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大明二十四监 (梦难成)


在朱由校看来。八股文就是一个固定的格式。这个格式限制的相当死而已。八股文写出来的文章的确是相当的华美,大气,相当的严谨。题目只准从《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种书中出。有四付对子。要求平仄对仗。但又不同于作诗。词语典故都要在经书中、正史中提到的。不能用风花雪月等诗词典故亵渎圣人。字字都要代圣人立言,就是主要文字要用孔子、孟子的口气说话。这些就把游戏难度加大了。就象是眼前的宋应星,杂学很多。但一旦玩八股,就不一定能玩得过,只能是一次次的败北。
所以才有了黄尊素的儿子大呼:“八股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兴而二十一史废”。 又说:“愚以为八股之害,甚于焚书。”
其实万事都有一个度,八股文的确是华美异常,让人看得是赏心悦目交口称赞,但那只是一个种类的文学修养,把这种规则应用在为国家选拔官员这样的事上,的确是有些过了,限制了大批的人。比如说李白的文采好不好?他能当官吗?能当一个好官吗?宋氏兄弟都是举人,终生与进士无缘,但他们却可以当个好官。
而从考试的内容上看,就是四书五经。仅仅有这些,就能做官了?显然是不够的。
朱由校现在锐意改革,但能动的东西他去动,不能动的东西,他一般就不去动了。科举事关整个文人阶层的利益,是他们的命根子,而且目前来看,也是最公平的一种制度,朱由校肯定是不会动的,最起码说不会大动。但随着学校的增加,文人数量也必然会增加,倒是可以在‘科’字上下手。
在朱由校看来科举就象高考一样,只是把语文、历史、政治三门当成了全部而已,而其中语文成绩又占了这次考试成绩的百分之八十的成绩。虽然语文是最重要的,但那只能显示出了文采、文学修养而已。摆得太高了,占分太多了。下一步就需要把历史政治的分提一提,把诸如经济、生物、物理、数学等成绩给加上一些进去,那人才的知识就会丰富了一些。而宋应星所问的这次的科举,朱由校却是另有一番说辞。
“宋兄,全民教育普及在际,许多的事情需要规划、草建、实施。而随着读书人的增加,科举制度虽不会改变,因为此制度对于选拔官员相当的重要,对于莘莘学子来说,更是最公平的一种方式。但内容上肯定是会有所增加的,不会仅仅的限于八股文。此次因为事前没有通知,所以这次的科举,朕不会干涉什么。但选拔出的官员,均要再行学习一番。一甲三人可直接进入翰林院,二甲和三甲中挑选精英考试才可成为庶吉士,他们的职责是给皇帝讲解经史书籍,并帮皇帝起草诏书。所以在下认为,这三甲之人,都不能单纯的走以前官员的老路。”
“那楚公子认为他们应当如何?”对于皇上的这个说法,宋应星倒是挺赞同的。自古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作为一个文人,虽然几次没有中了进士,但宋应星是相当的不服气的。如果真做皇上所说增加科目来考一些实用的东西的话,他自认不会输于他人。但偏偏要考那个他头疼的八股文,偏偏自己对那东西就是掌握的不好。如同一位会写诗的诗人,你非给他个词牌让他写一样的难。现在看来,皇上是打算在下一步改革科举内容了。而这一步则是任由科举选拔,但三甲里的人才,他却要先揽过去再说了。
“很简单,实习。”朱由校很轻松的说了一句,信心百倍,实习两个字他可是太熟悉了,因为在他的前世,几乎没什么工种是不需要实习的。
“实习?”这个词还没在大明流行起来,所以宋应星一时没弄明白。“请问楚公子何解?”(未完待续。。)

第515章京城规划
实习顾名思义,在实践中学习。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或者说当学习告一段落的时候,我们需要了解自己的所学需要或应当如何应用在实践中。因为任何知识源于实践,大明进士多入为翰林官。一甲第一名为状元。授修撰,第二、三名分别为榜眼、探花,授编修。二、三甲可考庶吉士、给事中、主事、中书、行人、太常博士、国子博士,或授地方府推官、州、县。
让一个常年埋头苦读四书五经的文人,直接的去担任这些职务,基本来说是一种失败。虽然许多的进士他们的年龄并不年轻,甚至也跟着自己的家里,接触过一些政务。但他们的阅历、知识是朱由校大大看不上眼的,无论他们的心气多高、品性多纯,这都不能弥补他们能力、知识上的不足。现在朱由校没有时间在这三年一大考的情况之下,来个急刹车。那样对这些学子们太残忍了,就差二三个月的时间,就大考了,许多的人都已经陆续的到了京城、或者已经启程来京,比如宋氏兄弟这样的,更是提前了半年就到了。结果就在这样的时刻,皇上来了一个考试大纲变了,这让谁都接受不了。朱由校也考过学,更考过资格考试,已所不欲的事情当然不会强加到他人的身上。实习是补全这些进士的最好办法了。
宋应星听了之后,对这个‘实习’,已经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了。这等于要皇上皇庄的农田经验、青州的商业经营等,通过皇上新招的这批官员,先学习,学精了之后再向全国推广。而不是再象以前的官员一样当个青天大老爷就是最好的官了,而是要拿政绩,这里的政绩结合着目前皇上的政策,最主要的那就是百姓的生活,这可是实实在在的。
现在自己的哥哥在青州可是开了一个好头,在皇上的各项政策之下,大步的发展着当地的经济。打井那里的条件是最好的。探到石油没成功。但对于挖个井弄上个压水井来,这样的活计交到了四川专业打井队的手里,那可是手到擒来的。所以基本上青州的百姓在这几个月里,都不愁天旱没法浇灌田地了。宋应升可是把皇庄里学到的知识。‘嫁接’到了青州。让几户几十户的百姓接合在一起。合伙搞规模经营,成效显著。
工业方面一是青州搞自己的作坊,二是皇上派去。建立的作坊,因为是第一个‘分区’,所以北京有的民用作坊,青州都有,这极大的带动了青州的经济发展。
而在经济方面,因为有着五十万两银子打底,有了启动资金的青州,更是把商路开拓出来。道路青州搞的是最早的,又因为当地有水泥作坊,所以别的地方是没有这些优势的。港口是皇上强调又强调的,所以是第一要务,当然建成了目前大明最大的规模。商路通了、物品足了,所以青州现在是商者云集,一片繁荣的景象。百姓们当然也跟着富裕起来,只要肯劳动,发财不指望,养家糊口顿顿饱饭是先解决了。而有手艺或者有头脑做点生意的,当然也在青州大发展的前提下,开始了自己的发财之路。
所以宋应星对于让明年的三甲进士全部去皇上重点培养的地方实践学习一下,当然是拍手称赞。认为这样出来的官员,最起码在见识方面就是一个提高。
接着朱由校一路上,一手玩着核桃跟宋应星谈实习的好处、实习的考核等。而对宋应星想问的,关于士大夫与全民教育的后开科取仕冲突问题。朱由校倒是思考了一会说:“科举制度就是一个对于天下学子相对公平的考试。以前的士大夫阶层是受益者,百姓们只能是旁望者,现在百姓们寒门子弟也有了上学的机会,等于给他们这个机会,他们之中的佼佼者,也会脱颖而出,进入官僚体系。大明的管理阶层,就再也不是以书香门第的士大夫一家独大了。这也能表现众生平等、天道酬勤的思想,让大家都有一个盼头”。
这话说完,宋应星就死心了,看来以后象自己这样的官宦之后,在面对科举这个独木桥的时候,对手将会更加的扩大话了。这也是无奈的事情,以前百姓家里的孩子上不起学,没有这个盼头,现在抓住机会了,估计在百姓那种刻苦耐劳的精神之下,在全国这样多的人口基数的情况下,科举将会变成一种壮举吧。
北京街面上的路还是不太让人舒服,虽然是青石板路,但这路已经铺了几百年了,这坑坑洼洼的地方着实不少。步行还没有感觉,但一看那马车,就感觉不妙了,颠簸的相当厉害,和城外的水泥路没法比。一问宋应星,后者的回答是:“全京城都是这样的路,晴天这些还看不出来,一下雨,路算是完了,全是坑,还易存水。现在有了公共厕所还好一些,往年雨水一来,路面上积水很有一尺深,上边满是污秽之物。”
朱由校一听,就知道玩了一个灯下黑,全国都在修路,就是这北京城开的先河,但那是城市或者城乡之间的道路,并没有涉及至京城的‘二环’之内。还有这个‘内涝’问题,也是个大事,一下雨,市内排水功能不强,势必会淹。自己可是看过北京城变成汪洋大海的视频,太可怕了。现在是冬天,正好清理、修建一下排水系统。
朱由校当然需要一次性的成功,把道路、排水,一次性解决,几百年都不用动。万不能干,今天铺了路明天挖,今天修,明天挖,这样愚蠢的事情,可不能在自己的执政中出来,扒路军是万万要不得的。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