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德昭早就在文德殿等着赵普了,看到赵普走了进来,赵德昭轻轻一笑:“赵卿家,可是为了辽国削藩之事来的?”
“正是!”赵普恭恭敬敬的回答道。
赵德昭随手把面前的奏折往桌子上一丢:“早朝的时候这消息还没送到,八百里加急送到枢密院之后,曹彬就来见朕,朕就命他去找你商议去了。赵卿家有何高见?”
“臣不敢当。臣和曹枢相商议之后,觉得从雁门关出兵北上,是较为稳妥的办法。”
赵德昭叹息道:“可惜了,耶律斜轸到现在还沉得住气,萧燕燕都已经开始着手削藩了,作为萧燕燕旗下的大将,斜轸居然还能按兵不动,不仅如此,还派出几支零散的队伍对定州、镇州一带骚扰作战。李继隆坐镇边境,可是他没有皇命,又不敢出战。你看看,李继隆给朕写了好几份奏折,想要在边境便宜行事,只不过朕顾虑那里是幽燕前线,疏忽不得,加上祖宗遗训,外放的大将,总是要……”赵德昭悠悠收了口:“看来,这次耶律斜轸不走,朕想拿回幽燕,还是不可能啊!”
“幽燕之地早晚都是皇上的。”赵普轻声说道:“发兵雁门关,兵力少不得,那里突入辽国便是腹地,北上可直逼上京,辽国人必然重兵阻截。非十万大军不能突入。曹枢相烦恼的就是这件事,开封府的禁军如今已经分散出去不少,再调动十万大军……”
赵德昭没有做声,他也已经盘算了一个中午,宋军看起来军马不少,如今在大理和交趾要常驻三四万大军,江南禁军因为要加强和扶桑、高句丽的交易和威慑,也增兵不少。谢慕华又带了两万禁军入西北,当年的开封府二十万禁军,现在满打满算,也不过才十二三万,雁门关的守军不算很多,直接从雁门关调军并不现实。而满城、定州一带八万大军要严防耶律斜轸,动也动不得。那就至少要从开封府调出去七八万人之多,从大宋建国以来,还真没有让开封府只留下四五万军队的先例……赵匡胤都不敢,更何况是他的儿子赵德昭呢?
“开封府禁军最多能调出去五万。”赵德昭直接给定了价。
“雁门关守军约有三万。加上开封府的五万禁军,八万倒也差不多够了。余下的两万……”赵普抬头看了看赵德昭:“西北禁军毫无建树,与其让数万精锐禁军在西北浪费时间,不如加入雁门关战役,如此一来,在潘太师和杨老将军的指挥下,军势浩大,必然能给予辽国沉重打击。”
赵德昭最近很烦人提到谢慕华,西北那里搞得像一团乱麻似的,党项人反也不算造反,可这样也不是个事啊。赵德昭本以为谢慕华去了西北之后,能够迅速把那些的事态镇压下去,也就完事了,没想到这个平时做事雷厉风行的人,去了西北之后,居然开始慢工出细活了。叫人怎么能不怀疑这厮有想法?
其实赵德昭是误会谢慕华了,西北和其他地方不同,党项人本来就已经被汉人同化的七七八八了。现在还有多少党项人愿意穿自己的白色皮毛?没有多少了,大家都习惯了汉人的布匹,绫罗绸缎。还有多少党项人愿意保持游牧民族的特色?他们喜欢吃农耕的食物,学习养殖……他们开始学着建筑那些华丽的房屋,这是一个本来应该很快就被汉民族给融合掉的民族。只是李继迁这些少部分人,在激起大家的民族意识而已。
如果谢慕华去了西北就开始挥舞着大棒子,不问青红皂白,乱棍打死。这样的做法,看起来是雷厉风行了,看起来是短时间就有见效了。可是对于那些党项人来说,却是帮了倒忙,他们的民族意识会越来越被激化,就像历史上真正发生的那种,三代之后,李元昊彻底建立了西夏。不仅如此,西夏还在后来对辽国和大宋的战争中接连取得胜利。一个拥有如此强悍战斗力的民族,要么就同化,收为己用,要么就彻底消灭掉……
“朕发一道圣旨,要谢慕华务必尽快解决西北战事,如若不然的话,朕就换人去西北,把禁军调到雁门关去。如此一来,兵出雁门关,就不是什么问题了!”赵德昭终于下定了决心。只是远在西北的谢慕华,还毫无知觉呢!
【第二十四章 上朝】
北方苦寒之地的辽国其实并算不得热,只是上京的气氛让人觉得焦躁难当。萧燕燕一道道命令从宫中传了出来,耶律贤又已经许多天没有上朝了。辽国的重臣揣测纷纷,这些以部落聚集在一起的国家,从中央到下的命令推行并没有宋朝来得快。尤其是萧燕燕一道命令更是引起了大家的警觉……宵禁。
自从耶律贤即位以来,上京还从来没有宵禁过,只要太阳落山,大队皮室亲军就控制了整个皇城,那时候还在街上晃荡的,就算是王亲贵族,也不能免责。有些嗅觉颇为敏锐的人已经判断出——耶律贤随时可能会驾崩。自从耶律阿保机立国之后,辽国的皇位传的还算平稳,但是耶律贤自己抢先登基,就已经打破了这个传统。如今要是耶律贤死了,剩下的孤儿寡母对抗手握雄兵的亲王,或者这皇位还真的难以传给耶律隆绪。
墙头草,随风倒。并非每个人都已经选择好了自己的路。萧燕燕的旨意一出,许多人虽然人在家中,心却已经飞了出去。二百多手握兵权的亲王,兵多的像楚王那样的,根本就不把萧燕燕放在眼里。兵少的也有千余人马,别看千余人不多,要是运用的好了,在上京,几个人或者十来个人联合起来制造一场政变,还是足够的。皮室亲军虽说是大辽国的皇帝亲军,可归根到底也是各个契丹部族的部族军队。真正控制在萧燕燕手中的实力,还是少得可怜啊。
太阳就高高的悬挂在上京天空,数百名文武官员站在大殿之前议论纷纷。自从上个月看到耶律贤上朝,这还是第一次听说辽主要亲自上朝。于是,就连那些已经宣布自己抱病的官员也奋勇的从床上爬了起来,一溜烟似的赶到大殿之前,要看看耶律贤到底是什么情况了。
等候的时间并不寂寞,宫中的仆役送来茶水和点心,这些大辽国的群臣就吃吃喝喝,在殿前闲聊。但是每个话题最终都会拐到辽主耶律贤的身体上去。大家说到这儿,彼此交换一个眼神,心照不宣了。可是有些心里没底的人,在并不炎热的大殿之前,已经汗湿了外袍,好不狼狈。
“上朝!”可算等到这一声叫唤的群臣,立即排好了队伍,鱼贯走入大殿。
耶律贤果然亲自来了,但是他的身体却不容乐观。脸色苍白无比,看不到一丝血色。两颊已经深深的陷了下去,眼窝都是黑色的,往日挺拔的剑眉也低落下去,握有雄兵百万的大辽国皇帝,如今只是一个病入膏肓的病汉而已,一点点精神都没有,软绵绵的坐在居中的宝座上。他那双枯瘦的手,紧紧的握住一个女人的手。那个女人,就是他最信任的,也是最佩服的皇后——萧燕燕。
耶律贤低沉的吩咐群臣起身,他的声音嘶哑难听:“近日里,上京谣言四起,有人说朕已经驾崩了,真是荒唐。”
耶律沙看了看左右群臣,急忙抢上一步说道:“皇上,谣言止于智者。只怕是一些别有用心的小人,知道皇上最近身体抱恙,所以造谣生事。皇上既然已经亲自临朝,那谣言自然是不攻自破。还请皇上保重身体,大辽国的江山还需皇上来打理!”
耶律贤微怒道:“还须朕来打理?你可记得朕以前发过圣旨。凡是皇后旨意,一概与朕同效。可是皇后的旨意,你们满朝文武,有几个人听过了?”
耶律贤到底是一国之主,他一发怒,吓得契丹各部大臣纷纷跪了下来,口称不敢。可是他们虽然口中说是不敢,心中依然不服气。关上门来,大家都是姓耶律的,祖宗都是耶律阿保机,皇位就算换了个人做也就罢了。但是萧燕燕到底是后族的人,她和耶律贤一起把持朝政也就罢了。现在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耶律贤已经病得没了八成性命。难道以后皇族的男儿就要被一个后族的女人骑在头上不成?
“耶律庵格撒!”耶律贤叫道。
齐王大步走了出来。只听耶律贤说道:“耶律庵格撒,如今宋人在幽燕虎视眈眈。谢慕华在西北和党项人作战,一旦平定西北,到时候,咱们辽国就失去了幽燕的天然屏障。宋人随时可以从西北攻入大辽国。辽国先败于满城,又败于高句丽。眼下正是用兵之际。朕要你耶律庵格撒把族兵交出来,统一编入皮室亲军。你可有话说?”
耶律沙心里一个咯噔,这出戏明显是耶律贤已经和耶律庵格撒排练好的。耶律贤要在死前给老婆孩子扫掉登基的障碍。削藩是必然的。在内,就是耶律庵格撒的兵权最大,在外,是楚王耶律清。耶律贤这就是要耶律庵格撒给大伙儿立一个风向标……但是这么重要的事情,自己身为南府宰相却一点也不知道,难道是大辽国的皇帝已经对自己起了疑心?把自己归于楚王耶律清那一派了?
果然,耶律庵格撒慷慨激昂的说道:“大辽国的国运重于一切,只要是皇上的命令,咱们做臣子的一定要鼎力支持。我耶律庵格撒部族军虽然不多,但是我身在上京,有皇上和皮室亲军的保护,我要军队做什么?如今大辽国用兵之际。我愿将麾下部族军尽数交出。交予北院大王耶律休哥整编。为国出力,为皇上分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