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厂的工匠们不得不再次实验炉子里新的耐火砖,一直到上个月,才找到一种叫白云石耐火砖,解决了这个问题。
现在正在重新修建新的炉子来炼钢铁,重新开始正式生产还要等到下个月。
钟进卫对于炼钢这些东西并没有涉及过,因此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指示。
不过钟进卫和古人比起来,有一个优势是他们没有的。因此,钟进卫交代钢铁厂的研究员,要求他们不但是实验出来了,同时也要把原理搞清楚,并进行总结。
只有如此,才能举一反三,做到真正的掌握,并推动钢铁技术的向前发展。
对于这点,钟进卫还同时要求宋应星进行跟进,千万不要马虎。
等到钟进卫从钢铁厂视察完了之后,天就黑了。钟进卫便没有再去紫禁城,回家写总结去了。
第七百九十五章粮食危机
次日一早,钟进卫还没出发去紫禁城,就由内侍来兴国公府传旨,让他马上进宫觐见。
钟进卫吓了一跳,以为又有什么意外发生了。他一边连忙动身,一边询问一起回宫的传旨内侍,到底出了什么情况。
但内侍并不知道,而且也没有急递之类的事情,只是一大早皇上和内阁首辅温体仁商议了一会事情后,就下了这道旨意。
钟进卫只好带着疑惑赶到紫禁城,在文华殿见到了崇祯皇帝和温体仁。和内侍所说不同的是,此时还多了一个户部尚书毕自严。
“钟师傅,那粮草调拨的事已有了结果,另外还有一些消息,朕和温卿商议之后,就把你找来再议一议,免得回头又不知去什么地方找你,耽搁了时间。”崇祯皇帝一见钟进卫,就给他解释招进宫的原因。
他这么说是因为钟进卫现在只是兴国公,只有爵位,并无职位。理论上无需每天进宫议事,可以在家享清福。
在之前的时候,钟进卫要去各处研究所视察情况,崇祯皇帝怕他今日还去,会一时半会找不到他人,就早早派内侍把钟进卫招进宫了。
钟进卫昨日已经视察了几个重要的研究所,原本就计划今日一早进宫的,因此崇祯皇帝其实是多此一举。
钟进卫很是关心粮草调拨的事情,辽东能不能稳定下来,能不能在短时间内开始重建,安置各地军户移民到辽东,关系十分重大。
因此,钟进卫一听完崇祯皇帝的话,就马上问道:“陛下,粮食调拨一事如何?”
崇祯皇帝没有直接回答,因为现场有专业人士。他冲户部尚书点点头,就有毕自严向钟进卫介绍道:“下官接旨之后,就调配各地粮草,目前已经调拨出了一些,准备发往辽东。不过数目不多,可能只能坚持辽东军民、包括原有辽东人口的两个月之用。”
“怎么才两个月?”钟进卫一听,眉头就皱了起来。
毕自严就知道钟进卫会有如此一说,他马上解释道:“兴国公的辽东一战迅速,各地基本未遭到破坏,这个是好事。但同时也带来了另外一个问题,辽东的人口并未因为此次战事而减少多少...”
钟进卫听到这里,就猜出他想说什么了。因为建虏本身就缺粮,又因为坚壁清野之策,粮食储备就更少了。加上今年因为战事没有收成,虽说是得到了人口红利,但同时也给大明增加了巨大的粮食负担。
原本由皇太极头疼的事情,现在转移到朝廷身上了。随着大明在辽东控制的疆域不断扩大,这种压力会越来越大。
果然,毕自严接下来的话,就是钟进卫所想的理由。崇祯皇帝在这个时候插话补充道:“朕也已下旨让镇北伯暂缓往北扩张,至于科尔伯那边,因为要先筑城,本身不会先扩张,但也同样需要消耗大量粮食。”
一切事情的关键,就是粮食。钟进卫想了一会,就又问道:“后续还能调拨一部分出来么?”
“只能是尽量调拨,从各处地方挪用一部分。如果下半年各地收成好的话,或者能解决今年的粮食问题。”毕自严想了一下,才回答钟进卫道。
钟进卫一听,不由得苦笑,怎么可能收成好!这可是在小冰河时期,去年末的时候还没怎么下雪,现在北方各地的干旱比起前几年,更是严重。
温体仁刚才一直没有说话,只是在一边旁听而已。到了此时,他才补充道:“兴国公,从各地的粮食开中法传来的消息看,情况不容乐观。原本定的盐粮兑换价格,已经很难再吸引粮商了。朝廷在你出征辽东之时,已经调整过一次盐粮的兑换价格,但效果并不明显。”
崇祯皇帝也是听得点点头,跟着补充道:“早上朕和温卿商议,也会让辽东实行粮食开中法,不管多少,都能增加一点粮食补给,但不能寄太大希望。”
在不久之后的辽东,还会增加大量人口,就是北方各省淘汰下来的将士和各处卫所的军户。一则是充实辽东汉民,二则减轻北方各省的粮食压力。毕竟这几个省份全都受灾严重,能安置到辽东去是最好的,因为至少那边有大量土地可以分配种植。
事情说着说着,崇祯皇帝的眉头也皱得更紧了,他对钟进卫道:“钟师傅,前几日已经议过,现在是解决北方军队问题的最好时机,因此各项事情又不能暂缓。还有修建各处大型补给点,也缓不得。而这一切,都需要粮食。”
说到这里,他又带了一丝希望,看着钟进卫问道:“钟师傅,你可有收获?”
原定的任务之一,就是让钟进卫去视察新的农作物,因为这个内容,他最为熟悉。
钟进卫看殿内三人都露出极为关注的神态,不由得微微苦笑道:“是有收获,但对于目前的情况帮助较小,大面积的收获可能还需要几年的时间,才会有可能。”
说到这里,钟进卫就拿出自己在昨晚总结的一份奏章,让内侍转呈给崇祯皇帝。
崇祯皇帝听了钟进卫的话,已露出失望之色。以后怎么样可以先不管,朝廷最需要的是先渡过眼前这几年。
他快速看完之后,让内侍转给其他两个臣子,自己则对钟进卫道:“钟师傅的几条建议很好,朕会马上安排人去做,但这些都不是短期能起到作用的。”
温体仁在看完之后,也跟着说道:“是啊,农耕技术的推广,水利设施的修建,都需要时间,才能显出效果。”
毕自严在温体仁说完之后,还雪上加霜地提醒殿内的人道:“这水利设施的修建,还得需要大量钱粮,这也是个问题。”
崇祯皇帝有点头疼,他无奈地道:“要是过了这几年,新型农作物有了大面积的收获,各处补给点修建完了,藩王开始封建北美,能减轻一些国内的压力,水利设施,农耕技术也都能有个结果,朕相信到时候粮食问题会大大缓解,现在难就难在当下了!”
一切矛盾都集中在了眼下的粮食问题,殿内几人在崇祯皇帝说完之后,都没有说话,文华殿一下安静了下来。
第七百九十六章南行定局
过了一会,还是钟进卫先开口了,他向崇祯皇帝奏道:“陛下,如今唯有打东南亚粮食的主意了。”
崇祯皇帝听了眼前一亮,精神为之一振,但转眼又消沉了下去道:“朕记得钟师傅的这个建议,但现在市舶司才刚成立,前期肯定会有不少事情,不可能那么快出效果。”
户部尚书毕自严看着钟进卫的后背,忽然脑中灵光一闪,当即向崇祯皇帝建议道:“陛下,不如让兴国公出马一趟,前往南方解决粮食问题。臣至少有两条条理由,能说明国公此行的必要性。”
殿内三人一听,都看向毕自严,其中崇祯皇帝问道:“毕卿说来听听?”
钟进卫本人也很有兴趣,看毕自严怎么个说法。
得崇祯皇帝允许,毕自严就说开了:“第一,此主意是国公所出,因此国公最为熟悉。市舶司制度也是国公提议的,就如京师的研究所一般,由国公去转一圈,说不定都会有收获。”
“第二,国公从海外归来,在我大明官员中,自然是最熟悉东南亚各国情况。因地制宜,采取最合适的策略,非国公莫属。”
温体仁在边上听了,也插话补充道:“南边海上不太平,西夷、海贼肆虐。综合起来,涉及到市舶司、两广总督、东厂、锦衣卫各方面的协调。最好是由一位高级别的朝廷官员前去统筹协调,如此才能尽最大能力,以最快的速度从东南亚获取粮食。”
崇祯皇帝听得连连点头,他看向钟进卫,自己又说了一条理由道:“钟师傅,还有交趾事宜,这么大的事情,就厂卫在主持,朕也不放心。”
钟进卫不由得苦笑,这三个人,你一句,我一句,说到最后自己是非去不可了。
他自己倒没什么意见,甚至还有一点盼望。因为他在后世,就是工作生活在广东,能回去看看明末的广东,也是好的。
但现在的关键是阎应芳又怀孕了,之前的时候,忙于对虏战事,没机会好好陪她。现在以为灭了建虏,又卸任了京营提督一职,就有时间陪了。真是没想到,情势所逼,自己又得出差了。
不管怎么样,钟进卫还分得清,陪怀孕的老婆,和为大明筹粮食,孰轻孰重。
相似小说推荐
-
宋王 (尹三问) 起点VIP2014-08-06 王者,帝王也! 回到北宋,注定身居庙堂, 使辽国,战西夏,固社稷,安邦国。 万里山河,风云已动;美人...
-
周氏三国 (朝盖) 起点VIP2014-08-06 入室醉卧美人膝,醒操兵戈争霸权 这里有,名臣,名将,明主。 这里有,兵戈,铁骑,伐谋。 汉末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