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整十亿人被压制了30年的均贫富、不敢为天下先、才养得平复的伤口,就被这样赤裸裸地重新掀开,露出了血淋淋的兽血沸腾。
“原来这样就能快速爬上去!有钱!有别墅!有汽车!有女人!只要自己有点想法,有点本事,躲过三五次死,七八次残,拼十几次命,就爬到那么高!”
徐梦柔一开始只是怀着捧场的心态在追,可是仅仅这一集看完,她已经彻底被剧情征服了。
回过神来时,赫然发现自己居然不知不觉站了起来,扛着行李包整整40分钟都没觉得累——原来在她看电视的时候,前面的人堆越来越密集,她坐在行李包上,即使仰头看斜挂装在房顶桁架上的电视机,也会被挡住,所以她自然而然就站了起来。
回首环视,大厅里密密匝匝怕不得有超过两千人。
徐梦柔长到18岁,记忆中从来没遇到过这种能让两千人扎堆在一起、却自愿保持这么安静的。
“啊!我的钱包被偷了!”几声嘈杂的女声响起,而后人群外围一阵骚动,差点儿践踏起来。
随着叫声,几个黑影拔腿就跑,却被见义勇为的群众逮了回来,站前派出所的民警也很快来拷人。
一经拷问,原来是小偷得手后被片中混黑道的人的人生上升通道所感动,舍不得走,想看个究竟、知道混刀头舔血日子的人如何出人头地洗白……
结果因为舍不得撤退被抓了。
“警察同志,警察同志,你抓我就抓了,能不能别去监狱,我就在站前看守所好了,你每晚八点让我放风一小时成不?我给你打杂伺候,你拷着我出来放风也成。拘留15天后我绝不二话,你拘留我30天也成……”
……
相比于外行人的直观感受,圈内人的震撼是更加量化的。
央视连续三天抽样统计下来,晚上八点档这一集的《沪江滩》收视率从第一天的82%,暴涨到第二天下午、第一集重播时的91%。
要知道一般情况下,下午4点档的重播,因为大家都还在工作,往往收视率会大跌。电视台才会周一到周六都下午都只放昨晚的重播、周日才有新节目。如今居然闻风逆势,显然是因为暑假还未结束。
然后是第二天晚上的94%、第三天晚上的98%。唯一限制《沪江滩》传播范围的因素,只剩下中国的电视机保有量这一个硬杠数据。
而对这一切感受最真切的,应该要数央视总部传达室的赵大爷了。
他在央视看了20年大门,每天习惯了看到附近邮政所的邮递员小于、蹬个加重版的军绿色邮政定制自行车、后架上四个大邮兜、满满当当塞上近千封业务信件或观众来信,20年来如一日,从未变过。
可是这一天,邮递员小于却第一次换上了辆三轮车。
车厢里足足十几口大麻袋,里面是雪片一样的群众来信,起码足足几万封。
“怎么这么多?”
“这还只是市内件和旁边津门、唐州、雄州的。再远的地方,还来不及寄到呢,我跟所里申请了,明天起加人。”邮递员一边擦汗一边吐槽。
听了这个准信儿,央视后勤部门从上到下都吓了一跳。
放了20年红剧,从来没见过这种阵仗呐。
最无奈的是大伙儿一开始还不知道出了什么大事,只好安排加班加点紧急拆信阅读。
“部长,我这里3000封,2800封是说漏掉了《沪江滩》最前面两集,希望播完后尽快重播。”
“我这里5000封也差不多。”
“我也是。”
一番统计,最后发现90%增量邮件,都是希望多安排重播、或者首轮播完后再播,好让后来的观众补上漏掉的剧情。
此前按央视的惯例,是从未有过电视剧时间段的节目、在播完后立刻重播的。但看着数以万计的热情来信,有关领导也只能请示之后、破天荒决定首轮播完后立刻跟上。
另外,1980年的央视,本来是一贯为了节约工作量,直接把前一天晚上6到10点的节目,拿到第二天下午2点到6点重播。
如今为了确保更多人可以看到《沪江滩》的重播,就在时间上把它和本来9点20的深夜节目对调了,确保大多数人可以赶在下班吃晚饭前看到。当时还有一大堆国企是下午4点半或者5点下班的,也很少有加班。
这也是对香江同胞更加开放的一种姿态么,并不纯粹是为了收视率。
……
出了央视之外,国内另一个被来信挤爆的单位,是沪江电影制片厂。
谁让顾骜当初选了这个合作者,作为内地的合拍单位呢。
只不过,这一次找上门来的都是专业人士,目的则是想蹭热度借调一些演员,尤其是刚刚在《沪江滩》热播中火起来的内地本土演员。
计划经济时代,电影制片厂并不在乎本厂员工是否走红,反正都是按政治任务拍电影。
但随着开放的进程,尤其是《庐山恋》和《沪江滩》这两个例子、对本地旅游业的拉动促进作用逐渐显现,各地的政府旅游部门,开始频频给电影制片厂施压,试图复制这种成功。
1980年的时候,上到邓伟人,都是反复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吸引外国游客,作为重要创汇手段补充的。在国家缺少外国人看得上的工业产品时,发挥“文明古国”的被参观价值,一度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否则也不会国家组织大量卖文物创汇了。
而这些为了促进旅游业而搞的电影项目,就不是每个省的制片厂能说了算的,甚至会有省级的相应分管领导,亲自督办,要求制片厂想办法加有名的明星来上镜、为本地宣传。
后世作为演员届泰斗的唐国强陈道名等大腕,这个时代就没少被这种项目抢。
这一次,一个中院电影制片厂的电话,打到了沪江厂的制片主任徐凌这里,然后徐凌了解情况后,又把苏萍喊到了办公室。
“小苏,你女儿还没回国呢?听说李联杰也是被喊去当保镖了?《沪江滩》热播,中原制片厂的苗厂长亲自打到我这里了,说准备跟他们合作的长城影业张指导,推荐李联杰演一部新片《少林寺》的主角,你想办法给我把人找回来。”
第243章 被追得有家不能回
“妈,怎么了?”萧穗对着话筒亲热地问。
她刚刚跟着老公料理完特区的事情,回到香江的寓所,就接到了母亲苏萍从单位里打来的电话。
苏萍先是嘘寒问暖关心了一会儿,然后仓促切入主题、节约点国际长途费:
“那个演‘丁力’的小李,跟你们在一起吧?有个中原制片厂的领导,在筹备一本叫《少林寺》的合拍电影,港方合作单位是长城影业。他看小李在《沪江滩》上的武戏表现,觉得不错,想请他演男主角。”
“等等,你让我捋捋,我跟小顾商量一下。”萧穗一下子没GET清楚这拐弯抹角的关系。
一部两地合拍电影,怎么会让内地方面选角呢?《沪江滩》这种合作模式,不都是港方选角、港方看不上的次要角色才给内地的么?
不过,她稍微跟顾骜转述了一下,顾骜就听明白了,比萧穗还清楚。
他笑着扫盲:“长城影业跟邵氏不一样嘛,长城就是内地资本控制的文化桥头堡,这是正常的——穗子,你的行业内幕还是不够了解呐。”
顾骜前世也算半吊子的武侠迷了,对于功夫片的大致发展史心里还是有点数的。依稀记得原本的历史上,李联杰的正式出道,就是靠《少林寺》实现的。
如今,显然是因为《沪江滩》提前在内地热播,连带着导致李联杰的惊艳实力提前半年多被人注意到了。
而出品方“长城电影公司”正是一家位于香江、但基本上受大陆方面控制的,算是对外宣传的窗口(1950年时就被改组的,就是大陆留在香江的“卧底”)。
所以历史上的《少林寺》才会大量使用内地人来演,除了李联杰之外,于承惠、于海、计春华这些也都是国家队的武术运动员。
用人、取景、接待这些工作,全部分包给了中原制片厂以及荷兰省当地的旅游部门。
香江方面只是出钱投资、委派导演,以及持有版权。
大体上就是这么一个特殊时代下特殊合作模式的产物。
……
捋顺了这里面的关系后,对于这种内地有关部门深度主导的项目,顾骜也不想过多介入。就直接把李联杰叫来,告诉他这个好消息。
对于顾骜而言,他也是乐于见到李联杰有机会快速成长的,以免耽误了他《终结者》的大业。
李联杰此前只拍过一部电视剧,还只是男二号,历练终究有限。既不懂电视和电影的要求区别,更没有演过男一号,这一切都是他急需的。
“阿杰,情况就是这样,恭喜你能自己赢得机会了,都不用我帮你介绍。”顾骜把情况大致说完。
李联杰又惊又喜,不过并没有忘本:“顾哥您说哪里话,在您面前我永远是一个因伤退役的武术运动员而已,要不是《沪江滩》让我为人所知,内地制片厂的领导怎么可能听说我。”