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臣一听这个朱木匠还真的不学无术,连如此典故都不知道,你不是口口声声智商不低吗?你不对《本草纲目》记得很熟吗?怎么今天还好意思不耻下问了,一时之间大臣们那个解气啊。虽然不敢直视皇上,或者站出来嘲笑,但一脸的得意相互用目光示意。倒是施来凤看准了机会站了出来。
“回皇上,‘师克在和’的典故源于《左传`鲁桓公十一年》所记载的此次楚郧蒲sāo之战(蒲sāo,古地名,今应城市西北地区)原文是:“楚屈瑕将盟贰、轸。郧人军于蒲sāo,将与随、绞、州、蓼伐楚师。莫敖患之。斗廉曰:‘郧人军其郊,必不诫,且rì虞四邑之至也。君次于郊郢,以御四邑。我以锐师宵加于郧,郧有虞心而恃其城,莫有斗志。若败郧师,四邑必离。’莫敖曰:‘盍请济师于王?’对曰:‘师克在和,不在众。商周之不敌,君之所闻也。成军以出,又何济焉?’莫敖曰:‘卜之?’对曰:‘卜以决疑,不疑何卜?’遂败郧师于蒲sāo,卒盟而还。
在这场战争开始时,楚将莫敖担心兵力不足,建议向楚武王请求援兵,而斗廉说:‘军队克敌制胜的法宝不一定单纯靠兵员众多,主要靠的是内部的团结、同仇敌忾。’他还援引了周武王在牧野之战中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打败殷商军队的,靠的就是君主有道,上下同心的史实来加以证明。莫敖被说服了,后来,果然打败了郧国的军队。‘师克在和而不在众’的思想,经过吴起、孟轲等思想家、军事家的完善和发展,继而发挥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哲学观念’”施来凤一通解释,这解释还不如不解释呢,又是一大通的书,全是文言,好在有最后‘人和’的那段话朱由校听懂了。弄懂了意思就好办了,原来是袁崇焕在说他和毛文龙不和呢,让毛文龙不要想着往朝鲜那边去,而是向他靠拢。想想在历史上朱由检上台后,袁崇焕可是干掉了毛文龙的,原来这仇不是一天两天了,现在就开始告状了。让群臣议议吧。
“诸位爱卿,怎么看?”
“回皇上,袁自如这是为大明的边防尽的肺腑之言,已经表明了与毛文龙不和。这对辽东的战事可是极为不利啊,况且毛文龙部屡屡不听朝廷的调度,此风不可长啊。”黄立极首先出场,接下来大多的官员都是说毛文龙的坏话的,什么拥兵自重、不臣之心、听调不听宣、国中之国,董卓、石敬瑭等等的言论恨不能置毛文龙于死地。
朱由校不由的大皱眉头,怎么这么大的反应,大臣们这是要做什么,是要杀毛文龙还是逼反了他?朱由校可以肯定如果要赐死毛文龙,那毛文龙肯定是要反的,他的xìng格虽然自己不知道,但在他被杀后,跟他手下混的基本上都反了,投到了满清的怀抱,比如说‘山东三矿徒’,把毛文龙逼反了,那辽东的战事更麻烦,此风不可长啊。现在袁崇焕一个劲的说毛文龙靠朝鲜近了离他远了,你说你和毛文龙什么关系,大家都是为国守土的将官,你一巡抚老跟一个总兵过不去,你想做什么?袁崇焕的头衔是‘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是个二品风宪官,虽然他这个官位不低,可按照《大明会典》里祖制之规定,你也无权杀毛文龙啊?<大明会典>里对于犯事的总兵之处置是有严格规定的——‘凡调度军马、区画边务、风宪官皆无得干预。其相见相待之礼、尤须谦敬。如总兵镇守官有犯违法重事,须用体复明白、指陈实迹、具奏请旨,不许擅自辱慢。其军职有犯,具奏请旨、已有定例。风宪官巡历去处、亦须以礼待之。’而即便你有“尚方宝剑”也没有用,因为持有“尚方宝剑”并非意味着想杀谁就杀谁。那为什么袁崇焕就敢杀了毛文龙呢?这小子真不是个省油的灯,还是把他弄回来放心,至于毛文龙是好是坏,自己也没法判断,看着辽东那**的样子也不是什么好货。反正不和是肯定的了,先调一个回来,以后看情况再说吧。于是向下压了压手,让群臣们安静下来后问:“袁崇焕如此说,那毛文龙有奏折吗?”朱由校想反正两人为了地盘吵架,不能只一个人骂啊,另一个应该还嘴啊。
“回皇上,刚刚接到毛文龙的报捷,倒是没有关于此事的说法。”好不容易,兵部尚书王永光站了出来,拿着毛文龙的捷报说。
“念。”
只听得他念道:“各位衣食父母啊,可怜可怜我辛苦写了三千字吧,赏点票票吧!”
第五十三章巾帼英雄
“平辽总兵毛文龙报,岛将王辅、毛永嘉等奋勇深入,趁奴敛民北上yù逞志于西寇,直捣会安堡,阵擒活夷改补等三十六名,接回顺民一千三百余人。”
“毛总兵果然是员虎将也,朕心甚慰,下旨嘉奖有功之将,赏银万两,给将士们庆功,让其再接再厉。而袁崇焕所说,朕还不太明白,让他回京叙职,给朕好好讲讲,随便帮朕购买一百对紫貂来,当然朕会给钱的。”朱由校这事可不马虎,趁着大臣们还没反应过来直接做出终审判决,就算反应过来又怎样,一个打小报告,一个报捷,谁是谁非傻子也能看出来,这是实打实的打了袁崇焕一巴掌,而且自已也没有直接否定袁崇焕,回来慢慢说吧。
大臣们本来想就此事做些文章的,因为和毛文龙的关系大家都不是太好,他完全就是体制外的人,但袁崇焕可就不同了,孙承宗的弟子,那是文官。应该向着谁那不明摆着的吗?但这两份奏折明摆着呢,一份告状的,一份捷报,孰重孰轻这一眼就看出来了。而且皇上乾纲独断了,其实这也没什么,没见这么大的捷报只赏了万两银子吗,还叫袁崇焕回京来带一百对貂呢。
接下来的几件事让朱由校没有多少的兴趣,但也是耐心的听关。
第一件事还是老生常谈,顺天巡抚刘诏和户部尚书李起元两人分别的长篇大论,大体意思是谈了这次上天示jǐng的事情,然后要求皇上祭天自jǐng,唉,这整月还有没有完啊,怎么还是没完没了的说个没完呢?搞的朱由校一阵头大,只能点头答应着以后会办理的。
这顺天巡抚现在可是对朱由校一脑袋瓜子的意见,你说你搞个义卖,直接就给了府丞刘志选,这完全是对他的轻视。不就刘志选是魏忠贤的人吗?至于这样给我穿小鞋?你不让我好过,我也恶心恶心你。
而户部尚书李起元是户部的老人了,要资历有资历,要能力有能力,而且为官还相对清正廉洁,本来户部尚书的位置坐着也没有什么过错,但听闻到魏忠贤这段时间有意叫冯铨这个罪臣的儿子顶了他当这个尚书,这冯铨在保定当街给魏忠贤跪下求告,才得了这个户主侍郎的职位,现在更是蹬鼻子上脸要爬到他的头上去,那怎能不让事实说这位脾气本来就有点火爆的尚书不怒火中烧?而且自己一直就和魏忠贤不对付,这次有打倒老魏的机会当然而放过。
这样的祭天,说实话朱由校是不喜的,就这点小事麻烦老天爷做什么?而且一同意就等于认头了,当然不许了。
第二件事是贵州巡抚王瑊的造反的苗族李阿二等大战的事情,已经被围城形式相当的危急,并且告急求兵求粮,第二份奏折也是让督臣朱燮元别磨蹭了快点去贵州帮他。
这事朱由校还真没有什么印象,一直以来他都以为大明只有建奴这个外敌,而造反的也只有朱由检上台后,李自成那些人,没想到怎么贵州哪里也在打仗?
大家议了议,这个督臣朱燮元这样的情况下却如此行动的是怎么回事。难道不知道兵贵神速吗?几个大臣为这个督臣朱燮元找了各种各样的理由,最后朱由校实在听不过了,明眼人都看出来了,这个官太胆小了,典型的畏敌不前,这时候换将也不太可能,干脆传旨,再不速去救援,按畏敌不前处置。是啊,边兵是大明的jīng锐部队,而且些jīng锐都被扔到辽东了,这样国内基本上就成了真空地带,这乱子起来了,让众多的官员都不知如何是好,看来大明的灭亡的原因就是让满清一步步的给拖跨了,这个问题才是关键中的关键。打败了满清,把边军解放出来镇压国内的叛乱,把辽响取消,百姓得以安居乐业。这就是良xìng循环和恶xìng循环的关键点。
第三件事是吏部尚书王绍徽乞骸,晕,真是没法说了,这家伙不是老魏的人吗?去年不正是他仿水浒传写了东林党的一百零八将的事,开始了老魏整整顿东林的序幕?一问原因,原来是有人弹劾,自己自觉的递上辞职报告,这基本上是官场的惯例了。这个可不能准,以后想安排个地方官员还得靠这个‘组织部部长’,不允!一句话说出,王绍徽的心算是放了下来。感激的目光冲着老魏投去。
第四件事还是战事,是为‘奢安之乱’的事情请赏封将的,朱由校一听,顿时吓了一跳?这怎么又有战事?还打了好几年了?一问才知道原来四川永宁(今叙永)宣抚司奢崇明及贵州水西(今大方一带)宣慰司安位叔父安邦彦的叛乱。奢崇明于天启元年(1621年)九月于chóng qìng起事,围成都达一百多天。安邦彦于天启二年二月起兵,进围贵阳两百多天。后来奢安合流,现在四川还在打仗,所以现在不断的换将。这事朱由校也是事前根本不知道的,怎么这时候大明这么乱啊?这派人去找‘打井队’会不会有什么困难?没办法,大明的jīng锐都在辽东了,自己两眼一摸黑,好在已经结束了。但突然想到了在明末历史上上留下了重重一笔的一位女英雄----秦良玉。忙问道:“在四川是不是有一位叫秦良玉的女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