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重生大亨崛起 (流浪de橘猫)


  “可是,全部自己持有,这风险是不是太大了。”马士民担心道:“红磡虽然靠近海边,但从来就不是香江的商业中心。这里靠近九龙城区,海底隧道也可以直接通向中环,如果这片地用来建住宅,我们的收益绝不会低,物业持有方面,我们也可以建一家商场,这样的话,风险要小得多。”
  “不是商业中心又怎么样?”徐志笑道:“只要我投资的地方,他将来就是商业中心。前段时间何国原以及林文舟他们一直有疑问,为什么我要将美的以及长兴的总部建在红磡而不是中环?现在你明白了吧?”
  马士民道:“董事长是想利用美的以及长兴庞大的员工数量及周边的合作为基础,将红磡打造乘香江新的商业中心?”
  “不错,美的公司的职员收入本来就不错,同时美的本身就有一系列的供应商及合作伙伴,只要我们搬到了红磡,这些人也极有可能会跟过来,这么大的群体,足以形成极强的商业规模。
  红磡这个项目于和黄,就和天水围造镇计划于恒大,都是你们两家公司百年基业的根本,只要这个项目成功了,那么在将来,红磡这一片地皮上面的建筑群,会是和黄最大的财富。”徐志笑着说道:“至于将来香江的问题,你不用担心,我有十足的把握。”
  后世的李嘉成,在80/90年代,曾经在香江,开发了著名的四大围村项目,总利润高达200亿港元,这些资金是李氏财团能够大肆国际化的根本原因。
  而四大围村项目中,第一个也是最为出名的,也就是黄埔花园项目。
  黄埔花园的旧址是曾经和黄集团的船坞码头,进入70年代后,和黄与太古合作,将船坞合并后迁往了青衣岛,留下了一片面积高达200万尺(20万平方米)的空地。
  当时的和黄的大班祁德尊意图开发这块土地,兴建一座类似于太古城的顶级小区,只不过碰到了一个致命问题,船坞码头的土地是工业性质,如果想兴建商场住宅,那么必须要交一笔巨额“补地费”。
  而补地费交完之后,再开发基本上已经没什么利润,这是港府的策略,要不然,所有企业都购买工业用地进行改地,那哪家地产公司还愿意参与土地拍卖呢?
  补地费困住了祁德尊,也困住了后续的韦理,而到了后世李嘉成接管和黄时,当时的地价几乎到了巅峰时期,补地费需要28亿港元,李嘉成自然不肯接受。
  而到了1984年,中英谈判虽然有所起色,但地产市场却一直萎靡不振,为了刺激香江的地产行业,港府同意了李嘉成的条件,以3.9亿港元“的补地费修改了这块地皮的土地使用性质,只比徐志目前所谈的3亿港元多9000万港元。
  到了85年初,中英谈判结束,香江前途被定了下来,房价开始稳步回升,李嘉成立刻安排了修建黄埔花园的围村项目。
  黄埔花园一共包括760万尺(76万平米)的住宅以及190万尺(19万平方米)的商场,整个项目从1985年开始,至1989年结束,出售的过程中,香江房地产刚刚回暖,房价大幅度上涨,整个项目的溢价非常之高。
  黄埔花园的土地为自己持有,只支付了3.9亿港元的改地费,而整个项目的建筑费用为40亿港元,而后面的四年,总收入高达90亿港元,只是拼住宅,就轻轻松松的赚到了50亿,同时还白得一个170尺的商场。
  这个利润在当时的香江,可以说是最赚钱的商业案例,不过徐志却看不上眼。
  80年代末的房价虽然不低,但比起90年代的逆天,差距还是非常大的,要知道,香江的房价,从91-97年,就上升了4倍,租金也是大幅度上涨,任何在80年代以当时市场价格购买的房产,经过90~97年,只靠上涨的租金就足以收回成本。
  历史上的李嘉成做住宅是因为要将资产流动起来,而这一点住宅项目极为合适。
  但目前的和黄并不需要急着将旗下的土地套现成现金,反而,资金多的花不掉的时候,投资物业才是硬道理。而目前的香江市场上,也很难投入百亿港元购买物业,那么,在自家土地上,大规模兴建就成了最佳选择。
  因此,有计划的兴建一个大型的商业综合体,就是目前和黄的最终计划,涉及一家大型商场、数十栋用于出租的写字楼、数栋高级公寓以及酒店等等。
  后世李嘉成的黄埔花园,总建筑面积只有950万尺,那是因为香江的法律,对住宅的限制较多,容积率不可能无限的上升上去。
  但商业写字楼的要求则低上很多,因此,同样面积大小的土地,建住宅和建写字楼的比,面积要差上很多。
  因此,徐志打算将整片土地,建成容积率为10的大型写字楼群。
  至于这里将来有没有人前来出租,徐志丝毫不担心,第一,则是美的及长兴总部公司的迁入,必然能够带来大量的收入稳定的人群,第二,中英谈判之后,香江的地产价格暴涨,租金也会倒逼着大量企业离开中环等地,而现在,和黄会在红磡准备好足够商业配套,以吸引这一部分群体。
  “既然董事长这么说了,我先去做一份市场调查,等到结果出来后,我们再商讨细节问题。”马士民心中也暗中分析起来,虽然这个项目会耗费大量的资金,但也不会要一次性投入,而是分期建设,这样一来,和黄也能同时进行这么多的大型项目。
  “好,那你先去安排前期的土地平整,再让设计师们按照我的数据,设计出楼盘样式吧。”徐志也知道这种项目可不是大型住宅小区,毕竟要自己公司长期持有,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光是前期的招标恐怕就需要几个月时间,急也急不来,按部就班的按程序即可。


第431章 四大投资
  马士民领命走后,徐志也快速计算起来,和黄手中的现金高达150亿港元,这么大的资金,即使同时进行七号泊位码头及黄埔广场项目也绰绰有余,毕竟项目再多,哪怕是过百亿的投资,其中大部分也都会利用银行资金,而且投入也是分批投入,整个项目会被分割成第一期、第二期等等。
  这两个项目都是包赚不赔,码头自不用多说,进入90年代后,香江码头在一段时间内一直都是全球最大的码头,直到内地21世纪崛起后,上沪的杭州湾码头以及宁波舟山码头的吞吐量才超过了葵涌码头,但香江码头的生意并没有萎缩,反而越来越好,码头的集装箱吞吐量一直处于上升状态,只不过增加的幅度比不上内地罢了。
  而徐志苦心为和黄准备的这个黄埔广场项目,更是一颗超级的摇钱树,虽然投资可能需要150~200亿港元,但如果建成了总面积2000万尺(200万平米)的CBD商业群,那么其中的收益足以堪比印钞机。
  在后世的21世纪,红磡的写字楼房价高达1.5万港元一尺(差不多15万港元一平米),只看房价,整个黄埔广场价值约为3000亿港元,这还没算上其中的一部分商场价值远超写字楼。
  而且这一世,徐志有意将红磡打造成香江另外一个经济中心,到了未来,房产价值只会更高。
  再看租金方面,中英谈判之后,香江的经济机构开始转型,工业退缩、服务业及旅游业急速发展,这种经济模式对于写字楼的需求越来越高,这也导致了租金的暴涨。
  到了80年代末,中环区域的甲级写字楼租金平均高达60元每月每方尺,也就是说,如果你在中环拥有一栋10万平方米的写字楼,那么每个月都租金收入为6000万港元,一年为7.2亿(只是收入、并非利润)。
  而进入90年代,内地开始了进一步的全面改革开放,香江作为东西方文化的结合点,大量的外资进入,无数意图进入内地市场的西方企业相继在香江开办办事处。同时,内地经济上升,大量国企也开始进入香江,这又导致了写字楼售价与租价的大幅度上涨。
  根据1992年香江最大的物业公司置地集团的一份报告,其旗下物业70%的租客为海外国际性机构,外资公司成为了支持香江写字楼租金维持高水平的中坚力量。
  90年代中期,中环的写字楼,租金已经高达120港元每月每方尺,昂贵的价格,倒逼着大量企业开始搬往其他区域。
  红磡的位置或许算不上最佳,但交通方面也极为方便,在90年代,正常的写字楼租金也高达每月每方尺30-40港元,抛开黄埔广场的商业出租价格,只是写字楼,一个月的租金就能高达6-8亿港元,年租金收入亦能高达百亿。
  而进入21世纪后,租金收入必然更高。
  香江的房地产市场,就是这么不讲道理,只是1991年,整个楼市一年升幅55%,到了97年,房价是91年的4倍。
  实际上,香江房地产的泡沫比90年代初日本的房地产还要严重,只不过毕竟是一座城市,规模较小,影响力远比不上日本。甚至泡沫破灭后,在外界的帮助之下,居然又聚集起来更大的泡沫。
  这两个项目总投资高达两三百亿港元,但也只有少部分资金需要和黄垫付,而是未来数年之内,分批注入。
  如果是一般的公司,甚至李嘉成这种经营高手,也不会再进行其他大型项目,因为经营公司最重要的不是多大的利润,而是风险控制。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