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宝从英伦开始 (子爵的青花瓷)
- 类型:都市重生
- 作者:子爵的青花瓷
- 入库:04.13
所以对于这些瑞士人来说,对于那些进口的火炮进行研究也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这一方面是为了方便日后的保养与维修,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学习。
而这些学习的成就自然会被用在很多的地方,比如说那些进入了克虏伯瑞士分公司的设计师们就会把这些设计的内容搬运到这里来。
按照弗雷先生的说法,虽然他只在很少的文件上见到了自己父亲留下的笔记,但这毫无疑问代表着自己的父亲曾经研究过这些老式火炮,同时也有着自己的设想。
“那你有没有找到瑞士方面记录中和你父亲有关的内容?”等对方说完之后梁恩好奇的问道。
“没有,但我查到了一些至关重要的线索,比如一部分二战中外派人员的档案被销毁。”对面的弗雷先生叹了口气说到。
“这应该与和德国人的秘密合作有关,但我真的不希望我的父亲和他们有太多关系。”
第768章 历史
虽然弗雷先生这里得到的消息并不令人乐观,但是搜索工作还是要继续的,好在因为现在这些线索,第二天弗雷先生又送来了一个笔记本的复印件。
这个笔记本的复印件是从瑞士方面的档案馆里面找出来的,上面原本并没有名字,只不过在这一轮寻找中被弗雷先生认出了上边的笔记是自己父亲的笔迹。
“这份东西应该是制造手记,开始应该属于克虏伯位于瑞士的工厂, 但是后来二战结束后的清算中瑞士官方没收。”就在把信息传过来的时候,弗雷先生也给梁恩打了个电话。
“只不过因为这些东西哪怕在二战的时候已经彻底落后的缘故,所以笔记被没收之后就一直放在档案管理,直到现在才被发现。”
实话实说,要不是梁恩这次能够通过图纸把目标缩到这么小范围的话,哪怕弗雷先生也不可能送大海捞针一样找到这些重要的线索。
这个笔记本是一个日常工作笔记,里面记录的全都是一些有关于火炮制作的内容,这也导致量梁恩只能再次花钱请专业人士对这份文件进行分析。
结果让他没有想到的是, 仅仅一個小时不到对方就给了梁恩一个比较准确的答案, 指出了这本笔记里面可疑的地方。
“这里面对于火炮制作中用的金属有一些问题。”电话里传来了皮尔斯的声音。“正常情况下进入20世纪之后火炮用的都是合金钢,但是这些火炮全都用的是碳钢。”
20世纪初的时候,火炮材料曾经有一次大的升级,性能更好的合金钢开始实用化,代替了原来性能更差重量更重的碳钢。
尤其是第一次的爆发大大加快了武器的进化,除了飞机坦克这些新武器之外,传统武器领域合金钢也迅速普及,碳素钢火炮被淘汰了。
众所周知的是,材料学是一件需要大量时间,经历外加一点点运气才能够出成果的学科,尤其是高性能的军用钢材生产需要反复摸索与长期的经验积累。
这也导致进入20世纪之后能够生产火炮甚至枪械的国家越来越少,毕竟有那样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国家在这个世界中本来就属于少数而已。
所以当看见那些图纸上标明这门火炮是用碳钢制作的时候大家才会觉得奇怪,因为能够工业化生产150mm重炮的国家往往代表着有一定的工业水平,这种情况下能够制作火炮却没有原材料总给人感觉怪怪的。
毕竟对正常国家来说可能会选择购买火炮,也可能会选择全套的火炮制作,但是两种都不选,选择这种不上不下的做法自然就感觉很奇怪。
“没错,这件事情的确有些不合常理。从各种角度来说都是如此。”看着一脸好奇看向自己的贞德梁恩小声的解释道。
“但很多时候只有需要合理, 但事实不需要,据我所知,那个时代真有一个国家选择走这条道路。”
梁恩现在所说的这个国家就是华夏,整个全面抗战八年只造出来不到100门身管火炮的国家。
今天看史书的话,会发现清朝末年已经有能力自制各型陆海军火炮,1905年,江南制造总局成功仿制75mm克氏山炮,1913年汉阳兵工厂成功仿制75mm克氏野炮。
谷葷
从1896年到1911年,江南制造厂一共生产37mm,53mm,57mm和75mm火炮988门,虽然和那些工业国没法比,但也不至于被甩开太远。
甚至江南制造总局还生产过“三十生四七六”口径巨炮,也就是12英寸重炮,这水平在当年在全球虽然落后,但是和主流水平相比落后了不超过五年。
但是三十多年后日本鬼子入侵的时候,华夏已经没有新炮可用了,甚至很多部队抗战开始时还在使用打着团龙徽的克氏山炮, 而这就是因为合金钢革命。
清末用了二十年的持续投入,才使得江南制造总局的钢材追上列强先进水平,一下子又要重来,这显然是动荡的北洋时代不可能办到的。
而北洋政府的官僚更是变本加厉,完全抛弃了国防工业自主的理念,为了吃回扣,连普通的碳素钢也全部外购,于是清末费尽千辛万苦建成的各个兵工厂全部沦为来料加工厂。
1925年,汉阳兵工厂居然向洋行订购20万支胡桃木枪托胚料,广东的石井兵工厂生产更是完全按照洋行的说明书,某零件用第几号钢材就照着买,买不到就只能停工。
很多人都说秃子是一个买办政府,但是在军火采购上北洋才是真正的买办政府。毕竟秃子起码对外军购不再以回扣为主要考虑。
尤其是俞大维接管兵工署之后,兵工署全面负责对外军购、兵工生产到装备库存保障等,相对而言在那个时代算得上罕见的清廉部门。
中原大战后,当时的华夏政府开始重整军备,然而第一步就卡在钢材上,1932年规划筹建浦口钢铁厂,结果初期规划投资金额就达到了8000万银元,这显然当时无法承受。
一直到1936年,华德合作签订合步楼易货合约,由德方提供信用贷款供华方采购,华方可以用矿砂和农产品抵偿,新的特种钢铁厂建设方案才重新提上案头。
1937年6月25日,华夏经由合步楼公司与克虏伯签约,在湘潭投资5800万马克(合法币7800万)兴建特种钢铁厂,20天后,全面抗战爆发。
虽然克虏伯积极交货,然而38年第一批设备运抵时沿海港口已全部沦陷,最后这批设备只能在仰光抛售。
于是,华夏抗战就成了一场没有合金钢的战争,全中国唯一能生产军用合金钢的钢厂只有渝州电力炼钢厂(第24兵工厂)。
该厂2座3吨小炉年产1000多吨,勉强供应机步枪生产,所以当时除了来料加工的98门反坦克炮以外整个抗战只有迫击炮生产。
显然,梁恩他们找到的这些150mm火**纸应该不是提供给秃子的,毕竟这些家伙们眼高手低,应该是看不上这种高不成低不就的火炮,而且历史上他们也的确没有制造过这类东西。
不过如果排除掉拉胯的秃子,那么就会发现各地的实力派也在制造武器,而且干的都比秃子好,比如说1924~1931年,东三省兵工厂生产了一千两百多门火炮。
其生产的山炮、野炮、平射炮、榴弹炮(批量生产150毫米榴弹炮,甚至在九一八的时候正在试制240毫米榴弹炮),口径和质量基本上是民国期间最好的。
可惜的是918之后这些东西全都拱手让给了日本鬼子,同时兵工厂也变成了鬼子的四大军工厂之一,成为了鬼子侵略的助力。
第769章 来历
“难道你想说这些火炮并不是给华夏人设计的吗?”听梁恩吐槽完秃子和东三省之后,真得有些好奇的问道。
“不,恰恰相反,据我所知这个东西看上去的确像是华夏另外一个军阀的风格。”梁恩笑着摇了摇头,然后回答到。
他要说的是晋省军阀阎老西,这位军阀手里握有晋阳兵工厂,主要生产山炮和野炮, 一般是75毫米口径的,最大150毫米口径,约生产2300门。
可惜的是这个兵工厂的下场也不好,35年到36年前后,阎老西觉得对日战争不可避免,晋省一定会沦为战区, 认为兵工厂在晋省太不安全,就提议将晋阳兵工厂交给中央。
不过不白交,阎老西先狮子大开口,要求中央补助晋省花费8000万,中央当然不答应,阎老西就一路落价,降到2000万。
中央派人来厂调查,可调查的人都是在外国喝过洋墨水的,见过外国的大厂,根本就看不上这个哪怕是当时华夏最大的兵工厂。
调查后一致认为该厂技术落后,机器陈旧,没有利用价值。人家中央不要,人家中央要新建好的。
不过话说回来了,在那种大战一触即发的情况下将这个能年产近200门大炮,近万支步枪的中国最大兵工厂弃之不顾,确实令人叹息。
没错,这個厂的武器制作水平的确有些可疑,根据后来兔子们的实验, 这个厂生产的枪械膛线特别容易磨平,整体质量上和原装进口货一比个天上, 一个地上。
但是在当时那种情况下,有无显然比好坏更加重要,尤其是这个兵工厂还附设了新建的钢铁厂,其年产能力相当于抗战期间后方钢铁厂的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