶数息之间便有了应对之法,不由暗暗称奇。
李陶也不用内侍,自己直接吟道:“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快马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浮动,暮霭沉沉楚天阔。
相似小说推荐
-
万世血仇 (苕面窝) 抗日不需要理由,灭倭报万世血仇!他在抚顺煤矿万人坑重生,必将从万人坑杀起。不一般的抗日,诉说一段很多人选择遗...
-
清末少帅 (八骏竞技) 起点VIP2015-01-04 清史民国 乱世将来,是沉默,还是爆发 华夏沉沦,是苦难,还是机遇 来到清末,孙复有着天定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