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因为华夏汽车供货不足,许多消费者无法等待只好选择旧款微面产品,这些去年还稳坐钓鱼台产品不愁卖的微面巨头们销量会下滑地更加厉害。
当微面领域发生天翻地覆之时,在国内皮卡市场也正发生着类似一幕。
皮卡是一种多功能车,既有轿车车头,又有货车车厢,是一种及其实用的车型,在第一汽车大国美国常年荣登销售榜首位置。它能进城可下乡,可载人又运货,加上价格便宜,成为许多个体户、小老板们购车经商的首选。
不过皮卡一进入中国,就被当成是货车中的一员,在80年代中期被禁止进入各大城市的城区道路行驶。原因主要是当初中国皮卡多半是引入的日本五十铃轻卡技术,采用低端的较大排量的柴油发动机,排放不达标,加上敞开式货箱容易散落物品,影响市容市貌,被归类到货车领域,成为了禁足令的牺牲者。虽然城区不给进,但皮卡依旧活跃在城乡结合处和广大农村地区,是个体户小老板发家致富的好帮手。
“四万八千八,田野开回家”,来自豫北省的田野汽车在中央电视台打出这样朗朗上口的广告,表明这家国内皮卡巨头终于意识到同乡小老弟长城汽车带来的威胁。
魏大军带领的长城汽车自1996年进入皮卡领域以来,稳步发展销量逐年上升,1997年销量突破2200台,从原霸主田野皮卡手中抢走了将近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
因为中国城市禁止皮卡进城,所以皮卡销量一直很稳定,田野汽车凭借早年进入该细分领域而占据了先发优势销量保持第一。作为省属国企,田野汽车一向来看不起民营的长城汽车,想不到这个不起眼的乡镇企业居然给了自己狠狠一击。为了清理门户,田野汽车决心挑起价格战,把旗下田野皮卡降价一半,把长城皮卡消灭在幼儿阶段。
作为世界上汽车最大的市场,美国每年皮卡销量上百万。中国作为后发国家,随着经济发展,拥有广阔国土的中国,皮卡也会像美国般繁荣。基于这样的判断,田野汽车不管国内市场实际情况大举扩张生产规模。筹集贷款从德国进口了大批先进设备,耗费5个亿贷款上马了5万台皮卡的生产线。就算每台车只挣一百块,依靠成本优势,田野皮卡终将活下来,而市场上其他品牌都会死去。要知道中国的皮卡市场销量有限,年销量不足1.5万台,现在田野皮卡掀起清场活动,目标瞄准的是垄断整个市场。
原本8万的售价一下子降到4.88万,从成本来讲田野汽车无法承受,只能是使用次一级的发动机和底盘,为此大规模采购落后的121底盘和492发动机。加上田野国企管理不善,许多子公司采购时把关不严,不合格的零件纷纷被装在了田野皮卡身上。
如果田野皮卡真的能做到四万八千八的价格,那么长城皮卡将没有活路。魏大军赶紧让人卖回新的田野皮卡,拆卸出来一分析,觉得长城还有机会。因为田野皮卡的质量实在太差,属于落后这个时代的产品。
很快,当消费者兴高采烈把四万八千八的田野皮卡买回家后,使用不长时间就出现了许多故障,田野皮卡的口碑一落千丈。
反倒长城皮卡,在田野皮卡降价大潮中也调低了售价迎战,凭借可靠的质量一步步得到消费者认可,从而实现了产品口碑逆袭。
幻想着凭借四万八千八的低价打开国内市场,实现生产线全负荷运转,田野皮卡的美梦最终只是空想。5万产能的生产线只开工了一小半,大部分资源都处于闲置状态,由于口碑差卖了5000来台皮卡就再也卖不出去了。冒进的投资策略,大规模上马5万台生产线,为此不惜贷款5个亿资金,导致田野汽车流动资金出现了问题,居然没有钱去采购原料,不得不向省政府求助。
被长城皮卡刺激而拍板的大跃进政策,田野汽车因此陷入了经营困境,一代霸主虎落平阳,被长城汽车正式超越。售价7万以上的长城迪尔皮卡,销量猛增,在去年2200台的基础上一下子翻倍达到了5700台,实现了皮卡王座的更替。
在这样背景下,田野汽车向韩皓抛出了合作的橄榄枝,因为华夏汽车有钱,而他们最缺的就是钱。
第一百四十四章 皮卡之王
为何田野汽车会找到韩皓,因为其中有人热心帮忙牵线搭桥,新华社的李国安到豫北采访时,得知了田野汽车的困境,便给其推荐了华夏工业。
作为汽车行业的资深高级记者,李国安一路见证了中国汽车行业发展的决策过程和重大事件,尤其他一直为中国的汽车业发展壮大无私奔走相告,是汽车业界都敬重的权威人士之一。
作为豫北省的龙头企业,当地省政府一直想调停田野和长城之间的恶性价格战,本来还想让田野兼并长城,没想到田野汽车却先熬不住自己倒下了。皮卡虽然比不上轿车,但至少吃饱饭不成问题,在其他省份纷纷上马轿车项目时,豫北省也想在汽车行业拼一拼,打算整合省里的汽车企业做大做强。轿车门槛太高,那就专心做皮卡和越野车吧,尤其临近首都一举一动都在天子眼中,所以豫北省一直规规矩矩没有南方省份敢于搞小动作的勇气。
之前省里想牵头让田野兼并长城,个性硬气的魏大军坚决不同意,凭什么长城要找个婆家管就不能自己干。加上双方在皮卡市场上斗得你死我活,结下了血海深仇般的矛盾,谈到双方合作都是天王老子的面子都不给。豫北省长亲自出面,邀请田野的李天平和长城的魏大军说和都不管用,弄得当地政府也一鼻子灰。
魏大军认为田野汽车死气沉沉,管理混乱,许多分公司成为了国企员工掏空田野的老鼠仓,肥了个人亏了国家,让他进去趟这摊浑水绝对不可能。田野汽车的老总李天平自认是国内皮卡领域的开山始祖,只有身为大国企的他去兼并其他人,哪里轮得到身边暴发户的毛头小子来对自己指手画脚,跟长城汽车的合作更是无从谈起。
双方都没有合作的意愿,你不能硬按着牛头喝水,尤其魏大军属于民营企业,政府命令对他不管用。现在长城起来了,打败了田野成为行业第一,魏大军要求由他来整合田野汽车,李天平当然不服气也不会同意。据称,两家企业恶斗,导致了当地保州市政府的官员都唯恐被殃及,躲得远远连一些正常的企业活动都借故不出面参加。
书面分析,双方都是国内皮卡的老大、老二,以行政命令让两家和在一起利大于弊,可以集中资源避免内斗做出更好的成绩。可惜企业整合不是简单的一加一,两家企业文化不同,带头人性格不合,哪里能如愿以偿。
强如宝马在1994年以8亿英镑(折合12.6亿美元)代价吃下英国的罗孚汽车,幻想着用mini、、罗孚(rover)、mg和路虎弥补宝马豪华汽车品牌,从而打通全层次消费者。mini和路虎都是非常具有个性特点和发展前景的汽车品牌,罗孚可以作为普通经济型轿车存在,mg作为跑车满足小众化需求,从而和豪华的宝马品牌轿车形成集团军,迅速发展壮大避免被兼并的命运。自80年代中期开始世界汽车企业兴起兼并潮流,许多汽车企业为了壮大而壮大,从而盲目地兼并其他中小汽车企业。正是老兄弟老对手宝马吃下了罗孚,同为豪华阵营的奔驰受刺激后同样盲目一厢情愿地吞下了克莱斯勒公司。
宝马进入罗孚汽车后,才发现整合不是这么简单的事情,英国人做事的风格和德国人完全不一样,企业整合迟迟无法进入正轨。在宝马的帮助下罗孚重新规划了25、45、75三大车型,并且在路虎全新越野车上投入巨大精力,甚至为此耽误了自己宝马旗下车型x5的研发上市进程,可惜依旧无力回天每年迎来巨额亏损。加上英镑对德国马克汇率上升,宝马每年花费几亿马克的资金填入罗孚,经验情况每况愈下,股票价格一路下跌。如果说美国在越南战争中陷入泥潭不知道为何而战,那么宝马在罗孚项目中同样犹如陷入泥潭的旅者般面临没顶死亡危险。
在被卖给宝马前,罗孚其实已经和本田深度合作,本田一度持有罗孚30%的股份。为了进入欧洲市场,本田想借助罗孚这条舢板船登陆上岸,没想到呛了好几口水准备弃船逃生之时,被宝马接盘了。
以为凭借自己先进的技术,利用罗孚在英国的工厂和品牌,可以迅速使其恢复产品竞争力。没想到遇到的是懒惰的英国工人和强大的工会,加上无能的管理层,罗孚习惯混吃等死的弊端展现得淋漓尽致,宝马在英国工厂束手束脚连裁员权力都一时无法施展。英国人在汽车领域属于奇葩的存在,不然也不会把劳斯莱斯、路虎、捷豹、罗孚等民族品牌都败光卖掉。
1989年,福特以25亿美金收购了捷豹品牌,希望进入自己一直期待的豪华轿车、跑车领域,可惜一直没能对工人和管理层进行有效控制和约束,生产效率低下,导致连年亏损,幸亏福特家大业大一直养着捷豹品牌。为啥福特要收购捷豹呢,跟日系品牌在美国纷纷推出豪华品牌有关,丰田推出了凌志(雷克萨斯)、本田推出了讴歌(阿库拉)、日产推出无限(英菲尼迪),它们在美国市场大获成功,单靠福特旗下林肯不够打,有着历史传承的捷豹品牌成为其进入豪华轿车的又一得力手下。毕竟福特作为平民汽车品牌已经深入人心,想要往上走无法撼动头顶天花板,只好收购另外的豪华品牌来扩充门面,向利润率更高的豪华车领域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