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意思,便是要苏三说些其他的。无功不受禄,他纵然爱财,也不好无故收钱……
苏三于人情上,最是精明,只一个眼神便能猜到秦公公心中所想,便笑道,“家兄苏一在朝为官,平日书信中也常言及公公的厚意。便是苏三在年后,也要去金陵大考。少不得,还有麻烦秦公公地地方……秦公公难得出宫一趟,既然见着了,也算是小子的福缘,这些个小意思,也实在不成敬意,公公不必多心……”说完把手仍然往前伸了伸。
秦公公见苏三如此说,也就半推半就地收下了。心里高兴,二人便又扯了几句闲天,苏三不想打搅秦公公用餐,便辞出水榭,往另一头走进了花园里……
秦公公目送苏三走远,这才把银票掏出来看了看,果然都是一千两一张,见票即付的大票头,满心欢喜地塞进了兜里。本以为这趟差事,没什么油水可捞,倒不曾想,得了这一笔意外之财。
这苏三倒还有些意思,说不得皇上前头,若是有了机会,还得给他添添名头……
秦公公说皇上喜欢苏三的诗词,这事倒是不假……皇上喜爱书法,喜爱才子,这是举世皆知的事实。忽一日金陵市面上流传起了苏三的那几首词作,便有人投其所好,把苏三的诗词作一一收集起来,呈送到皇上的面前……
皇上一见这诗词,立刻便喜欢上了,连着几日里,拿着这诗词反复的吟咏,竟是越读越喜欢……
皇上并不非常擅长做诗,但于品诗一道却是大家。虽然苏三的几首诗词于他品来,风格各有不同,但却更加激起了他对词作者的好奇……
一人之身却集几种风格,这也真算得上旷古奇才了……
这日皇帝在宫中有些心烦,又把苏三的诗作翻出来读了一遍,正品到精采之处,神游千里。却听到总管太监郭德轻轻地道,“太子和二皇子来了,就在殿前候着,这里是他们转呈上来的折子,是不是现在就传?”
皇帝把诗稿放下,轻轻地叹了一口气。二个儿子,因为林海录的事情,在他耳朵边也不知道打了多少次擂台了,这次二人联诀进来,又不知道要说些什么。心里有烦躁。便接过折子,看了一眼。
只见一封是钦差大臣李道明的参折;别一封是武陵府尹林海录的辩折。
放下林海录的辩折,先打开李道明的折子,看了起来,只见上面写着:
‘钦命武陵府考官钦差大臣、御史台左佥都御史臣李道明谨奏;为武陵府一府之官治,以正君道,明臣职,求一府俱安事:
臣受国厚恩矣,请执有犯无隐之义,美曰美,不一毫虚美;过曰过,不一毫讳过。不为悦谀,不暇过计,谨披沥肝胆为陛下言之。
观武陵府府尹林海录,实乃国之巨蠹,祸国之恶首……’
……
看到此处,靖元皇帝不由皱了皱眉头。李道明上来这一句,就把林海录定成这样的大罪,难道这林海录当真是如此的败坏?
脑子里转过这个念头,便往下看去,只见折中把他进了武陵城之后的种种见闻,一一写在其中。及至林海录擅闯钦差行辕,行辕中行凶杀人,还有城中风言风语的谣传,一件一件,一桩一桩地记录的详实,更在附录中附上了街头流转的印文。
靖元帝初时看得心头火起,继而看罢那附录中的印文,不由地又笑了。
轻轻地把折子放在手边,默默地权衡了一回,嘴里便轻轻地说道,“若真是如此,这林海录处个腰斩也不为过。居然勾结军人,抢劫民财,此举与强盗已然没有分别。必是平时蛮横久了,才有这些作为。否则,断不至于如此大胆……”
心里又盘桓了一回,才拿起林海录的奏子看了起来,只见奏上写道:
‘臣武陵府转运使兼领提刑、安抚司林海录谨奏:具钦差大人李明道,滥用私权,飞横跋扈,有违圣命,恶意索贿等十罪事……’
奏折中先是自请了弹讼同僚之罪,继而把李道明在武陵城,如何借机贪敛;如何滥抓善良;又如何威逼开府大臣的事情,一一明辩了一番。更指出,擅闯钦差行辕,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并在折中请罪。
靖元皇帝一一读来,心里便起了狐疑……如果李道明真如林海录所说,那李道明的话,倒是信不得的。这可真是有些为难了,倒底是谁对谁错呢?……
歪着头想了想,二本折子往外一推,这才对郭德道,“把政事堂里的几位爱卿叫来,御史中丞徐子敬,也叫递牌子请见。都先到洪德殿,由二位皇子领着,在那里先议议这折子。跟他们说,滋事体大,要着实地议。”说罢把奏折一指道,“朕随后便到。”
郭德便捧了奏折退出来,先请二位皇子去洪德殿里去候着,这才往禁中叫来了胡相爷、祝相爷、还有几位平章侍郎。御史台不在禁中,便着了一个小太监去传徐大人进来。
等徐子敬慢慢地进来,洪德殿里早就议了半天了。
徐子敬做为御史中丞,这件事情,他早就是知道的。林海录并不是什么好人,他心里清楚的很。但,在朝中做官的,哪有几个好人 ?[-99down]只不过,有些人太过份了一些,有些人掩饰的好一些而已。
在朝中做官,与是不是好人,关系并不是很大。若是太子爷一力想保,皇上那里又下不来决心,这场事,最终也是要不了了之的……
眼睛扫过左相吴台铭,右相祝天宫,还有政事堂里的几位权柄极重的侍郎,徐子敬才对太子爷行了君臣的跪礼,又与众人打了招呼,便立在下首,默不作声……
论官品,他是正三品;便是比起政事院里的几位侍郎,官品还要小了一级,比起吴台铭与祝天宫,更是落了二级。这样的场合,一般情况下,是不需要自己参与的,但这次是御史台的人,动的本章,也正因为此,所以才找自己来。
第184章 苏一,你留一下。
太子爷看徐子敬微笑道,“李道明的本子,你应该已经看过了吧?”
徐子敬年纪有些大,已经向皇上递了请辞表,只是皇上那里一直留中不发,盖因中丞的人选,没有选好的缘故。所以徐子敬只想全了名节,根本不想参和到太子与二皇子的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之中……
因老态地说道,“看过的。”
“御史台有直奏的权力,可这折子怎么又到了二弟的手里,由二弟上奏呢?”太子这话问得轻,但话里的意思,却是直奔他这个御史中丞而来的。
徐子敬是老臣,什么风浪没有见过,见太子爷问起,便轻轻地回道,“吴王正巧在御史台走动,看到了这份奏折,因是明发的折本,只需呈上便可,吴王体恤老臣年迈,才说要代禀的……”
太子见没有问倒徐子敬,知道从他头上挑出赵允的错,是比较难的,便仍回到在议的话题上道,“这是林海录的折子,你也看看吧……这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我们在这里都议了半天了,你是老御史了,没什么能瞒得过您的眼睛,您给看看。”
徐子敬老脸不动声色地抖了抖,双手上前接过折子,走到亮处,慢慢地读了起来,这一读就是半刻钟的时间。
看是早就看完了,但心里却在考虑拿个什么主意,思来想去了一番,还就是不参与的态度,才是最好。便合了奏折,一边递还给太子,这才道,“李道明身为御史,一向清洁自律,林海录在折中所说,恐非事实;只是,说句失心的话。这人心隔着肚皮,李道明以前自律,并不代表以后,这次变没变,那也难说。这事,还需详查。”
太子看了徐子敬一眼,暗骂了一句老狐狸,但脸面上却不敢太给他难堪。便道,“都议议吧。”
赵广是太子,在这殿上,便是个‘君’的身份,因此才有这亲指使的语气。他这话一出去,一时之间,这大殿上,便分做了二派,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直到靖元皇帝在一簇太监的拥护中走进大殿时,众人才伏地歇声。
三呼万岁之后,靖元帝一摆手道,“都起来吧……议得怎么样了?”
太子刚站起来,一听皇上动问便立刻上前道,“刚才几位院事也都议过,都说李道明便是在京中,也净多跋扈,只怕林海录说的是真话。徐中丞也说,并非没有可能。”
靖元帝听了,哦了一声,并没有太大的反应……赵允也连忙上前道,“中丞大人是说李道明一直以来,都是清正严明的。儿臣这里也以为,若是钦差大人的话,也信不过,那这满朝之中,还有谁得话可以信?”
赵允有一句话没有明说:若是皇上亲自委派的钦差大臣说话,都没人相信。那不是皇上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子吗?
二人这一挑起头,几位侍郎便也议了起来,无非是各执一词,各说各的理……反正是扯不清楚事情的真伪。
靖元帝没了主意,便把目光看向徐子敬。“徐爱卿,不要闷不做声嘛。叫你来,就是要听你的想法,你也说说。”
徐子敬这才行礼道,“是。依老臣看。这各自说的,都有各自的理。倒不如让二人再上奏折,把实证呈上来。好过这样争论。”
靖元帝正烦大家各执一词,一听这意思,却正合着心意,便道,“嗯,就按徐爱卿的意思办吧。朕在二人的折子上加朱批,仍旧发回。让他们好好地再写折子进来。”说罢,摆了摆手,阻住众人的说话,道,“道乏吧,苏爱卿留一下……”
相似小说推荐
-
斜风 (紫钗恨) 起点VIP2013-03-21完结穿越来到1855年,历史因为他的到来发生了新的改变,在斜风细雨中前行,英雄美人泪,自信人生...
-
歃血大隋 (墨舞八荒) 青山有幸埋忠骨,鸭绿江边敌千舳,和谈殿中惊四座,频出巧计答万国,承蒙帝恩随猎胡,雁门关前铁骑堵, 单骑钢枪勇救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