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都是臣作为臣子的本分。读圣贤书、食君禄当为国为民尽心尽力。”受到朱厚照这么夸奖,杨一清还是很高兴的。
朱厚照对杨一清极为看重,不单单是因为杨一清处理政务和军务都是一把好手,更因为杨一清懂得关心民生疾苦。杨一清在边关目睹过边关民众疾苦的生活,其一生写诗无数,但大都是描写百姓生活贫苦的诗句,“十日阴无一日晴,满门苔『色』断人行。潦伤空自伤禾稼,河挽应难洗甲兵。客枕怕移沾湿处,邻家惊听坏垣声。飞茅破屋知无数,不禁忧时种种情。”
得民心者得天下啊!懂民心、会抓住民心的大臣尤为难得啊。
不过现在朱厚照最关心的还是边关的情况,“不知杨大人对边关军务怎么看?”
“回殿下话,臣自四年前受命督理陕西马政之后,在闲暇之余曾多次游历边关,后总制三边,臣更是视察过三边所有军镇卫所。现在边关大多数军镇败坏不堪,长城更是多处毁坏,数十年来从未修葺。我大明北方之敌瓦剌、鞑靼多为骑兵,而我大明多为步兵,外敌入侵之时只得据城而守,但是由于多数城墙败坏,导致鞑靼骑兵长期以来对边关之地轻而易举便可直入关内数百里。”接着杨一清又说了一下进几十年来边关将士面对鞑靼骑兵战况,不过很明显大明在大多数时候都是落于下风,据关而守、被动防御。
“想不到边关已经败坏到这个情况了。”朱厚照吃惊道,“不知杨大人可有何良策。”
“禀殿下,臣考察三边之地后发现三边之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只要修浚墙堑,以固边防;增设卫所,以壮边兵。再之后经理灵、夏,以安内附;整饬韦州,以遏外侵。只要此举实施得当便可扭转边关颓势。”
杨一清说的办法很简单,但是实施起来的难度却不是一般的大。修浚墙堑、增设卫所经理灵、夏这些都是需要银子的,就现在大明每年那点税收,要是办的起来那奇了才怪了。不过现在没银子,就是挤也得挤出来点银子先把架子搭起来。在之后,只能是朱厚照自己往里边贴钱了。
经过大半天的讨论,朱厚照和杨一清两人终于把整顿边关的事情给定了下来。不过朱厚照此次让杨一清进京可不单单是为了这一件事情。
朱厚照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趁机整顿军屯。所谓军屯,是明朝特殊军制下的特殊政策。这也是当年太祖费尽心机想出来的一条绝妙的政策。就是每一个卫所在自己卫所的附近开垦荒地,然后自己种地自己养活自己。卫所里的所有人包括他们的家人全都生活在那里。打仗的时候男的就出去打仗,没仗的时候就回来种地。当年太祖想的是挺好的,这些人自给自足,粮食多的时候还可以上交一部分给朝廷,解决一下朝廷的资金不足的现状。只是这个政策最初实施的时候还是挺好的,不但保证了军队的战斗力,并且各个卫所自给自足不需要中央发粮饷,也为朝廷省下来大量的银子用于国家建设。只是还是那句话,这个世界上大多数的政策都经不起时间的考验。从太祖之后,这个军屯的制度便开始出现问题了,到了现在问题已经到了不解决不行的地步了。
军屯的最大问题便是土地的集中问题。说白了便是和外面的一样,土地都到了地主的手里,普通人没地了。当然卫所里的田地那些地主们是不敢碰的。他们虽然有点银子,但是有时候银子在那些当兵的人的大刀面前也不好使。不过虽然那些地主们不敢侵占卫所的土地,但是不代表没人敢。那些卫所里的将军们就敢。面对那些良田,那些在军队里贪污腐败的中高级将领可是一点都不会手下留情的。一百多年下来土地越来越少,当然实际的土地没有减少,只不过是这些土地都集中到了那些高级将领手中。普通士兵的土地越来越少,卫所里很多士兵都是拖家带口的,没了土地就等于断了他们的活路,到时候他们不造反才怪。
想到这里,朱厚照还在心里感谢了一下刘瑾。因为这个问题正是刘瑾发现的。当然不是这一世,是历史上。不过比较衰的是,历史上刘瑾不但发现了这个问题,并且还准备着手解决这个问题,只是结果吗。就非常的令刘瑾不满意了,因为他正是由于这件事才死的。他也算是自己为自己挖了一个坑又把自己给埋了进去了。
原因吗,就是由于有人造反了。并且这个造反的身份还不一般。
看到到现在还有人说我前面写的让主角经商赚的钱太多了。在这里我在说明一下。其实根本都不多。给大家一个数据:2001年,《亚洲华尔街日报》曾将明朝太监刘瑾列入过去1000年来,全球最富有的50人名单。至于他的财产,据清赵翼《二十二史札记》所载,刘瑾被抄家时有黄金250万两,白银5000余万两。其它珍宝细软无法统计。千万不要看丢了那个“万两”两个字。历史上刘瑾是1505年开始掌权的,而他却是1510年死的。刘瑾掌权的时间满打满算也就是四年多一点的时间。你看看人家用了四年多的时间就通过受贿都积聚了黄金250万两,白银5000余万两,还有各种珍宝不计其数。和他一比,就是朱厚照也得自叹不如啊。还是那句话,明朝中央税收不高,但是明朝民间绝对有钱。
今天实在是没时间写了。
下午先上了一节体育课,接着又到图书馆忙到现在,一会又要去上课了,晚上要点名的。又是三节连堂课。实在是抽不出时间了,非常抱歉。[..|com|]
不过如果今天晚上熄灯之前我能写出来一章的话我会发上去的。
第七十八章 火枪 火炮 强弩
这个参与叛『乱』的人就是安化王朱寘鐇。安化王是明朝庆亲王(庆靖王朱栴)的一分支,靖王第四子,永乐十九年袭封安化郡王,封地在后世的甘肃安化,不过此时这里被称为宁夏。朱寘鐇便是最后一代的安化王。
安化王造反的原因很简单,野心……就是自认为自己是真命天子,认为自己能够打败明朝中央的军队,不甘心一辈子做一个远在边疆的封王想享受一下紫禁城里的奢侈生活。当然我们可以按照当年明月大大的话说就是安化王因为祖宗运气不好结果被封到了宁夏这个除了沙子就是大风的地方。摊到这么个地方,要钱没钱。要美女也没美女,连喝口水都难。[..|com|]
树挪死,人挪活,朱寘鐇待在这么个鬼地方除了天天能吃沙子外什么也享受不到,于是他就想去北京啊,这样朱寘鐇造反的心思就有了。恰巧当时他遇到了刘瑾执政,刘瑾好心的为他制造了造反的最佳理由。
刘瑾为人聪明,做事一向三思而后行,但是恰巧就大意了这么一回就栽倒了军屯上。刘瑾当时调查全国的情况,刚巧的被他发现了军屯制度败坏的情况,不管是出于好心还是处于私利,反正是他奏请武宗之后下令清查边关军屯里的所有土地,然后重新丈量。重新分配,增加一下国家的赋税收入,提高一下边关士兵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
事情是好事,不过这一下子刘瑾可是犯了边关将领们的众怒了。你想想那些田地全都掌握在那些当将军的手中,现在你一个诏令就要我们把土地全都交出去,当然有人不干了。于是便几个当将军的造反了。
最后叛军和安化王朱寘鐇搅到了一起,安化王正愁自己造反力量不够呢,现在有人来投,自是喜不胜收。感觉力量增加了以后安化王也造反了。当然他们不会说自己造反是因为我想去北京,也不会说我不想交出去土地。他们造反的理由就是诛杀刘瑾。其实和当年成祖一样,算得上是清君侧了。
当然他们没有成功,而杨一清和宦官张永则成功的利用这件事使得武宗对刘瑾产生了怀疑,进而最后诛杀了刘瑾。
安化王造反之后,武宗没办法只得重新启用了杨一清,让杨一清去宁夏剿灭叛军。只是这个叛军实在是太过不堪一击了,人家杨一清还没有走到宁夏,安化王和他的军队就已经被当年杨一清的一个手下给剿灭了。不过人家杨一清可不打算就此回去。到了宁夏之后,杨一清和宦官张永一合计,现在铲除刘瑾正是时候,于是两人把安化王造反时贴出来的诛灭刘瑾的告示给悄悄地交到了武宗的手里,并向武宗说刘瑾要造反。
只是当时只顾得玩的武宗根本就不管心这个问题,还说了句“他想要就让他拿去算了。”没办法还得张永出马。当时张永只说了一句话,武宗就立马改变了主意。因为张永说了句“天下都归了刘瑾,那陛下到时候打算去哪里呢?”
此言不可谓不诛心啊。
于是武宗立马下旨逮捕刘瑾,张永则趁机坐实了刘瑾谋反的罪名。可怜的刘瑾以前从不办好事,最后就想办这么一件好事还把自己给搭了进去。这就是命啊……
刘瑾死后从家中搜出的数千万两的银子倒是大大的缓解了明朝国库空虚的现状。
朱厚照现在也打算整顿一下军屯。此时明朝各地军屯土地集中的问题已经到了极其严重的情况了。要是这个问题是发生在普通的老百姓身上或许朱厚照还不会这么着急的解决问题。但是问题出在军屯里,朱厚照就不得快刀斩『乱』麻了。普通人遇到没地的情况在朝廷的接济下或许还可以忍几天,但是这些个当兵的丘八可是一天都不会忍得。现在不解决倒是侯出现『乱』子了更不好办。当然他不会担心自己会走上刘瑾的老路。刘瑾说到底只是个宦官,但他朱厚照可是监国太子,身份不可相同而语。至于到时候会不会产生叛『乱』,朱厚照知道是一定会产生的,要不然朱厚照也不会专门把杨一清给叫回来了。当然根本上来说这是朱厚照知道叛军势力不大才会这样决定的,要不然他也不会去冒这个险。或许历史上的这场叛『乱』被称为一场闹剧更合适。虎头虎尾的就像一场闹剧一样白白的让全天下的人看了一场好戏。还没收一分钱……
相似小说推荐
-
带个系统穿三国 (天侑明) 主角带个三国志系统穿越三国的老套故事。赵飞现在是无比的后悔,早知道自己会变成游戏人物穿越,之前就不会嫌没...
-
明末行 [精校] (千斤顶) 城管大哥回了悲催的明朝崇祯八年,适逢天下大乱,内有李自成作乱,外有满清入侵,这位城管出身的哥们应该怎么办呢?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