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谢萧总兵!”
“萧总兵仁义!”
“愿为萧总兵鞍前马后。两肋插刀!”
消息传出,宁夏卫官兵奔走相告,更有跑到总兵府门口痛哭流涕、磕头立誓之人。萧如熏让手下的中军官出去安抚那些前来表示忠心的官兵,自己坐在议事厅里,与苏昊谈起此事,也是感慨万千。
“这些原本都是他们应得的东西,若是党馨能够早点给他们这些。也不至于惹来杀身之祸了。”萧如熏说道。
苏昊道:“党馨死有余辜,可怜的是那些被逼着造反的军户,莫名其妙地被裹胁进去,送了性命。还有那些为了平定叛乱而捐躯的将士,也是无妄之灾。而这一切,全都是因为党馨一人的贪念啊。”
萧如熏道:“改之,说起此事,萧某真要特别感谢你。其实这煤矿也罢,暖棚也罢,都是拜你所赐,我宁夏卫官兵要感谢的是你才对啊。”
苏昊道:“萧大哥言重了,我做这些事不过是举手之劳。边军兄弟们戍边如此艰苦,我出这点力算得了什么?”
“大恩不言谢,改之这一次对我宁夏边军恩重如山。萧某只能日后图报了。”萧如熏说道。
“萧大哥这样说,就让小弟汗颜了。”苏昊摆摆手,揭过了这个话题,转而问道:“萧大哥。你现在是宁夏总兵了,对于未来宁夏卫的防务,可有何想法?”
萧如熏知道苏昊不是凭空发问,便道:“萧某正想听听改之的想法呢。”
苏昊也不客气,直接说道:“苏昊与萧大哥在平虏城的时候,曾与萧大哥谈起过,对于鞑靼人的威胁,进攻比防守更有效,萧大哥可记得此话。”
萧如熏点头道:“当然记得,改之的意思是……”
苏昊道:“我这些天在想宁夏卫的事情,我觉得,虽说此次兵变源头是在党馨,但边地的生活艰苦,也是重要的一个原因。如果不能有效地改善边地的生活环境,增加人口,边地的稳定是很难保障的。”
“改之言之有理。”萧如熏说道。
宁夏卫的生活条件之艰苦,萧如熏是最有体会的。苏昊到平虏城之后,帮助边军找到煤矿,又建了蔬菜暖棚,在一定程度上的确提高了当地的生活水平,但这种提高是非常有限的。反季节蔬菜在去年卖出了天价,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军户开始建暖棚、种蔬菜,冬季的菜价很快就会降下去,充其量也就能够保障边军在冬季有新鲜蔬菜吃,要想靠这个完全改善生活,是做不到的。
生活条件艰苦带来的最严重后果,是很少有女人愿意嫁到宁夏卫来,甚至有些已经嫁过来的女人,也有因为艰苦而逃走的。大量的军户在这边地熬成了老光棍,也成了当地最大的不稳定因素。
如今是叛乱初定,萧如熏给归顺的叛军士兵们提供一些福利,能够得到大家的感激,短期内能够稳定军心。时间长了,如果生活条件还是不能得到有效改善,军户们的怨言必然还会产生,到那时候,不知又会惹出什么新的乱子来。
可是,要改善当地的生活,有那么容易吗?萧如熏情不自禁地把目光投向苏昊,希望能够从这个年轻人那里得到一些新的启示。
苏昊说道:“萧大哥,我认真研究过宁夏卫这个地方。这周边矿产资源十分丰富,还有大量珍稀药材,如果能够吸引内地商人到此投资开矿、种植药材,不失为一条致富之道。此外,宁夏平原自古就有引黄河灌溉的传统,秦汉年间即有水渠,大唐年间开凿的唐徕渠至今仍在发挥效用。只是近年来由于气候原因,黄河水量减少,引水难度加大,导致农业衰退。若能重新修缮灌溉体系,甚至在黄河上垒坝蓄水,提高水位,让宁夏恢复塞上江南的风光,并非难事。”
“在黄河上垒坝?”萧如熏瞪大眼睛看着苏昊,“改之不是跟萧某开玩笑吧?”
苏昊道:“这就要看工部的决心如何了,至于技术上的难度,我想并不是什么问题。”
苏昊这样说,当然不是无的放矢。在后世,黄河上游搞水利梯级开发,修了十几处水坝。其中建于宁夏的青铜峡水坝最早就是靠人力修建起来的,机械化应用的程度很低。苏昊相信,后世能够依靠人力完成的事情,在时下同样能够完成。
苏昊不是一个历史学家,但对于明朝后期的历史多少也有一些了解。明末,由于小冰河期的影响,西北大片区域出现严重干旱,导致农业大规模减产。饥饿的农民生计无着,最终酿成了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人领导的农民起义,并成为大明灭亡的主要原因。
既然历史阴差阳错地让苏昊来到了明朝,而且到了西北,他便希望自己能够做些什么事情,来挽救明朝灭亡的命运。修水坝能够改变农业靠天吃饭的状况,为即将到来的小冰河期提供缓冲的余地,这就是他向萧如熏提出修缮水利设施的主要原因。
对于工程方面的问题,萧如熏了解得不多,也不便评价。他点了点头,对苏昊说道:“改之既然说垒坝不难,想必是有些道理的。只是,你说的开矿也罢,垒坝也罢,与用兵有何关系呢?”
苏昊道:“要恢复宁夏的经济,必须要有一个和平的环境。如果鞑靼部三天两头前来骚扰,有谁敢到宁夏来投资,又有谁愿意到这里来耕作?我的想法是,我们应当主动出击,把宁夏卫周边的鞑靼部落打疼、打怕,让他们不敢觊觎我们的家园。”
萧如熏道:“改之所想,于萧某心有戚戚焉。萧某也想过,如果有朝一日能够出边墙,横扫草原,建功立业,那才是好男儿的作为。可是,改之也要想想,这打仗打的都是钱粮,朝廷连平定哱拜之乱的用度都是捉襟见肘,我们如果提出主动跨越边墙去打仗,朝廷肯定是不会赞成的。”
苏昊道:“我大明承平日久,大家都不想打仗了,成天窝在边墙里等着别人来打我们,这已经是惯例了。不过,时下正好有一个借口,萧大哥不想利用起来吗?”
“什么借口?”萧如熏问道。
苏昊道:“此次宁夏之役,哱拜逃走,是一大遗憾。如果我们以捉拿哱拜归案的名义向朝廷提出用兵,朝廷或许会赞成吧。”
“我看不一定。”萧如熏道,“捉拿哱拜,自然是众望所归。但打仗要用钱,在内阁那里就不见得能通得过了。改之觉得,我们进草原去战哱拜,所费几何?”
苏昊呵呵一笑,说道:“如果我说我们一文钱都不用,萧大哥相信否?”
第365章以战养战
以战养战。
这是此前苏昊与李贽讨论起出兵草原的话题时,李贽给他的建议。
鞑靼人入侵大明,靠的就是以战养战的法子。他们一路打,一路劫掠,所以打仗对于他们来说根本不是什么负担,甚至可以说是机会。
明军也不是没有过出兵草原进行反击的时候,但每一次都是劳民伤财,鞑靼军只要远远避开,明军坚持不了多久就只能撤回,原因就在于财力上无法支撑。
到边关之后,苏昊与李贽多次探讨关于大明边防的问题,得出的结论是只有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御,一味地凭借边墙防守,人力和财力的消耗巨大,最终会导致整个国家都被拖累进去。
要进攻,就必须解决战争经费的问题,李贽提出的方案就是四个字:以战养战。
“可是,那些朝中重臣们反对出兵,理由不仅仅是财力这一个方面,还有一个道义方面的考虑吧?”苏昊向李贽求证道。
李贽笑道:“改之说的道义,是指什么呢?”
“就是所谓圣贤之道啊,不是说无故兴兵,有违圣贤之道吗?”苏昊说道。他和朝臣打交道的机会不多,但平时听李贽、陈道等人跟他讲朝堂上的事情,也多少知道了一些。在明代,圣贤之道这种说法是非常有市场的,一个人要攻击自己的政敌,最好的武器就是圣贤之道。程栋写檄文批判苏昊,其中也有大量指责他不守圣贤之道的文字,不守圣贤之道,基本上就相当于读书人中的败类,属于人尽可诛之徒。
大明的国力,在当年不仅可以称雄亚洲,甚至放眼全球,也没有可以匹敌的国家。然而,大明非但没有在世界上称王称霸。对于周边的小邦小国都是客客气气,除非别人打到头上来,否则绝对不会主动去欺负对方。对于这种作为,苏昊看到的解释就是圣贤之道。
平白无故去侵略别人,这是有违圣贤之道的。即便你面对的是没事就会来骚扰骚扰你的鞑靼部落,你能做的也仅仅把它们赶出国门,而不能追杀到草原上去。原因无它,圣贤之道耳。
如今,苏昊提出把战火引到草原上去的建议,会不会在朝廷里引发一番争议呢?
苏昊把这个困惑说给李贽听,李贽哈哈大笑,说道:“改之。关于这圣贤之道,你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啊。”
“李先生教我。”苏昊倒是足够谦虚,直接就把自己放到学生的位置上了。
李贽道:“改之,你想想看,这圣贤之道,可曾教人贪墨公帑?”
“当然不会。”
“那么。可曾教人盘剥百姓?”
“……”
相似小说推荐
-
1989红色攻略 (步枪) 他创建了一支超越美帝的特种部队,单兵装备价值百万以上;他推动了海军的发展,把南海变成华夏的洗澡盆;他发起了第...
-
皇帝系统 (打开) 起点VIP你想成为皇帝吗?—秦天选择了“是”。 结果他穿越了,成为了一个仅有两个县的国君,外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