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大宋私生子 (何昊远)



说白了,开这个绣坊就是为了赚钱,只是这话不好意思向杨逸直说啊。

杨逸反应过来,哈哈笑道:“为了钱,徐公子开绣坊是为了钱,这其实没什么不好说的,本官这次来,也是为了钱,为了天下女子都能赚到钱。你家开这绣坊乃是利己利人之事,自应鼓励才是。”

“多谢杨太傅夸奖,小民实在斩愧。”

杨逸笑吟吟地接着说道:“徐公子若是不介意,让你娘子上前来,我有些话要问她,如何?”

“杨太傅但有所命,小人岂敢不从。”徐景鸿低着头,他相貌颇为英俊,且有涵养,和清灵婉约的沈三娘倒是般配。

“小妇人见过杨太傅。”那沈三娘这时才正式上来施礼,敛衽盈盈一福,体态娴雅,柔婉如水,只是眸光中少不了些忐忑,施礼时她悄悄地盼了自己夫君一眼,隐含求助之意。

杨逸暗暗好笑,尽量用随和的口气说道:“徐家娘子免礼,可否将你绣得最好的绣品拿出来给本官一观,本官有意进献予太后,太后若是喜欢,定少不得有所赏赐。”

徐景鸿和沈三娘夫妇俩听了顿时喜色满脸,若真能得到太后的赞赏,徐家的地位将不可同日而语,这种机会是斗升小民梦寐难求的。

沈三娘很快拿出一幅刺绣,在绣屏上摊开,这幅刺绣名为“江南三月”,靠近右上角远处有几间典型的江南风格的瓦房,房前是宽阔的江面,江上停泊着几艘小船,岸边是大片的杏花。满树杏红,美不胜收;

整幅刺绣层次分明。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入微,针法活泼灵动,把一幅江南水乡美景生动地绣了出来。

清娘和阿黛拉看了这幅巧夺天工的刺绣,顿时爱不释手,赞叹不已,平时她们也绣些花儿,但和沈三娘如此精美的绣工根本没法比。

沈三娘见清娘和阿黛拉如此喜欢,连忙又拿出两幅刺绣来赠送给二人。

这些上佳的刺绣动辄上千贯一幅,算是很贵重的物品。清娘和阿黛拉不敢擅自收下,不由得齐向杨逸望来。

杨逸含笑说道:“徐夫人一番美意,你们若是喜欢就收下吧,回赠些礼物给徐夫人就是了。”

清娘和阿黛拉这才敢将刺绣收下,并各自回赠了沈三娘一份大礼。

杨逸等她们相互客气完了,才接着说道:“徐夫人,实不相瞒,本官此次前来,是有求于徐夫人............”

徐景鸿听了他这话。连忙抢在沈三娘之前答道:“杨太傅有何吩咐,但请示下,杨太傅说有求于拙荆,这是要折煞小民与拙荆啊。”

杨逸摆摆手说道:“你们等我把话说完。此次我来,确实有事相求,如今我大宋各地建立了许多大型纺织厂。而这样的纺织厂还会越来越多,这将会对自古以来男耕女织的传统产生很大的冲击。许多妇女将无法再靠纺织维持生计;

本官念及于此,准备奏请朝廷。在各州县、特别是江南地区成立‘传习所’,请徐夫人这等在刺绣方面技艺精湛之人,前去向各地妇女传授刺绣技艺;

徐夫人放心,本官的奏章一但能在朝廷通过,绝不教徐夫人等白白传授技艺,朝廷会给你们发放适当的薪俸,甚至授以官职或者诰命,以奖励你们为国为民作出的贡献;

另外,本官还会提议成立绣工科,汇集刺绣方面技艺最精湛的人,一同探讨刺绣针法、品类的创新;还可以让湘绣、蜀绣、汴绣的能手齐聚一堂,大家相互学习、借鉴,共同提高刺绣技艺,创新出更多刺绣技法来;

本官对刺绣行业十分看好,不说整个天下,即使是江南一地,若能做到家家刺绣,妇女皆学女红,所产出的绣品就十分可观了;

到时不管是内销大宋各地,还是卖到海外,都能创造不计其数的财富,无数的百姓将因此受益,徐夫人作为苏绣的传承人,本官敢断言,将来定能名垂后世。”

杨逸又是薪俸,又是官职,又是名垂后世,沈三娘说不心动是假事,只是兹事体大,她不能作主,只得征询自家夫君意见。

徐景鸿能有什么意见,他敢说不吗?

再说了,此事对徐家而言总是利大而弊,他也没有反对的理由。

至此,知县夏明清才明白杨逸突然出现在吴县的真正目的,他不禁感叹道:“杨大傅高瞻远瞩,一心为万民谋福祗,下官作为本地知县,而未能想到这些,实在有愧于官家,有愧于朝廷和本县百姓,今日得杨太傅警醒,本官今后定当恪尽职守,大力倡导县中妇女多习绣工,使家家刺绣的盛景先在吴县形成。”

杨逸笑道:“夏大人有这份心,那是最好,本官会留意着,等家家刺绣的盛景出现时,本官第一个为夏大人请功。”

夏明清受宠若惊,连忙作揖道:“多谢杨太傅,下官定会尽心尽力做好此事,不教杨太傅失望。”

杨逸在夏明清和徐景鸿陪同下,又查看了其它几个绣坊,确如徐景鸿所说,这些绣坊都比较小,最多也不过二十人,绣工技艺与沈三娘也略有差距。

杨逸算是明白了,要想成为项尖的苏绣艺人,除了经验积累外,天分更为重要,象沈三娘学刺绣也不过年,今年才十七岁,但因为具有灵性,刺绣技艺反而成了吴县第一,比许多中老年妇女绣得还好。

杨逸不求个个能学成沈三娘那样的高超技艺,只要能绣出一般的绣工,他就有信心拿到海外去赚取高昂的利润。

因为在刺绣方面,各国的水准差大宋太远了,许多国家甚至没人懂得刺绣,咱们这儿最差的刺绣,拿到海外也能成为珍品,艺术价值太高的刺绣拿出,没准反而没人懂得欣赏呢。

至于成立“传习所”、“绣工科”,杨逸根本不用担心在朝堂上通不过,女人绣花和男人读书耕地一样,在这个时代是天经地义的事,百官没有什么理由来反对。

退一万步来说,真有官员反对,杨逸也完全能通过自己的派系强行通过此事,今日他到吴县,已注定了数年之后,苏绣必大盛于江南,杨逸有这个信心。


第759章姑苏城外寒山寺

杨逸很清闲,萧忆却很忙。杨逸这次出京带出的人员很多,只不过是分散到各州县明察暗访去了,每天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消息传过来,而这些消息都由萧忆先加以整理,才交给杨逸最终定夺;

每隔几天,杨逸便会就收集来的地方实情给朝廷上一份奏章,当然,这奏章也是由萧忆代笔的。

如此一来,杨逸就有充足的时间,带着清娘和阿黛拉赏玩各地风光了。

江南美景让人流连忘返,又正值春光明媚的时节,杨逸决定在苏州多逗留两日,清娘和阿黛拉听了欣然不已。

清娘立即提议去游寒山寺,不为别的,清娘主要是冲着张继那首《枫桥夜泊》去的。

江南的烟雨很有特色,通常一下就是好几天,细得象雾,淡得象烟,自打来到苏州,这烟雨就没有晴过。

但这不会影响清娘的兴致,相反这杏花春雨江南的别样情趣,对清娘来说更多了一份诗意。

谢绝了夏明清的陪同,杨逸带着清娘的阿黛拉再次乘着轻舟,朝寒山寺进发,没有到过苏州的人,大体会误会寒山寺是建于山上,其实不然,寒山寺实则位于苏州城西的运河边上,并不在山上。

寒山寺始建于六朝时期的梁代天监年间,原名“妙利普明塔院”。唐代贞观年间,传说当时的名僧寒山和拾得曾由天台山来此住持,因而才改名寒山寺。

寒山子居天台唐兴县寒岩时。以桦皮为冠,布裘弊履。或长廊唱咏。或村墅歌啸,为人随性超脱。而且他是中国最早以白话文写诗的人。

他喜欢用竹木在村墅屋壁上写诗,所写诗文三百余首。用的大体都是白话文,有人笑话他,他便作了这样一首诗回应:

有人笑我诗,我诗合典雅。

不烦郑氏笺,岂用毛公解。

不恨会人稀,只为知音寡。

若遣趁宫商,余病莫能罢。

忽遇明眼人,即自流天下。

当然了,他的白话体诗是到清末民初提倡白话文后。才遇到明眼人,才颇受人推崇的,就时下而言,文人墨客还怎么看得起他的诗作。人们来寒山寺赏玩,多数还是冲着张继的《枫桥夜泊》来的。

既然是冲着《枫桥夜泊》去寒山寺,枫桥肯定是要先去的,一路上烟雨如醉,桃杏夹岸芬芳,往来的乌蓬船上偶尔传来一曲江南小调。歌声绵软如桥下清澈的流水。

杨逸三人在枫桥下停泊,而象他们一样慕名而来的人不少,桥边停着好几只船,都是来凭吊古迹的。

东京一年老色衰的青楼女子写了一首好诗。立即就能赢得车马盈门,何况《枫桥夜泊》这种千年不朽的佳作呢?江南文风鼎盛,文人墨客纷至沓来便再正常不过了。

三把油纸伞。一只大白狼,杨逸三人在雨中踏入寒山寺。寺中香烟袅袅,便是这雨天。来上香的人也很多,清娘和阿黛拉也进大雄宝殿上了一柱香,才出来赏玩。

寺中建筑不少,除了大雄宝殿外,还有庑殿、藏经楼、碑廊、钟楼、枫江楼等。

清娘要去的第一个地方,自然是碑廊,因为这是文化气息最浓的地方,二女撑着油纸伞,漫步于烟雨迷蒙的古寺中,湘裙轻摆,身姿态曼妙,步带春风,引得不少香客投来倾慕的目光。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