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说完,立刻就让人准备早餐,然后让周重陪自己随便吃了顿早饭,拉着他就去了军校。周重虽然还想再劝,但看正德的样子,也知道自己再怎么劝估计也不会有效果,当下只能长叹一声,陪着正德看了一天的球赛。
一封没头没尾的书信,虽然信上的内容大逆不道,但却还动摇不了周重的地位,也许真的像正德所说的那样,是想有人通过这种方式表忠心,只是对方的胆子还不够大,所以不敢写自己的名字,不过也有可能是有人想陷害周重,或者也有其它的可能,不过这些都已经不重要了,至少对周重来说,这封信只不过成为他生活中的一个涟漪,很快就恢复了平静。
不过周重的生活虽然恢复了以往的平静,但是朝堂上对于正德出巡的事依然争吵不休,支持派以兵部尚书王琼为首,而反对的人则是以杨廷和这些内阁大臣为主,再加上正德坐在龙椅上拉偏架,双方为此吵的是不亦乐乎,甚至连正经的政务都耽误了。
这几年经过周重的努力,使得大明的粮食产量年年爆增,经济也发展的极为迅速,对于大明的百姓来说,只要手中有粮,他们就不会有其它的想法,而经济的发展则让大明的国库十分充足,各方面用钱也都十分大方,特别是在边军方面,更是十分舍得花钱,鞑靼小王子几次率兵南下,都被大明的边军所败,不但没能抢到任何物资和人口,更是损兵折将若不堪言。
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大明的朝堂上虽然吵做一团,甚至耽误了政务的处置,但并没给大明造成太大的影响,国内民情稳定,国外也没有敌人敢在这个时候招惹大明,估计正德也是这样想的,所以他不但偏向王琼一方,甚至还从中煽风点火,让两派吵的更加热闹。
不过就在朝堂为正德出巡的事情吵的不可开交时,却忽然传一个噩耗,大明首辅李东阳缠绵病榻多日之后,终于在昨天晚上病逝,终年七十岁。
李东阳不但是内阁首辅,同时他还是先帝亲点的顾命大臣,二十岁就入朝为官,为大明辛苦奔劳了整整五十年,后来更是成为内阁大学士,辅佐孝宗与正德两朝皇帝,可谓是劳苦功高,所以他这一死,时人称其为“立朝五十年,柄国十八载”。
另外李东阳还是南方官员集团的主心骨,只要有他在,南方官员集团就不会乱,内阁也同样不会乱。可是现在李东阳一死,对于大明朝野的震动可谓是十分巨大,特别是对于南方系出身的官员来说,更是感觉六神无主,毕竟他们早就习惯了朝堂有李东阳这位南方派系出身的内阁首辅坐镇的情况,现在李东阳一死,这让绝大部分人都感觉不自在。
对于李东阳的去世,内阁中的杨廷和等人虽然震惊,但却也早有心理准备,而且他们也知道,在这个争论正德是否出巡问题的关键时刻,李东阳的去世肯定会给自己一方的士气造成极大的打击,甚至很可能会因此而败给王琼那些人,导致正德顺利出行,所以为了应对这个问题,杨廷和等人立刻向正德提议,暂停对是出巡一事的讨论,现在最紧要的是处理李东阳的丧事,毕竟对方身为内阁首辅,又是顾命大臣,他的葬礼自然不能有任何疏漏。
正德虽然胡闹,但是对于李东阳还是十分尊敬的,而且他也知道,哪怕他现在趁着李东阳去世把出巡的事情搞定,日后也会引起杨廷和等人的强烈反弹,所以还不如现在先处理完李东阳的丧事,然后再趁着杨廷和一方人心不稳的机会,一举把出巡的事定下来。
李东阳死在内阁首辅的任上,可谓是鞠躬尽瘁,再加上他的特殊身份,所以对于李东阳的身后事,大明朝堂上很快就达成一至,对李东阳追赠太师,谥号文正。
至于李东阳的葬礼,也由正德特别授意由礼部操办,所有花用也都由他的内库里出,而且李东阳的儿子也得到了封赏,可以说待遇丰厚之极,只不过因为李东阳在去世之前要求葬到老家茶陵,所以真正的葬礼将在茶陵举行。
.对于李东阳的丧事,杨廷和等人虽然尽力拖延,希望可以借着这段时间整合一下人心,重振南方官员的士气。但是王琼那些人却根本不给他们机会,对于李东阳的丧事他们是积极操办,甚至不惜把“文正”这个极为尊贵的谥号给了李东阳,所以仅仅花费了一个月时间,就把李东阳的丧事处理完毕。
丧事处理完了,王琼立刻发动自己一方的力量,再次把正德出巡的事情提到了朝堂上,结果杨廷和等人自然也是全力反对,可惜经过李东阳去世的打击,使得他们一方的人心有些不齐,特别是正德还将王琼一方的几个人提拔到了重要职位上,这就使得他们这边的话语权大增,哪怕是杨廷和那几个内阁大学士全部反对,可最后也敌不过王琼这些人的围攻。
在李东阳去世的三个月后,正德终于取得这次出巡之争的胜利,他终于可以光明正大的离开禁锢自己的京城,去外面的世界闯一闯了。(未完待续。。)
第四百七十一章焦芳入阁
正德十一年的七月,正是初秋时分,树上的叶子还是绿油油的,但是正德却已经急匆匆的让江彬点齐外四家的四万边军,另外还有五千人神机营,然后带着这四万五千人浩浩荡荡的离开了京城。另外周重这个赵王被加封为监国,代他掌管大明的朝政。
对于正德这个任性的举动,除了王琼那些为了反对而反对的家伙选择了支持外,其它大部分人都是持反对态度,甚至皇宫里的张太后也不希望看到自己的儿子跑去边关,可惜正德想打仗已经快想疯了,他已经对京城里的游戏感到无比的厌烦,所以无论是谁阻拦,他都不会停下自己的脚步,所以最后走的是义无反顾。
正德走的那天,周重前去相送,兄弟二人站在北京北门外的长亭里说了许多话,当时亭子里就只有他们两人,就连谷大用也被遣到亭子外几十米处,只能看到周重两人坐在亭子里,但却不知道他们兄弟二人在谈话些什么,事后周重与正德也没有向任何人透露这次的谈话,直到千百年后,他们这次谈话就成为历史上的一大谜团,虽然有不少人根据后来发生的事情还原了无数版本的此次谈话,但却都有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根本不足以服人。
周重送走了正德后,并没有立刻接手朝政,而是把自己独自关在王府里数天时间,这几天里他不见任何外人,对于请求晋见的人也率挡了回去。唯一可以见到他的,除了王妃和几个儿女外,就只有一个外人,这个人正是周重身边最重要的谋士焦芳。
就像之前周重与正德的交谈一样,没有人知道在这几天里,周重与焦芳谈了些什么,更不知道他们两是否达成什么样的协议,不过就在几天之后,周重忽然出现在大明的朝会上,虽然正德不在。但是周重被任命为监国。所以在正德的龙椅旁边,又加了一张椅子,这也就是日后周重上朝时坐的地方。
周重以前虽然是亲王,而且正德也把一些政务交给他。但是周重却没有参加过朝会。因为朝会是大明处理政务的核心会议。一般来说除了皇帝与太子外,其它皇族是不能参加的,所以周重之前为了避嫌。也为不引起那些文官们的反感,所以才一直没有参加,直到成为监国之后,他才第一次来到朝会之上。
对于周重的到来,朝堂上的大臣们也都早有心理准备,毕竟之前正德已经下过圣旨,而且周重无论是入京前还是入京后,做的都十分出色,特别是他之前还与李东阳、杨廷和达成协议,准备一起排挤江彬,虽然没能成功,但这份情谊却还在,因此对于周重这位监国,大臣们也都表现的十分恭敬。
周重在朝会上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对于下面众臣禀报的政务,能够让下面的人自己处理的,他就绝对不会插手,有些实在需要他做出决定的,他就会询问以前没有什么先例,若是有的话,那就按照之前的先例办,若是没有,那就暂时放下,他会与内阁商议一个可行之策。
可以说周重在朝堂上的表现得到了所有朝臣们的一致赞扬,甚至不少人还在心中暗想,若是当年登上皇位的是眼前这位赵王而不是那位胡闹的陛下,说不定大明早就变成了另外一副模样,哪里还会像几年前那样内外交困?
不过就在朝堂上所大臣都放松了对周重的戒心时,周重却忽然露出了自己的獠牙,而这副獠牙就是正德留下的一道圣旨,当朝会的最后他让人把圣旨宣读出来后,所有人都是目瞪口呆,特别是杨廷和等几个内阁大臣,更是有些无法相信,因为圣旨的内容很简单,那就是重新启用焦芳,并且恢复了他内阁大学士的职位,也就是说,焦芳终于再次进入内阁之中。
对于这个任命,无论是以杨廷和为首的南方官员集团,还是以王琼为首的北方官员集团,他们都没有任何准备,甚至听到这个任命时,都还感觉有些不敢相信,毕竟焦芳当初可是牵涉到刘谨的案子里,虽然因为他辞官早,所以受到的牵连很小,但以他当初与刘谨的作为,再加上他今年都已经八十多岁了,怎么可能再出仕?
相似小说推荐
-
三国秦皇 (半包白沙) 纵横VIP2014-10-22张角黄巾起义大胜建国,却一朝崩塌,命丧黄泉! 祖龙后裔辗转出山,赳赳老秦重整了山河。 一曲秦...
-
回到宋朝当皇帝 (云天风飞) 17KVIP 黑帮老大林金意外穿越到宋朝,且看林金如何风生水起,做皇帝,玩转N多美女,逍遥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