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则,日本历朝也不会跑到中国皇帝这边要册封。
比如明朝与日本蜜月时期,便册封过不少的日本国王。最后一个被大明册封为日本国王家伙,名叫做丰臣秀吉。也是借助成功讨要到大明册封,使得丰成秀吉声望大涨,逐渐成为日本最强势的军阀。
不过,丰臣秀吉当初称霸日本后,居然想要征服朝鲜,以朝鲜为踏板,获得窥视中原的资格。之后,丰臣家的日本国王封号,自然是被废掉了。
至德川幕府时代,德川家一直希望大明册封其为日本国王,这样才使得其统治权名正言顺一些。
不过,大明朝皇帝,一直不理睬德川家的请求而已。
崇祯令人肃静,后又道:“皇太极称帝之后,军事动作频繁。多尔衮在辽东挑衅,阿济格率领军队,消失在蒙古草原,诸位大臣,对此有何看法?”
兵部尚书张凤翼,沉声说道:“臣认为,多尔衮在辽东搞动作,有关宁军应对,不足为患。而阿济格的目标可能是我大明京师,应该动员边军,多家防备。除此之外,应该调集各镇兵马前来京城,以防不测!”
崇祯二年和七年,两次虏变,给大明北方造成了巨大的震动。山西、山东、直隶等地,被屠戮的元气大伤。
而每次鞑子退兵,为平息民怨,都需要借用一些官员的人头,平息民怨。
兵部尚书显然是最容易背黑锅的大臣,比如袁崇焕被斩的时候,不但的关宁军的督师,而且还是兵部尚书。
为了避免鞑子入关造成的一系列负面影响,张凤翼不得不成为主战派
听闻兵部尚书张凤翼军事动员的建议。
有人赞,有的骂。更多的则是观望,用不发表观点,来避免引火烧身。
户部尚书侯恂却是愁眉苦脸道:“今年,各地旱灾、蝗灾严重,大明免税的各县,已经达到200余。如果调动各地兵马,户部的恐怕没有足够饷银支持”
这侯恂虽然本事不大,但是非常抠门和精打细算,在侯恂的任期内,尽管大明朝财政连连发生天灾兵祸,但是朝廷还是勉强能够维持运转。
当然了,侯恂本身在历史上,名气不响。而他的儿子侯方域却是大名鼎鼎的“明末四公子”。
崇祯说道:“户部有多少粮食和银子?”
侯恂苦着脸道:“眼下只有剩余7000多两现银,此外太仓中还有90万石粮食。如果动员几十万大军,这点钱粮根本是杯水车薪!”
工部尚书刘遵宪道:“工部今年为总顾问衙门制作1万杆新式鸟铳,除了工本费之外,额外赚20万两的利润。如果是朝廷缺少银子,工部可以抠出15万两!”
崇祯淡然道:“工部那银子,还留在工部吧。那二十万两,留作打造更多的军器,用以御敌!”
“直隶、山东、山西各地,历次容易遭到鞑子屠城,皆是因为,我大明子民,没有足够的武备。朕认为,工部可以制作一些便宜的刀、剑、弓箭等等兵器,发给百姓。至少让百姓不至于手无寸铁。遇到鞑子屠杀时,少数有骨气的男子,可以拿起趁手的武器奋起抗争”
“全民皆兵的话,哪怕只有十分之一的百姓有血性,也能给鞑子造成巨大伤亡!”
群臣议论纷纷,不断有“不可”声音传出!
全民皆兵?那怎么可以!
能够动摇大明江山的,可不只是关外的满清啊,境内的泥腿子们,更为可怕!皇帝不怕泥腿子造反动摇江山社稷,地主们还怕家里面的田地被拥有武器的泥腿子给瓜分了呢!
崇祯摇了摇头,心中暗想道,后世人总结的没错——封建地主根本不敢发动群众!
维持大明江山稳定,还是需要靠这些士大夫和地主。
士大夫们集体反对的,皇帝自是不能一意孤行。所以,朝议中“发动群众”这一条自是不了了之。
最终,这次朝会的结果是,皇帝从内库出银200万两,动员20万大军抵御阿济格大军。
兵部尚书张凤翼主动请缨上前线督师。
另外,内廷御马监派出高起潜担任监军。
基本上,还是历史上原班人马去前线迎敌。唯一的优势是,历史上直到六月底,才正式发布了战争动员。而那时候,清兵已经攻破了十多座县城,兵临北京城下了。
此时,五月份开始发布战争动员,准备时间更充裕,想必结果不会更糟糕
正文 第八十二章 不怕对手神,就怕队友猪
当然了,此次前线的主要统帅,无一优秀。
兵书尚书张凤翼本身就不是名将,也没有指挥十万大军的本事。
而监军高起潜虽然有“知兵”之名,但是更多是抢功劳获得的名声。高起潜监军有十多年,总结出来的“高氏兵法”非常有特色——打仗时候,首先要把最精锐的部队,用于保护他自己的人生安全。
之后,高起潜会很有耐心的等前来支援的友军击退或者击败敌人,等到战局已经结束,高起潜开始亮剑——霸气侧漏的抢夺友军功劳!
历年来,高起潜都是这么打仗的。
虽然高起潜的战法实在令人无语,但是用高起潜的话,至少不会去寻找满清打决战,一下子把兵力都消耗光了。而高起潜将局面撑到卢象升的勤王之师回援,便不怕阿济格大军了。
被逼的用高起潜这种“人才”后,崇祯分身的意识与肖图白意识交流。
两人同时发出感慨:“精兵难求,猛将也难求啊!”
明末救亡图存,比历朝末年都困难更多倍,在属于地狱难度。几十年的小冰河天气,从万历年一直到康熙年才恶劣气候也才消失。
而且,军事上的对手还有农民军、满清!
农民军有天灾加成,几乎能够无限制的暴兵。满清则是已经统一满蒙,势力与当年横扫世界的蒙古大军差不多。
这两股力量,分别代表极其严重的内忧、外患。
只要有一个,便足以动摇大明江山统治了,明朝末年居然遇到了两个。所以,后世有史学家将明末的救亡图存,认为是——地狱级难度!
除了神一般的队友,和比较恶劣的自然气候。明朝末年还盛产——猪一般的队友!
由于,朝廷财政匮乏,将领忙于吃空饷、喝兵血的等等因素,明末士兵普遍缺乏训练,作战也不够勇猛无畏,镇压农民起义时还凑合。遇到敢于搏命的满蒙军队,往往会一触即溃。哪怕是关宁军,也只能躲在城墙后面守城,与满清野战必扑街!
大明朝能正面与满清野战的军队,目前只剩下四川石柱县的白杆兵。而白杆兵是存在,是秦良玉经营几十年,在石柱县弄出来的小范围古典军国主义的试点。这个试点,很难在整个大明推广。
因为,拥有秦良玉一般懂练兵打仗的世袭土司,未必能够向秦良玉一般无私爱国。而像秦良玉一般爱国的土司,也未必能像秦良玉一般会练兵打仗。
除了秦良玉这个另类的女将之外,大明朝廷剩下的几个优秀的统帅——洪承畴、卢象升,不过两者皆在西北、东南等地剿匪。
还有一个老帅孙承宗,早就退休多年。不过,崇祯九年、十一年,两次鞑子入关,孙承宗都积极率领儿孙、族人,帮助当地百姓抵御鞑子。在崇祯十一年,城破,孙承宗族人数十口皆不降,被满清屠了全族。
而卢象升在崇祯九年,率军回援迫使满清军队退出塞外。而后,卢象升被崇祯调到北方,担任宣大总督,负责山西、直隶的防御。不过,崇祯十一年时,卢象升与鞑子鏖战时,高起潜因为妒忌贤能,尽管手中掌握十多万的军队,并且控制全军的后勤,却不派援军、断绝补给。让卢象升领着两万人与满清十万大军对战。最终,卢象升在巨鹿城,弹尽粮绝,战败而亡。
卢象升的死,充分说明一个道理——不怕神一般的对手,就怕猪一般的队友啊!
而卢象升死后,洪承畴不得不独撑大局,组织了十多万军队,与满清十万大军在松山进行对决。结果,包括关宁军在内的军队,都纷纷溃逃。于是,这个明朝最后一个猛人被活捉了。
不过,洪承畴被满清的多尔衮等人擒住时候,满清的皇太极、多尔衮,轮番的与之套近乎,用了几年的劝降。最终,洪承畴还是投降变节了。并且,在崇祯十七年,洪承畴用书信招降吴三桂在内的大明北方军队,建立满清的绿营兵制度,以及多尔衮灭南明的战略部署,都是出自洪承畴之手。
老一辈的帅才,也就这么多。
年轻一代,却已经找不到这般等级的军事人才了。
什么?你说郑成功。
天下皆降,郑成功不降!
也许,他铁骨铮铮,气节非常值得敬佩。不过,郑家人的战斗天赋,体现海战上了,陆战上着实缺乏天赋。郑成功建立了比郑芝龙时代更强势的海军势力,雄霸亚洲,荷兰东印度公司舰队被郑成功打成残废,差点造成荷兰东印度公司破产。
相似小说推荐
-
重生吕布一统三国 (常欢乐) 让吕布多点厚黑,多点谋略,多点女人,多点手下!然后,吕布之后,再无三国!热血、三国、争霸...
-
窃隋 (天天肉夹馍) 起点VIP2013-07-15完结 身为大隋官三代。 爷爷是大隋第一守财奴!家财千万贯,还为了几亩地的田租灭掉自己妹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