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兄,全民教育关系到每个家庭。因为每个家庭都有孩子,都有适龄儿童,现在没有,以后也会有,所以百姓们关心自己的切身利益是很正常的。”朱由校停在一处,看路边有卖铁核桃的,铺了个小方布,上面有几十个核桃,看了看个头挺大,也挺周正。正宗的铁狮子头啊。听着宋应星的话也随口的答道。
狮子头是麻核桃类中的一个品种。典型特征是底座大、桩矮、平顶、闷尖,盘玩手感最佳。从汉朝开始,就有人开始盘核桃玩,俗话说“十指连心”。每天揉核桃。可通筋脉。养脏腑,调虚实,定气血。维系人体正常的功能!这手疗的方法更是层出不穷,什么搓压拇指肚(对肝对胆都养护)、搓压食指肚(缓解便秘肠胃病)、反复扎中指肚(缓解头痛降血压)、反复压无名指肚(清肺理气作用大)、压扎小指肚(滋肾壮阳通尿路)、双手握拳刺劳宫(强身健体护眼睛)、 双手用力滚手心(缓解早泄治尿频)等等功效说得是相当的邪乎。
这玩意到了建奴的手里也是发扬光大,比如乾隆的狗屁诗“掌上旋日月,时光欲倒流。周身气血涌,何年是白头”。以及老北京有句顺口溜说的好:“贝勒手里三样宝,扳指核桃笼中鸟!”这都表明了,到了清朝时核桃的盛行。
而朱由校的前后两任,对核桃都是情有独钟,东林大臣们传出的,“玩核桃遗忘国事,朱由校御案操刀”,就是说前任朱由校玩核桃的故事,但人家玩的那已经不再是强身健体了,而是艺术!桃木亦名“仙木”,是用途最为广泛的驱邪制鬼材料。桃木所以具有这等神力,根植于古人认定桃树为百鬼所惧的神秘观念。由此“核桃”也被赋予了这样的神秘魔力,人们手中时常把握具有神秘力量的核桃,就能吉祥、免灾。在小小的核桃上雕刻出各种动物,人物的形象、图案,寄托美好的寓意,明代的核桃雕刻大多是神仙人物、避邪神兽、吉祥物等等一方面可以玩赏,另一方面也成为一种富贵的象征。
而现任的朱由校则对在穿越之前核桃不离手,没钱买好的,那个世道是逮什么炒什么,一对极品核桃能炒到几十万去,而一般的也是一千左右。便宜的当然相当便宜了,基本上到了一块钱两的程度。朱由校玩的就是一对一千五。揉核桃时间长了,核桃自然会有光泽,产生玉质;碰撞之声如骨如牙,音色如金石一般,价值陡增。揉的时间越长,核桃就越显珍贵,更显古朴之风!
这时候看到了好的,哪里能不蹲下来瞧瞧的道理,先找了一个狮子,然后再找着配。摆摊的老汉一看就是刚刚来到,还没来得及配对。老汉客气的请朱由校自便,自己在那时开始一个一个的配对,摆好。
宋应星一看皇上的兴致来了,也不便打扰,只能在一旁看着朱由校在那里挑核桃。
这时又来了一位文仕打扮的人,刚刚的从美食街走了出来,也蹲下来看核桃。“这位公子您上眼,瞧瞧这对如何?”说着老头从中挑了一个虎头一个狮子头出来。这一对长宽高肚都挺大。
“老板,这怎么一只狮子一只虎呢?”那行文仕不屑的说。
“公子,此对为狮虎兽,盘在手里并不比一对狮子头差到哪里去,若公子喜欢盘一样的,这里也有不少。”老汉急着争辩道。
朱由校笑了笑,没想到在明朝这种叫法都有了,自己一直都感觉,两个不一样的核桃盘在手里,那是没有方法的事,什么狮虎兽,还不是没找到好配的?人家做生意,肯定是不能去搅局的,正好从老汉配好的一对里拆了一个,两个底座一对,比量了一下长宽高肚,还别说,差异很小。说极品那是离的太远了,普通的不能再普通了,不过比自己玩的还是大了一些的。
“老汉多少钱?”
“公子挑好了,三百文,”
三百文?来到大明,钱是赚了不少,但还一文钱没花过。但想想亲军的工资才一个月一两银子,就值一贯铜钱,也就是一千文,那就够一家老小生活的了,一对核桃要个二百文,这价格一比较可不算低了不低了。如果套套前世平均三四千元的工资比,基本上就是一千多块钱了。朱由校习惯的盘算了一下,直接砍价。
“便宜点我收了,”说完这话,朱由校差点抽自己,还学以前的小家子器呢?自己现在是皇上,不是小白领,一年上千两银子挣着,是大明的首富。为了三百文讨价还价,幸亏没有狗仔队跟踪,否则的话还真成了大明第一大新闻了。
宋应星在一旁真的一惊,不明白皇上这什么路数。皇上爱玩个刀功,雕个东西之类的,这是众所周知的,士大夫都在玩,凭什么皇上就不能玩呢?这点宋应星倒不会迂腐。但却没想到皇上能如此的市刽,还能砍价,不由的用奇怪的眼神看了一下皇上。
“戏言戏言”没等老汉说话,就立刻的掏腰包,但很遗憾,没有。刚才米线钱还是宋应星给的呢。宋应星会意,立刻拿了半两的碎银子,递给了老汉。
“楚公子,这对核桃一般啊,我的家里倒是有一对,祖爷爷盘着玩的,个头挺大,要不、、、、、、、”走在路上,宋应星不由的问道。
“君子不夺他人所爱,就是随手而为罢了。朕喜欢的东西多了,什么玩鹰、虫的都喜欢,但现在却不是时候。买这一对聊胜于无了,”朱由校无奈的说着,为了树立一个明君的形象,朱由校可是相当的自律了,真可谓是起得比鸡早,睡得比鸡晚了。现在这成果还是不错的,最起码没有了死亡的威胁了。
“楚公子说的极是,眼看着已经近了腊月了,这忙忙碌碌的一年就要过去了,二月的礼闱就要到了,不知朝廷此次如何安排。”礼闱就是会试,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地点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每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举行,又叫乡闱。考试的试场称为贡院。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闱。凡本省科举生员与监生均可应考。考试分三场,分别于八月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进行。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唐伯虎乡试第一,故称唐解元。乡试中举叫乙榜,又叫乙科。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又称桂榜。放榜后,由巡抚主持鹿鸣宴。席间唱《鹿鸣》诗,跳魁星舞。
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又称礼闱。于乡试的第二年即逢辰、戍、未年举行。全国举人在京师会试,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称春闱。会试也分三场,分别在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举行。由于会试是较高一级的考试,同考官的人数比乡试多一倍。主考、同考以及提调等官,都由较高级的官员担任。主考官称总裁,又称座主或座师。考中的称贡士,俗称出贡,别称明经,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在会师后当年举行,时间最初是三月初一。明宪宗成经八年起,改为三月十五。应试者为贡士。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试由皇帝新自主持,只考时务策一道。殿试毕,次日读卷,又次日放榜。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通称进士。进士榜称甲榜,或称甲科。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 宋应星哥俩来京,就是为了这个进士的。
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合称三元。连中三元,是科举场中的佳话。(未完待续。。)
第514章官员实习
没有来到大明之前,朱由校对这个科举制度,所知甚少,通过了前任的一些记忆以及学习,方知科举制度,是读书人参加人才选拔考试的制度。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一直到了大明。学而优则仕这句话是整个科举的最终目的,说白了就是让读书人中的优秀者来当官。
所谓的分科就是“孝悌有闻”、“德行敦厚”、“结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饶”、“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骄壮”等10科举人。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
隋炀帝草创这项制度的时候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试策。这种形式并没形成制度,隋炀帝很快就挂了,但把读书、应考和作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揭开中国选举史上新的一页。之后到了唐玄宗却更发扬光大了。
明王朝建立,科举制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也是臭名昭著的八股文盛行之时。主要取决于八股文的优劣,所以,一般读书人往往把毕生精力用在八股文上。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的文句做题目,只能依照题义阐述其中的义理。措词要用古人语气。即所谓代圣贤立言。格式也很死。结构有一定程式,字数有一定限制,句法要求对偶。八股文也称制义、制艺、时文、时艺、八比文、四书文。八股文即用八个排偶组成的文章,一般分为六段。以首句破题,两句承题,然后阐述为什么,谓之起源。主要部分,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四个段落,每个段落各有两段。篇末用大结,称复收大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